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射病

热射病

热射病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3年内共计75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6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42篇;相关期刊349种,包括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山东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大会暨山东省医师协会急救医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等;热射病的相关文献由1688位作者贡献,包括宋青、周飞虎、李海玲等。

热射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6 占比:91.70%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2.77%

专利文献>

论文:42 占比:5.53%

总计:759篇

热射病—发文趋势图

热射病

-研究学者

  • 宋青
  • 周飞虎
  • 李海玲
  • 刘江伟
  • 康红军
  • 张玉想
  • 潘亮
  • 董翔
  • 许琴
  • 余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玲玲; 倪军; 付刚; 张静
    • 摘要: 背景:热射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是由高温引起的广泛内皮细胞损伤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常见的并发症是凝血功能异常,而血管内皮病变在重度中暑引发的凝血功能紊乱中发挥关键作用。目的:观察热射病猪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变化特点及相关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方法:选取12只普通级健康雄性巴马小型猪,体质量15-2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对照组及热射病组,每组6只。热射病组建立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度中暑猪模型,而常温对照组小猪置于恒温恒湿气候舱中。采集两组实验前、后静脉血,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取相同部位的腹主动脉、冠状动脉、肺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两组标本病理损伤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两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高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冠状动脉及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常温对照组实验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及红细胞、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热射病组实验后红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高于实验前,且高于常温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低于实验前,且低于常温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常温对照组腹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微血管组织病理结构正常;热射病组腹主动脉内皮细胞轻度水肿,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可见血栓形成、内皮细胞脱落、坏死,数量减少;肺微血管弥漫性出血、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常温对照组腹主动脉、冠状动脉、肺组织观察到内皮细胞浆膜上有数量较多、呈棕黄色线状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热射病组内皮细胞浆膜上染色数量明显减少,或表达缺如,呈浅黄色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弱阳性表达;热射病组血管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常温对照组(P<0.05);⑤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热射病组冠状动脉组织可见细胞核形状不规则,线粒体肿胀;热射病组肺组织可见少量细胞核及线粒体肿胀;⑥提示热射病可导致小型猪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且以微小血管损伤表现显著。
    • 王玲; 金红旭; 郭俊峰; 葛凤; 孙香蕾; 吴广昊; 王蓓蓓; 高燕
    • 摘要: 严重热相关疾病的国际分类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已被全球用于评估热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1]。热射病常用定义为核心温度>40°C、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重度中暑,是一种热应激作用于机体引起的致死性疾病。本文对热射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相关脏器损伤以及治疗预后等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钟林翠; 宋景春; 高燕; 李庆华; 李海玲; 宋青
    • 摘要: 目的研究军队医院收治的中暑患者中热射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4家军队医院急诊或重症医学科2021年3—11月收治的274例中暑患者,根据诊断分为热射病组(n=92)与非热射病组(n=182)。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血常规、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凝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热射病组比较,热射病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水平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7.4 s时,热射病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7.4 s是中暑患者发生热射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丽南; 王宏; 时倩; 孙香蕾; 李楠; 葛凤; 金红旭; 高燕
    •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热射病大鼠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雄性健康清洁级SD大鼠30只,体质量为(225±25)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热射病模型组(n=10)与药物治疗组(n=10)。空白组大鼠置于常温下;热射病模型组、药物治疗组大鼠麻醉后置于温度为42°C、湿度为(60%±5%)的人工气候箱内,建立热射病大鼠模型。空白组大鼠尾静脉注射10 ml/kg生理盐水干预;热射病大鼠建模成功后,热射病模型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10 ml/kg生理盐水干预,药物治疗组大鼠经尾静脉给予100000 U/kg(将100000 U的UTI溶于10 ml生理盐水内)的UTI进行干预。常温观察4 h后再次麻醉,予以腹主动脉采血,并解剖留取大鼠脑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杂交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HSP70的表达。通过光镜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损伤情况。结果热射病模型组血清HSP70、TNF-α、IL-1β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药物治疗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低于热射病模型组,血清HSP70水平高于热射病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射病模型组大鼠脑组织HSP70蛋白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神经元细胞数少于空白对照组;药物治疗组大鼠脑组织HSP70蛋白表达量、神经元细胞数高于热射病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TI可通过诱导HSP70超表达,加强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进而对热射病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 金燕
    • 摘要: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8月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2例热射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损伤情况、降温情况及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神经损伤情况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体温降至38.5°C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为(5.31±0.76)h,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为(6.59±0.99)h,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能有效缩短热射病患者症状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救治效果。
    • 易昱昊; 陈峰; 赵贵锋
    • 摘要: 近年来高温极端天气频发,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热射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运动员、军事人员、体力劳动者以及年老体弱等人群的身体健康。肺作为气体交换和散热的重要器官,是热射病发展进程中较早受到损害的器官之一。热射病引起急性肺损伤后会加重机体缺氧,导致其他脏器损害进一步加重。随着对热射病认识的深入,其对组织器官损伤相关的改变已备受关注。目前针对热射病相关肺损伤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对该疾病的治疗策略和要点并无系统总结。因此,本文拟对热射病相关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新思路、寻求新的靶点。
    • 田野; 石玉娜
    • 摘要: 目的:评价安宫牛黄丸对热射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60例热射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鼻饲,疗程7d,对比2组患者血清脑损伤指标及意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第7天的血清S-100β蛋白、NSE、TNF-a、IL-1、IL-6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意识恢复时间及降温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没用因服用安宫牛黄丸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安宫牛黄丸可以降低热射病患者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加速意识恢复,有脑保护作用,并且使用安全。
    • 杨福旺; 石立文; 朱富军; 辛海明; 童亚林
    • 摘要: 目的通过9例救山火致重度烧伤复合热射病患者的诊疗进行分析,提高其临床综合救治水平及公众救山火时安全防范意识。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9例救山火致重度烧伤复合热射病患者,按照“三早一落实一制订”原则(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康复,落实好集束化治疗,并针对个体制订好相应的精准医疗措施)治疗,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3例)及治愈组(6例),对照分析两组的病情变化特点,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并对生存患者治愈出院后随访6个月。结果9例患者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7例,治愈6例,死亡3例;烧伤面积越大、受累器官越多,死亡率越高,呈叠加效应;入院时死亡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生存患者治愈出院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明显后遗症。结论重度烧伤复合热射病患者并发MODS的发生率极高,且病死率高,按照“三早一落实一制订”原则治疗,极大提高了此类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预后。
    • 石素宁(综述); 刘莉(综述); 米娜(综述); 张红侠(综述); 连锦(审校)
    • 摘要: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重症中暑的一种类型,以核心温度升高>40°C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严重的器官功能受损。老年患者病死率较高,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可达40%^([1-3])。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至20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0%,2035年将超过30%,但目前尚未有针对老年HS的相关指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