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燃烧
煤炭燃烧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35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89932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南风窗、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全国电厂燃煤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解决方案经验交流会、华东七省市造纸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暨第五届海西纸业论坛等;煤炭燃烧的相关文献由597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正华、李慧芝、白云飞等。
煤炭燃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9932篇
占比:99.81%
总计:90107篇
煤炭燃烧
-研究学者
- 徐正华
- 李慧芝
- 白云飞
- 胡大为
- 张永锋
- 冷雪冬
- 叶贤忠
- 徐振中
- 李志英
- 林发绍
- 胡小芳
- 许崇娟
- 顾翼中
- 不公告发明人
- 于海斌
- 刘延宏
- 叶天然
- 张振华
- 张洪
- 方高健
- 曲晓龙
- 曾志
- 朱相英
- 朱立
- 王艳艳
- 程建平
- 蒋立伟
- 衣宏昌
- 钟读乐
- 骆仲泱
- 黄燕
- 丁洋
- 何京东
- 倪娟
- 倪明江
- 冈直树
- 刘伏兰
- 刘煜
- 刘瑞
- 刘美香
- 刘青昌
- 南军
- 卢燕
- 史建华
- 周昊
- 周超超
- 姚杰
- 孙晋红
- 宋伟国
- 宋延伟
-
-
王圣
-
-
摘要:
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大气环境的每一个因素几乎都能影响到人类。实际上,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并形成PM2.5的前体物,容易出现雾霾。我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资源禀赋特点,决定了电力能源生产主要是依靠传统化石能源中的煤炭来保障,但是煤炭燃烧又是PM2.5的一个重要来源。
-
-
周斌
-
-
摘要:
“毒雾”是各大发达工业国都曾经历的考验,作为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煤炭燃烧时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这些物质在大气中形成黄黑、绛紫等各色烟雾,辛辣呛人、经久不散。19世纪末,伦敦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雾日”。污染建筑、妨碍交通还不算大麻烦,更可怕的是,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严重危害居民健康,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等。
-
-
余堃
-
-
摘要:
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进绿色环保的社会发展政策,但是燃煤热电依旧是我国最主要的工业供热方式,煤炭燃烧除了会产生碳氧化合物和水蒸气,还会在炉膛高温段使得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反应生成大量的氮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需要进行严格控制,热电厂通常会采用非选择性还原+选择性还原耦合技术对煤炭进行脱硝处理,文章以脱硝处理的控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烟气脱硝的两种方法以及传统脱硝系统组成,然后根据现有的控制方法存在的缺点进行优化和改进,并提出采用智能前馈的优化控制策略.
-
-
王晓帅;
唐跃刚;
马腾达;
陈一凡
-
-
摘要:
煤中的矿物质是燃煤引起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其种类繁多,在燃煤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也极其复杂,理清其迁变规律,对燃煤排放控制极为重要.燃煤过程中矿物的热转化涉及蒸发、破碎、分解、融合及凝并等过程,不同矿物会发生不同的反应与转化,最终分布去向可概括为:炉渣、底灰、飞灰和燃烧废气悬浮微颗粒等.燃煤过程矿物质所表现出的性质和行为,主要与煤中矿物质的地质特征和燃煤工艺条件2个因素有关,其中温度和气氛是主控因素.目前对矿物质热演化行为的原生地质影响因素研究较为薄弱,具体为煤中矿物质的天然与燃煤过程的富集分异机理、煤中矿物质的地质特征与其热演化行为之间的潜在关系,地质背景与燃煤工况对矿物质热演化行为的双重影响与控制等.
-
-
王治国
-
-
摘要:
碳、氢和硫化物均可以促进煤炭的燃烧.在这过程中,一些污染物包括氮氧化物和重金属积累在空气和水,进而导致严重的环境和健康影响的浸出、蒸发、融化、分解、氧化、水化和其它化学反应.本文将涵盖这些主要污染物,包括COx、SOx、NOx、重金属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并探讨疾病相关风险和设计标准管理方案的重要工具,以克服与煤炭相关的健康和环境危害.
