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0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文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90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台声、阿拉伯世界研究、设计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中国科协年会等;中国印象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凉月满天、曾泰元、肖慧等。
中国印象
-研究学者
- 凉月满天
- 曾泰元
- 肖慧
- 严光星
- 何志勇
- 兰兰
- 刘倩
- 刘子舆
- 刘宏宇
- 刘心悦
- 刘慧
- 刘招成
- 刘晨晨
- 刘红蕾
- 刘鹏成
- 司丽娟
- 吴昊
- 周克骏
- 周怡枫1
- 周晓楠
- 周渝
- 唐沪娟
- 唐美彦
- 孙以栋
- 小风
- 巴斯蒂
- 张兰兰
- 张小玲2
- 张林
- 张秀旭
- 张蕊
- 张阳
- 张颐武
- 影武者
- 徐澜心1
- 戴维斯-昂第亚诺
- 方婧
- 施桦
- 易维宪
- 曹尔寅
- 曾宏斌
- 朱焱
- 朱萍
- 朱静
- 李多阳
- 李存娜
- 李宝俊
- 李新
- 杜靖
- 杨丽芳3
-
-
-
毕克寒;
杨忠举
-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左右,谷崎润一郎与芥川龙之介这两位著名日本作家先后来华旅行,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芥川来华之前曾阅读过谷崎润一郎以中国旅行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但在芥川的笔下却又呈现出一个与之不尽相同的中国印象.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发现,两位日本作家对中国的态度虽有差异,但都体现了文人视角的相似特征.
-
-
刘子舆
-
-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俄罗斯名家笔下的中国印象,涵盖人物和风景,并对画家成就和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文中涉及韦列夏金、雅各布列夫、罗里奇、瓦伦丁四位著名画家,先后贯穿百年时间。因时代差异,这几位画家在表现中国题材方面各有侧重:韦列夏金专注于军事题材;雅各布列夫擅长描绘世俗风情;罗里奇专注于有象征意义的高山題材;瓦伦丁对中国古韵情有独钟。本文将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对比,从绘画的角度展示外国画家眼中的中国印象。
-
-
-
陈振杰1
-
-
摘要:
辛亥革命时期大量西人来华,以他者的眼光看到了一个别样丰富和复杂的中国。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作为来华人士的一员,对中国有着独特的观察。如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人口密集,人们生活状况总体堪忧;教育方面,虽然废除了科举制,改行新式教育,但其普及程度不高,且存在一些问题;民族性格方面,中国人谨慎保守,家庭观念重,乡土情结浓。罗斯的中国印象,丰富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细节,避免了脸谱化和概念化的误判,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
-
-
-
何志勇
-
-
摘要:
井上靖在1957年至1988年的31年时间里先后27次旅行中国.最初的两次旅行奠定了井上靖对中国的基本印象.在第一次旅行中,井上靖的中国印象受西方及日本社会的片面认识与自我文学想象的影响,忽视了中国的现实,体现为肯定广州而否定北京等城市.但是,在认识到西方恶意塑造中国的本质之后,井上靖开始反思自我,充分理解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不易,并在第二次旅行中重新审视与积极评价了现实中国.从对中国印象的转变过程也可以看出,井上靖的文学想象与旅行实践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
-
张林;
赵婷
-
-
摘要:
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大国,两国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当前两国政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很多领域既存在竞争也存在与合作.然而两国之间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边境争端总是给两国的关系发展带来阻碍.因此,增进两国政府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对于中印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媒体在公众舆论塑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印度主流英文媒体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印度媒体使用的语言可以分为印度当地语言和英语两大类.其中印度的英文媒体所关注的内容大多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受众大多为印度的官僚、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或者是对印度外交决策有相当影响力的政府退休高官等精英阶层.通过对印度媒体的总体分析可以得出,关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观点都来自英文主流媒体.因此,通过分析印度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的相关报道,可以大致得出印度媒体对中国的认知.
-
-
周晓楠
-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日趋频繁,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而国家形象的传播,最有效的往往是外国留学生现身说法.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讨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
-
-
黄亚兰
-
-
摘要:
芥川龙之介被喻为"鬼才",是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巨大的创作生命力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浸润有着深远的联系.1921年的中国之旅也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游记》的分析,运用文献分析法等试图探寻芥川龙之介的中国印象及中国古典文学情结,并结合他在中国之行前后的文学创作,试探讨中国之行对其文学创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