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猪带绦虫

猪带绦虫

猪带绦虫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15243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畜牧兽医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等;猪带绦虫的相关文献由46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必英、才学鹏、骆学农等。

猪带绦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15243 占比:99.96%

总计:515465篇

猪带绦虫—发文趋势图

猪带绦虫

-研究学者

  • 周必英
  • 才学鹏
  • 骆学农
  • 景志忠
  • 刘美辰
  • 郑亚东
  • 张少华
  • 杨凤娇
  • 郭爱疆
  • 江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弘; 田斌; 赵烁; 刘光耀
    • 摘要: 囊虫病是指猪带绦虫幼虫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一种疾病。全身播散性囊虫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于2020年12月收治一名全身扩散性囊虫病合并左侧股骨病理性骨折的患者,该患者诊疗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9岁,于3h前因摔伤致左侧大腿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
    • 宿海娟
    • 摘要: 猪囊尾蚴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在猪的机体组织而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病,呈世界流行,人畜共患,病原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共同参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各种日龄、品种和性别的猪都能感染,中大型猪感染居多;诊断本病可通过肉眼观察、显微观察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检查;预防本病需加强环境的卫生管理,做好人员管理工作,吡喹酮、阿苯达唑等药物可用于该病的治疗.
    • 毕研丽; 刘仲藜; 郭爱疆; 张少华; 王帅; 才学鹏
    • 摘要: 主要研究猪带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s-serpin-1(WormBase:TsM_000065700)对宿主THP-1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RT-PCR扩增技术,获得Ts-serpin-1编码序列,用qRT-PCR分析Ts-serpin-1基因在猪带绦虫成虫和中绦期幼虫的表达情况;构建pCold-Ts-serpin-1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纯化重组蛋白Ts-serpin-1;用重组蛋白Ts-serpin-1处理THP-1细胞,采用q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Ts-serpin-1处理THP-1细胞后,各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获得的Ts-serpin-1目的基因长度为1149 bp,编码382个氨基酸,含有Serpin家族特有的反应中心环。Ts-serpin-1基因在猪带绦虫成虫和中绦期幼虫均表达,且成虫表达量显著高于幼虫。重组蛋白Ts-serpin-1的分子质量约为43 ku,可抑制THP-1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IL-12、TNF-α、IFN-γ和iNOS2的表达,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分泌表达。以上结果提示,Ts-serpin-1在寄生虫-宿主互作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刘美辰; 欧阳任辉; 罗波; 周必英
    • 摘要: 目的 观察猪带绦虫Ts143-3.2重组蛋白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情况.方法 将60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Ts14-3-3.2重组蛋白50 μg剂量组、100 μg剂量组和150 μg剂量组以及弗氏佐剂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对照组,于首次免疫后0d、28 d、56 d收集血清和脾淋巴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 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及其亚类(IgG1、IgG2a)水平,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以及通过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 2、IFN-γ、IL-4、IL-10水平.结果 Ts14-3-3.2重组蛋白免疫昆明小鼠后,50 μg、100 μg和150 μg剂量组血清特异性IgG、IgG1和IgG2a水平均在首免后28~56 d内升高且56d均高于28 d,均呈现剂量-效应关系;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和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IL-2、IFN-γ、IL-4、IL-10水平在28~56 d升高(IL-10在56d恢复至正常水平),均在28 d达到峰值,均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Ts14-3-3.2重组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并呈现剂量-效应关系.
    • 刘美辰; 欧阳任辉; 罗波; 周必英