-
-
-
-
摘要: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终结使用煤炭成为本次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根据英国政府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BEIS)发布的一份声明,18个国家将加入在本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停止使用煤炭的承诺。这些国家包括高度依赖煤炭的波兰、越南、埃及、智利和摩洛哥。根据该协议,"主要经济体"将在本世纪30年代逐步淘汰煤炭,世界其他地区将在本世纪40年代停止使用煤炭。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7%。
-
-
苏红巧;
朱相远
-
-
摘要:
我国的空气污染治理已达较高水平,但灰霾天气仍然时有发生,这与燃煤排污治理仍然存在漏洞有关——对雾霾治理不力.只用末端治理排放导致雾霾的方式的成本高,治理的效益不明显,不如从前端着手,将煤炭在燃烧前提纯转化为类液体燃料,能更有效地去除污染物.煤炭微矿分离技术制超净高能类液体燃料仍以煤炭为基质,又使其具有液体燃料的许多特性,加上类液体燃料的循环流化床清洁高效燃烧技术,实现了用煤全过程清洁化,即清洁制备、清洁运输、清洁储存、清洁燃烧、清洁排放.这样的技术组合,既能低成本解决雾霾问题,又能解决中国天然气不够的问题,适应我国以煤为主的固有能源结构,可以在重点地区从技术标准、财税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
-
-
-
-
摘要:
1.合理使用煤炉,装上烟筒并使其完整,正确安装风斗。2.煤炉、烟筒一定要密封。架设在室内、用于通煤气的炉筒各接口处,必须要用双层塑料胶带或黑布胶带缠绕使其封闭,而炉筒各接口处要顺向连接并保持一致,以防煤炭燃烧产生的液体倒流。3.煤炉通风口要直对门口方向,夜间用煤球封火时应适当留通风口,千万不可封死所有通风的地方,用于封火的燃煤量也要适中。4.白天用煤炉做饭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5.装有土暖气者检查管道穿过墙壁的地方,应该完全堵死,防止有害气体进入卧室。6.睡觉前应该仔细检查煤炉盖是否盖严,风门是否关好。冬季安全使用煤火,谨防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
-
-
-
陈玉洁;
朱顺;
刘恢;
彭兵
- 《第二十一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煤炭燃烧产生的细颗粒物对大气的污染,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将细颗粒物的物理化学行为、形成与污染控制机制、控制技术以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等研究作为讨论的热点.本文阐明了煤炭燃烧过程中细颗粒物的三种形成机理:熔融/聚合(熔融/凝固)、破碎、气化/凝结,并对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
-
高志芳;
春铁军;
吴雪兰;
龙红明
- 《2017年首届全国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冶金尘泥因其组分复杂一直是利用的难点和热点,因此,论文把冶金尘泥混入到煤炭中,根据尘泥多组分可参与燃烧固硫的特性,结合XRD,SEM以及TG-MS分析,研究高炉尘泥对燃煤固硫的影响规律;以及尘泥中多元固硫体系在燃煤过程中各组分相互协调作用,结果表明,瓦斯泥参与煤炭燃烧,促进了CaSO4的生成,降低了SO2的排放.结果为具有多元固硫体系的高炉尘泥及其它固废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也为开拓研究新型、高效燃煤固硫剂提供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
-
何先辉;
顾明言;
钟宝;
陈雪;
楚化强;
林郁郁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获得O2/CO2气氛下神华煤燃烧煤焦表面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氧浓度下沿炉内长度方向煤焦粒径变化及其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煤焦表面孔径和煤焦颗粒大小在燃烧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受氧浓度的影响较大.由于煤焦颗粒挥发分快速析出和焦炭表面燃烧造成沿炉膛高度方向煤焦表面孔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规律.提高氧浓度煤焦表面总的孔数量上升,炉膛尾部大孔所占比例随着氧浓度升高而先降低后不变,煤焦粒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在炉膛后部再增加但幅度较小的趋势.
-
-
何先辉;
顾明言;
钟宝;
陈雪;
楚化强;
林郁郁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获得O2/CO2气氛下神华煤燃烧煤焦表面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氧浓度下沿炉内长度方向煤焦粒径变化及其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煤焦表面孔径和煤焦颗粒大小在燃烧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受氧浓度的影响较大.由于煤焦颗粒挥发分快速析出和焦炭表面燃烧造成沿炉膛高度方向煤焦表面孔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规律.提高氧浓度煤焦表面总的孔数量上升,炉膛尾部大孔所占比例随着氧浓度升高而先降低后不变,煤焦粒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在炉膛后部再增加但幅度较小的趋势.
