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舒适

热舒适

热舒适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8篇、会议论文85篇、专利文献234467篇;相关期刊342种,包括发电技术、制冷与空调(四川)、制冷与空调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2015两岸三地室内环境与健康研讨会、第十六届西南地区暖通热能动力及空调制冷学术年会 、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等;热舒适的相关文献由288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柳、连之伟、朱颖心等。

热舒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48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8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34467 占比:99.43%

总计:235800篇

热舒适—发文趋势图

热舒适

-研究学者

  • 杨柳
  • 连之伟
  • 朱颖心
  • 王昭俊
  • 李百战
  • 刘加平
  • 端木琳
  • 张宇峰
  • 叶晓江
  • 张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森; 赖敏英; 熊宽洪; 陈越琳; 马晓迪; 王芳; 邓传远
    • 摘要: 以福州市晋安区金鸡山公园为例,在健身步道中的典型景观空间设置不同SVF值的微气候数据测点,采用微气候数据收集和发放问卷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山地公园健身步道微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及山地公园游客对于运动及休憩场所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微气候数据测点的SVF值对于景观空间黑球温度、气温、相对湿度影响较大;虽然本地居民游客的热历史已经使他们习惯了微气候特征和变化,但还是偏好更大的风和更低的黑球温度及气温,在黑球温度及气温特别高的测点,这种偏好更加明显。研究结果为山地公园景观空间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 张恒钰; 唐丽
    • 摘要: 豫北地区传统民居通常为合院式布局,笔者通过对道口镇的一处典型传统民居进行现场调研,了解了当地的围护结构形式和做法,计算了围护结构各个部位的传热系数,并通过PMV热评价模型对该建筑在冬季测试期间的热工性能进行定量描述。研究发现,古镇居民冬季生活舒适度很低,在室内居住感到寒冷。研究还发现,传统外墙和屋顶做法与现代居住建筑有很大不同,采用传统的土、木建筑材料,具有很高的蓄热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室外到室内的温度谐波振幅,可在改造时予以保留并修缮,既能发挥旧建筑的优点,又能保证传统建筑的原真性。
    • 章明超; 邹佳庆; 周健; 邹钺
    • 摘要: 针对汽车乘员舱热环境测试方法过于复杂、热舒适性评价方法实用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了车内亚稳态热环境的简化测试方案和驾驶员热舒适性评价方法。使用热舒适度测试仪实测了各季节驾驶员头部、胸腹部和脚部的环境参数,并对驾驶员进行热感觉预测。招募45位受试者进行主观热感觉调查作为热感觉实际值,确定了整体热感觉的最佳测量代表点。比较整体热感觉的预测值和实际值,提出期望因子(expectancy factor)和自适应系数(adaptive coefficient)两种修正方法。结果表明,头部是整体热感觉的最佳测量代表点。预计平均投票(Predicted Mean Vote,PMV)在热中性时能较好地预测整体热感觉,秋季预测结果较准确无需修正,夏、冬季由于热适应性都会产生误差。夏季期望因子和自适应系数分别为0.64和0.21,冬季分别为0.71和-0.52。计算值与参考值近似,修正后预测误差显著降低。研究结果可为汽车亚稳态热环境简化测试和驾驶员热舒适性评价提供参考。
    • 何源; 杜传梅; 张露露
    • 摘要: 为了研究室内不同工况热源对温度场分布规律和室内热分层的影响,优化室内热舒适环境,以某高校建环实验室为例,用JTSOFT-JN软件对实验室的室内温度场各测点温度实时监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合JTSOFT-IAQ检测室内环境得出PPD-PMV关系曲线来评价不同工况下室内人体舒适度。试验结果表明:无热源自然稳定状态下热分层不明显,温度梯度在0.13-0.54°C;经热舒适评价标准校核,PMV处在偏冷位置,PPD较高,不符合室内人体舒适度条件。单热源供暖状态下室内热分层明显,温度梯度处在0.38-2.32°C;经热舒适评价标准校核,PMV处在中性位置,PPD较低,符合室内人体舒适度条件。双热源供暖状态下热分层加剧,温度梯度超过3°C;经热舒适评价标准校核,PMV处在偏热位置,PPD较高,不符合室内热舒适条件。