    • 摘要: 目的建立猪带绦虫(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并观察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在遵义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前期获得Ts14-3-3.2基因序列的基础上,采用基于PCR的精确合成(PAS)方法全基因合成Ts14-3-3.2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NdeⅠ和XbaⅠ双酶切后连接质粒pCzn1,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ArcticExpress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和鉴定表达产物,通过镍(Ni)柱亲和纯化获得纯化Ts14-3-3.2重组蛋白。采用该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诱导表达后菌体上清液和沉淀均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9.31×10^(3)处出现Ts14-3-3.2目的蛋白条带。纯化后带有His标签的Ts14-3-3.2重组蛋白能被抗His单克隆抗体识别,获得效价为1∶512000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均有表达。结论成功建立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阶段均有表达。
    • 刘美辰; 欧阳任辉; 罗波; 周必英
    • 摘要: 目的 建立猪带绦虫(Ts) 14-3-3.2原核表达系统,并观察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在遵义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前期获得Ts14-3-3.2基因序列的基础上,采用基于PCR的精确合成(PAS)方法全基因合成Ts14-3-3.2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Ⅳ如Ⅰ和Xba Ⅰ双酶切后连接质粒pCzn1,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ArcticExpress感受态细胞中诱导表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和鉴定表达产物,通过镍(Ni)柱亲和纯化获得纯化Ts14-3-3.2重组蛋白.采用该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zn1-Ts14-3-3.2,诱导表达后菌体上清液和沉淀均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9.31×103处出现Ts14-3-3.2目的 蛋白条带.纯化后带有His标签的Ts14-3-3.2重组蛋白能被抗His单克隆抗体识别,获得效价为1:512000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中均有表达.结论 成功建立Ts14-3-3.2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Ts14-3-3.2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Ts14-3-3.2蛋白在Ts成虫和囊尾蚴阶段均有表达.
    • 严海东; 邹旭东; 张一雯; 周必英
    • 摘要: 目的 探究猪带绦虫(Ts) 14-3-3.3蛋白作为囊虫病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方法 选取60只昆明小鼠,体重为18~22 g,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组(疫苗组)、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佐剂组(疫苗+佐剂组),每组20只.采用多点皮下注射法,在0周首次免疫后进行2次加强免疫,共免疫3次,每次接种间隔2周.3组在首次免疫后0、2、4、6、8周分别剖杀4只小鼠,摘眼球取血和无菌取脾,分别用于分离血清和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处理因素:原液、抗原刺激、刀豆蛋白A(ConA)刺激].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G2a、IgG1及IgE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13、IL-10水平.结果 疫苗、疫苗+佐剂组 免疫2~8周IgG、IgG2a、IgG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疫苗+佐剂组免疫2~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疫苗组(P均<0.05).组间相同处理因素下,免疫2~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疫苗、疫苗+佐剂组免疫2~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α、IL-12、IL-13、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疫苗+佐剂组免疫2~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疫苗组(P均< 0.05).组内不同处理因素下,抗原刺激、ConA刺激时免疫0~8周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以及培养上清液TNF-oα、IL-12、IL-13、IL-10水平均高于原液,且ConA刺激时免疫0~8周上述指标均高于抗原刺激(P均<0.05).结论 Ts14-3-3.3重组蛋白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 毕研丽; 刘仲藜; 郭爱疆; 张少华; 王帅; 才学鹏
    • 摘要: 为阐明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sserpin570)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通过RT-PCR从猪带绦虫成虫cDNA扩增获得Tsserpin570(TsM000807300)的完整CDS序列,并构建了pColdTsserpin570原核表达载体,利用发色底物法检测可溶性重组蛋白Tsserpin570对蛋白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RT-PCR扩增获得的Tsserpin570基因片段长1 206 bp,其蛋白的分子质量为46 ku,含有serpin家族特有的反应中心环及DEEGAE和FIVDHPFLFFI家族保守序列。qRT-PCR结果显示,Tsserpin570基因在猪带绦虫成虫和囊尾蚴阶段均有表达,且在成虫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囊尾蚴的。pCold-Tsserpin570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可溶性重组蛋白Tsserpin570,可被猪囊尾蚴阳性血清识别。基于发色底物法检测Tsserpin570对牛α-胰糜蛋白酶、猪胰弹性蛋白酶、猪胰蛋白酶、人白细胞组织蛋白酶G、人血浆凝血酶、猪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等蛋白酶的活性抑制作用发现,其对牛α-胰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及弹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提示,Tsserpin570对多种丝氨酸蛋白酶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