-
-
何先辉;
顾明言;
钟宝;
陈雪;
楚化强;
林郁郁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获得O2/CO2气氛下神华煤燃烧煤焦表面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氧浓度下沿炉内长度方向煤焦粒径变化及其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煤焦表面孔径和煤焦颗粒大小在燃烧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受氧浓度的影响较大.由于煤焦颗粒挥发分快速析出和焦炭表面燃烧造成沿炉膛高度方向煤焦表面孔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规律.提高氧浓度煤焦表面总的孔数量上升,炉膛尾部大孔所占比例随着氧浓度升高而先降低后不变,煤焦粒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在炉膛后部再增加但幅度较小的趋势.
-
-
何先辉;
顾明言;
钟宝;
陈雪;
楚化强;
林郁郁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获得O2/CO2气氛下神华煤燃烧煤焦表面结构特征,分析了不同氧浓度下沿炉内长度方向煤焦粒径变化及其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煤焦表面孔径和煤焦颗粒大小在燃烧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受氧浓度的影响较大.由于煤焦颗粒挥发分快速析出和焦炭表面燃烧造成沿炉膛高度方向煤焦表面孔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规律.提高氧浓度煤焦表面总的孔数量上升,炉膛尾部大孔所占比例随着氧浓度升高而先降低后不变,煤焦粒径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在炉膛后部再增加但幅度较小的趋势.
-
-
CUI Jian;
崔健;
DUAN Lunbo;
段伦博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采集了三台410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以及燃料、底渣、飞灰、脱硫废水和石膏等样品,通过测试燃煤和燃煤副产物中Cl含量以及烟气中Cl的形态分布,得到Cl在电厂全流程下的迁移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燃料中有86.1%以上的Cl以气态形式释放入烟气中.锅炉出口烟气中主要为HCl,比例高达85.14%-87.96%.除尘设备和湿法脱硫塔对烟气中Cl的脱除效率分别为15.6%~19.68%和91.2%~96.1%.燃料中Cl主要迁移至脱硫废水和脱硫石膏中,分别占75.88%~79.81%和11.66%~13.01%;最终只有1.48%~4.36%的Cl排放到大气环境中.
-
-
CUI Jian;
崔健;
DUAN Lunbo;
段伦博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采集了三台410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以及燃料、底渣、飞灰、脱硫废水和石膏等样品,通过测试燃煤和燃煤副产物中Cl含量以及烟气中Cl的形态分布,得到Cl在电厂全流程下的迁移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燃料中有86.1%以上的Cl以气态形式释放入烟气中.锅炉出口烟气中主要为HCl,比例高达85.14%-87.96%.除尘设备和湿法脱硫塔对烟气中Cl的脱除效率分别为15.6%~19.68%和91.2%~96.1%.燃料中Cl主要迁移至脱硫废水和脱硫石膏中,分别占75.88%~79.81%和11.66%~13.01%;最终只有1.48%~4.36%的Cl排放到大气环境中.
-
-
CUI Jian;
崔健;
DUAN Lunbo;
段伦博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采集了三台410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以及燃料、底渣、飞灰、脱硫废水和石膏等样品,通过测试燃煤和燃煤副产物中Cl含量以及烟气中Cl的形态分布,得到Cl在电厂全流程下的迁移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燃料中有86.1%以上的Cl以气态形式释放入烟气中.锅炉出口烟气中主要为HCl,比例高达85.14%-87.96%.除尘设备和湿法脱硫塔对烟气中Cl的脱除效率分别为15.6%~19.68%和91.2%~96.1%.燃料中Cl主要迁移至脱硫废水和脱硫石膏中,分别占75.88%~79.81%和11.66%~13.01%;最终只有1.48%~4.36%的Cl排放到大气环境中.
-
-
CUI Jian;
崔健;
DUAN Lunbo;
段伦博
- 《2017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采集了三台410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以及燃料、底渣、飞灰、脱硫废水和石膏等样品,通过测试燃煤和燃煤副产物中Cl含量以及烟气中Cl的形态分布,得到Cl在电厂全流程下的迁移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燃料中有86.1%以上的Cl以气态形式释放入烟气中.锅炉出口烟气中主要为HCl,比例高达85.14%-87.96%.除尘设备和湿法脱硫塔对烟气中Cl的脱除效率分别为15.6%~19.68%和91.2%~96.1%.燃料中Cl主要迁移至脱硫废水和脱硫石膏中,分别占75.88%~79.81%和11.66%~13.01%;最终只有1.48%~4.36%的Cl排放到大气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