琴学
琴学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专利文献15741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文化月刊、紫禁城、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等;
琴学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晓、李小戈、郑珉中等。
琴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741篇
占比:99.16%
总计:15874篇
琴学
-研究学者
- 杨晓
- 李小戈
- 郑珉中
- 余家锐
- 吴淑奕
- 张媛媛
- 徐文武
- 栾义鹏
- 王静
- 蔡纳
- 许健
- 郑珮滢
- 金红
- 马东风
- Michelle Yu
- 丁唯涵
- 万毅
- 严晓星
- 乔建中
- 伍立杨
- 但昭义
- 何奕
- 何明威
- 余丹清
- 余颖
- 修海林
- 倪诗韵
- 凌其阵
- 刘夜
- 刘小萌
- 刘峻岳
- 刘忆
- 刘效仁
- 刘立新
- 博华
- 吴宁
- 吴硕
- 周腾浪
- 周钟
- 呼延梅文
- 唐中六
- 夏泓键
- 姚公白
- 寇天
- 岸边成雄
- 康严丹雅
- 张 日铭
- 张志文
- 张振涛
- 张旦丹
-
-
张明明;
徐靖松
-
-
摘要:
受儒家乐教思想影响,传统琴学观念中的“性情”论往往专注于古琴音乐的“修身”与“节情”功能。广陵琴派在继承传统“性情”论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本体论意义,阐发了“声音之道源于性情”这一琴学命题。广陵琴僧吸收禅宗顿悟思想,指出琴乐有“自写性情”之意义,对传统琴论“排佛”思维具有颠覆性意义。广陵琴论突破了传统琴论“律身律心”的单一功能指向,发扬了琴人的主体个性,丰富了传统琴学“性情”论的理论内涵。
-
-
杨致俭
-
-
摘要:
故宫博物院藏的旧传北宋徽宗赵佶所作《听琴图》以写实手法真实还原了一次古琴雅集的情境,是古琴音乐史上的重要图像文献。识别、解读和分析《听琴图》中古琴及相关音乐图像,有助于还原北宋宝琴的制作、重新订正‘九琴弦’的史实,以及古琴演奏的实际场景和指法技巧。进一步认识有关古琴的名物制度和音乐——政治的关系。
-
-
贺亚妮
-
-
摘要:
明王朝音乐较元代音乐更加多元化,在琴学、曲学、歌舞音乐、律学方面有丰硕的成果。明代音乐制度改革不仅丰富了本国音乐发展,且形成了以中国礼乐为中心的文化圈,成为周边朝鲜半岛等地的社会主流音乐。本文通过分析2019年度关于明代音乐的31篇国内期刊论文,对其予以归纳、整理,追溯传统,以古援今。
-
-
罗筠筠
-
-
摘要:
宋代是中国古琴文化发展重要的转折期,一方面士人琴与艺人琴的分化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琴派的分化也更为明晰,出现了阁谱、江西谱、浙谱为代表的京派、江西派和浙派.欧阳修不仅是当时士人琴的杰出代表,也是江西琴派形成的关键人物.欧阳修琴学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琴学观念主要体现于琴以载道、琴养身心、琴之审美三个方面.
-
-
吴淑奕;
金红
-
-
摘要:
在将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古琴的形制、曲谱、技艺及理论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其社会功能从国家礼器和文人雅乐的转化。古琴艺术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系,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古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因古琴所特有的“减字谱”“打谱”特点,使古琴艺术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给予了充足的创作空间,正是一代代琴人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古琴艺术得到了传承与弘扬。从大历史与个体的时间维度考察古琴艺术,可以从古今之变中洞察古琴的艺术价值及未来走向。
-
-
刘小萌
-
-
摘要:
古琴名家査阜西自童年初识古琴,一生便与其为伴.无论身处"乱世",还是新中国成立,査阜西的琴学活动从未停止.从习琴、 打谱、 组织成立民间琴社,到资料搜集以及古琴艺术传播,査阜西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
-
吴淑奕;
金红
-
-
摘要:
在将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古琴的形制、曲谱、技艺及理论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其社会功能从国家礼器和文人雅乐的转化.古琴艺术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系,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古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因古琴所特有的"减字谱""打谱"特点,使古琴艺术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给予了充足的创作空间,正是一代代琴人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古琴艺术得到了传承与弘扬.从大历史与个体的时间维度考察古琴艺术,可以从古今之变中洞察古琴的艺术价值及未来走向.
-
-
丁唯涵
-
-
摘要:
上海博物馆藏"月明沧海"琴龙池内阴刻楷书"至正壬辰十月上旬,东海云林生监造",至正壬辰为元至正十二年(1352)。龙池下方有一枚朱文亚字形方印,印文为"龙阳子","龙阳子"就是元末明初的音乐大家——冷谦。推测东海云林生为制琴人,冷谦为此琴的拥有者。冷谦生平颇为神秘,据可靠的史料记载,他的活动时间范围从元至正十五年(1355)至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传冷谦有画名,但《石渠宝笈》著录及传世画作几乎都存在问题。他的琴学著作《太古正音》已佚。
-
-
顾圣琴
-
-
摘要:
在清代闺秀文艺繁盛的背景下,闺秀琴学及其活动得到极大的发展.闺秀们或从父母习琴,或从闺塾师、琴师习琴,抚琴成为她们生活中一种有限的排遣与交际行为,而琴则因此成为闺秀们实现文化参与的一种独特媒介.琴学在闺秀群体中,还以女教、母教、闺教的形式代相传授.对闺秀而言,习琴不仅能怡情遣兴,还能收获天伦之爱、夫妇之情,并籍以友于知音,是其对抗生命困境、实现闺门跨越的一种有效方式.特别是,琴德的"雅""静"等特点与儒家"幽闲贞静"的女德相合一,使得闺秀琴学在发展闺门才艺而外,更于修身养德上有所成就,隐然成为社会对闺秀的文化期许的一部分:女子习琴即是要"比德于琴".就此而言,闺秀琴学及其活动实现了儒家的乐教理想,客观上亦参与并推动了清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