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电制冷

热电制冷

热电制冷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586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97542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低温工程、制冷、制冷技术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2015年湖北省暖通空调制冷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暨湖北省暖通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等;热电制冷的相关文献由1302位作者贡献,包括申利梅、陈焕新、张华俊等。

热电制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7542 占比:99.74%

总计:97794篇

热电制冷—发文趋势图

热电制冷

-研究学者

  • 申利梅
  • 陈焕新
  • 张华俊
  • 陈明祥
  • 付海金
  • 傅明星
  • 刘勇
  • 孙志刚
  • 杨晓宏
  • 王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静
    • 摘要: 在对热电制冷原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降温服-环境”的传热分析,设计了一款基于热电制冷技术的降温服。搭建实验测试平台,通过实验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受试者的生理参数,对所研制的降温服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热电制冷降温服对于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降温效果,有助于减少人员的热诱发疾病,可为热害防护提供支持。
    • 张莎; 葛希逛; 刘进步
    • 摘要: 为了缓解高温环境给人体造成的各种热不适,本文研制了一种以半导体制冷模块为核心的液体冷却服(LCG)系统,首先,构建了人体–LCG–环境之间的传热模型,基于传热模型搭建了LCG系统。其次,对无制冷措施和穿着LCG制冷时的人体皮肤温度和主观感受进行了对比实验。最后,根据LCG制冷时的出入水口温度,计算了LCG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制冷量实验研究及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LCG能够减缓人体在高温环境中的热不适,使得人体皮肤平均温度维持在热中性范围(32.1°C~33.6°C)内。
    • 黄红梅; 李振兴; 李珂; 海鹏; 郑文帅; 戴巍; 黄荣进; 周敏; 沈俊
    • 摘要: 借助COMSOL多物理场耦合软件,构建了使用热电制冷元件的新型磁制冷二维瞬态模型,研究了输入电流、利用系数及制冷单元数等参数对新型磁制冷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冷功率和温跨均随输入电流增大呈比例增大,对于不同的输入电流,最佳COP对应不同的利用系数;制冷功率和COP均存在最佳的利用系数,且制冷功率的最佳利用系数随输入电流的增大而增大;制冷功率和COP均随制冷单元数的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为新型磁制冷系统的机理和实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刘周晓; 刘张妙歌; 王宁
    • 摘要: 针对大功率光学器件和设备的热严重影响其稳定性、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回馈的智能高效热电散热系统。利用基于改进的增量式比例积分微分(PID)算法快速实现高精度温度控制,通过能量回收机制实现热电制冷器(TEC)制冷效率的提升。采用光伏充电为主、电源充电为辅的电源管理策略,通过上位机监测与控制实现对两组蓄电池的高效充放电切换。同时,利用Python+PyQt5为散热系统搭建可视化图形操作界面。研究表明,设计的实验系统实现了对TEC器件的电路信息监测与温度高效控制,可为解决大功率光学器件和系统的散热问题提供参考。
    • 曹海山
    • 摘要: 热电制冷技术是一种通过珀耳贴效应直接利用电能实现制冷的固态制冷技术。与蒸气压缩式制冷相比,热电制冷具有尺寸任意缩放、无振动、可靠性高和控温精度高等优点。本文从热电制冷的发展简史和基本原理出发,重点介绍了热电材料、制冷机结构、功能层界面以及热端散热器等影响热电制冷机性能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热电制冷的优势特性介绍了热电制冷的应用,最后对热电制冷技术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赵华东; 杨号南; 孙夏爽; 夏高举
    • 摘要: 以多制冷片热电制冷模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6组具有相同有效工作面积和理论性能参数,而数量、型号、排布方式不尽相同的热电制冷片进行有限元仿真,探究热电制冷片热布局对热电制冷模组实际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电制冷片热布局会影响热电制冷模组的实际工作性能。所研究的6组排布中,具有相同排布方式的“单片居中”、“2片居中”、“4片居中”表现出了近乎相同的实际工作性能;而最优排布方式“4片均布”相比“单片居中”,在热源发热功率为30 W和50 W、工作电流为最大电流的条件下,制冷效果分别提升了13.88%和9.17%,制冷效率分别提升了12.24%和12.12%。
    • 王京红; 李磊
    •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以制冷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典型案例,从创新项目的设计、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反思,提出了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 周继承; 王流火; 林涛; 廖一键; 韩凤琴; 杜兆斌; 张尧
    • 摘要: 目前箱式变电站、内端子箱与开关设备的防潮防凝露措施主要为通风、加热等传统模式,无法满足高温高湿环境的相对湿度调节需求。针对预制舱变电站在高温高湿运行环境下易发生舱体内部凝露的问题,开发基于热电制冷技术的冷却除湿方案,搭建预制舱防潮防凝露试验平台,通过与通风模式、加热模式进行相对湿度调节性能对比,分析不同加湿源条件下3种除湿模式的除湿效果。研究发现:通风模式能耗低,但适用范围受限制;加热模式可调节相对湿度,但无法从根本上降低含湿量,且易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基于热电制冷技术的冷却除湿模式可有效降低含湿量,而且适应性强,功耗低。
    • 朱江; 孙东方; 高才; 唐景春; 张秀平; 杨磊; 刘向农
    • 摘要: 精确的温度调控是微流体技术在生化分析和医学诊断等方面发展应用的重要保障。为实现微流体芯片目标区域的温度控制,本文设计了基于异型结构热电制冷器的微流体芯片温度控制系统,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分析了该温控系统的传热特性及及温度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的热电制冷器可将微流体芯片样品池的温度降至-24°C,但样品池的降温速率远小于热电制冷器的冷端降温速率,存在温度响应迟滞问题。为此,进一步提出了带有聚冷结构的系统优化,结果表明:聚冷结构的引入虽然会带来少量的冷量损失,但可以显著提升该温控系统的温度响应速率,有效减少响应时间。对于T型聚冷结构,当下底直径为14 mm和10 mm时,可分别将温度响应时间减少30%和40.7%。
    • 赵华东; 徐州; 李成; 张景双; 刘尚杰
    • 摘要: 基于热电制冷的温湿度调节机的制冷和除湿性能主要受其热端散热性能的制约.为了探究热电制冷式温湿度调节机热端散热性能的影响因素,该研究在实际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组实验,分别用于探究风机安装方式,风速大小以及散热翅片间距对其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六种风机安装方式中,单风扇单侧吹风的安装方式在实际工程中可以达到相对最佳的散热效果,且其最适宜的风速为5 m/s,最佳散热翅片间距为4 mm,于实际工程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