    • 赵福云; 成瑾; 刘宝; 文雅冰; 黄志荣; 唐宇飞
    • 摘要: 本文通过建造辐射微孔板实验室研究了室内空气流场分布特征及人员热舒适状态。通过改变微孔板的位置和数量共得到五种不同送风工况,对比分析了室内热源、换气次数对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流场及人员热舒适度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热源的加入会影响室内平均流场和标准偏差,从而影响温度和速度分布的均匀性。耦合孔板送风室内各测点温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送风形式的规律。当加入热源后室内温度反而有降低趋势。此外,热源的加入对侧孔板送风室内各速度指标值影响很小。孔板送风室内人员不满意度最低,且增加室内热源可有效提高垂直孔板送风室内人员热舒适度。
    • 惠豫川; 田利伟; 王成哲; 王俨
    • 摘要: 为优化条缝送风口在贵宾候车室夏季应用时的气流组织状况,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方法,预测3种送回风形式下候车室的温度场、速度场、热舒适性(PMV)及不满意率(PPD)分布情况,以气流组织均匀性及人体热舒适性为目标,分析不同方案下候车区的气流组织及热环境特点,并对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对比发现:三种方案都基本满足设计规范,但采用侧送顶回方案气流组织更加均匀、人体热舒适性更高、不满意率更低,且能达到更加节能的效果,可作为优选设计方案。
    • 高玉环; 宋传峰; 彭力
    • 摘要: 在深入调研重庆市江津区柏林镇东胜村建设条件与热舒适现状基础上,总结发现该类农宅改造与规范要求存在偏差,应与寒冷地区“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要求趋同,调研发现70%村民接受家庭年收入约50%的改造成本,后续改造方案应遵循“解决刚需、低技、不大拆大建”的原则,重点加强屋顶防水和墙体保温,为此,提出了契合农户自主分期改造需求,结合小型装配式构件分成本等级制定农宅被动式适宜改造技术方案。
    • 张莎; 葛希逛; 刘进步
    • 摘要: 为了缓解高温环境给人体造成的各种热不适,本文研制了一种以半导体制冷模块为核心的液体冷却服(LCG)系统,首先,构建了人体–LCG–环境之间的传热模型,基于传热模型搭建了LCG系统。其次,对无制冷措施和穿着LCG制冷时的人体皮肤温度和主观感受进行了对比实验。最后,根据LCG制冷时的出入水口温度,计算了LCG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制冷量实验研究及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LCG能够减缓人体在高温环境中的热不适,使得人体皮肤平均温度维持在热中性范围(32.1°C~33.6°C)内。
    • 梁永辉; 李为林; 朱佳音; 刘昌海; 宁柏松
    • 摘要: 为了解决临时外出、室内巡检、夏季停电等常见生活场景下,短时间内人们的热舒适难以满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质量小且蓄冷方便的相变降温服:首先根据人体接触热舒适理论并考虑安全、经济等因素,提出了降温服中相变材料的选取原则;然后基于热舒适理论和热平衡理论建立了相变材料最小充注量的确定方法;最后通过实验对室外行走、室内静坐、室内行走3种工况下人体皮肤温度变化及热舒适情况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人体皮肤平均温度在室外行走、室内静坐、室内行走工况下分别下降1.35、1.10、1.78°C,测试者均未产生过冷、过热等不适的感觉,该相变降温服在不同工况均可提供良好的降温效果。
    • 罗薇; 殷颖迪; 井文强; 李楚君; 张锦; 李婷; 潘家辉
    • 摘要: 不同人群对热条件的偏好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本地的气候特点。当人群从一个气候区迁移到另一个气候区时,因迁移形成的气候地域变化被作为影响人体生理参数和热舒适的重要因素。通过招募大一学生(n=61)于2021年5月16日至5月28日在西安校园里进行户外运动。研究期间对热舒适和心率、氧饱和度等生理参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非本地人的心率高于本地人,但本地人的血氧饱和度高于非本地人。本地人与非本地人在热舒适和热感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非本地人和本地人相比对环境的忍受力更低,在夏季更加不耐热。对于了解已适应人群(本地人)和未适应人群(非本地人)的生理参数和热舒适都是必要的。尤其是未来在运动状态中解决热不适,预防更严重的热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