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23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4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467297篇;相关期刊464种,包括老年人、动物学报(英文版)、兽类学报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2014中国(宁夏)民族医药国际论坛、山东省第十七次麻醉学学术会议、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体温调节的相关文献由142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政昆、王德华、郭淑英等。

体温调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4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67297 占比:99.83%

总计:468074篇

体温调节—发文趋势图

体温调节

-研究学者

  • 王政昆
  • 王德华
  • 郭淑英
  • 李楚杰
  • 颜培实
  • 冯甲棣
  • 卫明轩
  • 周爱香
  • 孙儒泳
  • 张宜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芳芳
    • 摘要: 设置支架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分析核心问题,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结果倒推、模型构建等方式逐步推进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培养学生自学、自思、自解、自悟能力。
    • 何南; 张小丽; 阙青青; 陈泽柠; 武正军
    • 摘要: 为进一步探讨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生理性体温调节能力,2018年8月,以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研究中心成体饲养池内的鳄蜥为研究对象,探讨鳄蜥在20.0~30.0°C时,调节体温(T_(b))与环境温度(T_(e))的关系。结果表明:以2.5°C梯度变温时,鳄蜥的调节体温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升温时,T_(b)=0.533 T_(e)+13.084(F_(1,48)=327.65,R^(2)=0.872,P<0.001);降温时,T_(b)=1.150 T_(e)-3.454(F_(1,48)=1476.48,R^(2)=0.969,P<0.001)。降温时,鳄蜥体温与环境温度的相关系数(1.150)大于升温时(0.533)。升温和降温时,鳄蜥热交换的平衡点分别为28.01、23.03°C,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平衡点时,鳄蜥的调节体温均低于环境温度。研究表明,降温时,鳄蜥对环境的依赖性更强,生理调节能力较弱。
    • 房昊源; 杨亮; 王洪壮; 曹锦承; 任万平; 魏胜娟; 颜培实
    • 摘要: 【目的】探讨南方夏季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横向交互送风系统对肉牛舍温热环境、肉牛生理生化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以期评价此肉牛防暑环境调控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方法】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择健康、体重相近((290.05±7.60)kg)的8月龄西门塔尔公牛30头,随机区组饲养于2栋相邻且构造相同的钟楼式棚舍中,试验组所在牛舍加装横向交互送风系统,对照组所在牛舍采用自然通风。试验期为2019年6月30日至7月16日,共17 d,其中预试期为前3 d,正式期为后14 d。正式试验期内前7 d,于每日的5:00、10:00、14:00、18:00、22:00测定舍内风速、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计算温湿指数和体感温度,并同时测定肉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在全部正式试验期间,每天记录每圈栏的投料量,并于次日上午6点对剩料进行清理和称重,计算采食量。于正式试验期内第1和14天的上午7:00-8:00,对所有试验牛进行空腹称重,记录始末体重,用于计算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等生产性能指标并进行经济效益评估;同时采集血液及粪便样本,用于测定血清中的无机离子、生化指标、激素水平及粪便中的皮质醇水平。【结果】(1)试验组的横向交互式送风系统处理可显著提高舍内风速(P0.05)。(2)试验结束时,试验组肉牛血清中钙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试验组肉牛血清中的热应激蛋白70、总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激素水平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肉牛的粪便及血清中皮质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生产性能测定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肉牛的初始体重及结束体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组肉牛的平均日增重(P<0.01)及平均干物质采食量(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利润可提高10.68%。【结论】横向交互送风可以显著增加舍内空气流速,降低体感温度,改善西门塔尔牛代谢,提高生产性能,增加高温高湿环境下肉牛生产的经济效益。
    • 李殿伟; 刘佳慧; 彭婷; 单洪佳; 张博妍; 孟繁星; 姚旭
    • 摘要: 为了解环境温度对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和黑龙江林蛙(R.amurensis)体温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了2种林蛙在不同时间(07:00、10:00、13:00、16:00、19:00)、室温及梯度变温(10、12、14、16、18、20°C)等条件时的体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种林蛙体温调节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林蛙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环境温度最高时,2种林蛙的体温也达到最高,体温与环境温度显著正相关;体温的变化幅度、回归方程的斜率和等温点3个参数可以作为判断体温调节能力的重要指标。东北林蛙的体温日变化幅度大于黑龙江林蛙。体温与环境温度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东北林蛙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黑龙江林蛙,东北林蛙的等温点低于黑龙江林蛙。与黑龙江林蛙相比,东北林蛙的体温波动较大,其体温调节能力较低。
    • 张妍
    • 摘要: 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
    • 侯晓钰; 李娅; 谢江燕; 宋宜安; 张洁; 胥建辉
    • 摘要: 目的:研究妊娠对雌性大鼠冷防御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2只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为非妊娠期组(n=14)、妊娠中期组(n=14)和妊娠晚期组(n=14)。非妊娠期组雌性大鼠不与雄性大鼠合笼,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组雌性大鼠与雄性大鼠合笼交配,采用氨基甲酸乙酯和α-氯醛糖混合液麻醉各组大鼠。采用冰水降低各组大鼠腹部皮肤温度,给予皮肤冷刺激建立冷防御反应模型。采用多通道温度信号测量系统同步监测各组大鼠皮肤冷刺激前后腹部皮肤、直肠和肩胛间区棕色脂肪组织(iBAT)温度,采用多通道温度信号测量系统和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同步监测各组大鼠皮肤冷刺激前后腹部皮肤和直肠温度及支配iBAT的交感神经放电活动(SNA)情况。结果:与冷刺激前比较,接受冷刺激后各组大鼠皮肤温度均明显降低(P0.05)。接受冷刺激后,各组大鼠皮肤温度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直肠温度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冷刺激前比较,接受冷刺激后,非妊娠期和妊娠中期组雌性大鼠iBAT温度均明显升高(P0.05)。接受冷刺激后,与非妊娠期组比较,妊娠中期组大鼠iBAT温度上升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冷刺激后,与非妊娠期或妊娠中期组比较,妊娠晚期组大鼠iBAT温度上升幅度明显降低(P0.05)。接受冷刺激后,与非妊娠期组比较,妊娠中期组大鼠iBATSNA上升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妊娠期或妊娠中期组比较,妊娠晚期组大鼠iBATSNA上升幅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非妊娠期和妊娠中期大鼠具有正常的冷防御反应;妊娠晚期大鼠冷防御反应减弱。这种现象与非妊娠期和妊娠中期大鼠具有正常的冷防御性iBATSNA、而妊娠晚期大鼠的冷防御性iBATSNA受到抑制有关。
    • 周毕云; 丁立; 辛梦怡; 席林斌; 李潭秋
    • 摘要: 针对极端高温环境下航天员的热生理特征和热舒适性问题开展人体热生理研究。12名男性受试者穿着统一防护服(1.78 clo)在20°C/30%RH,40°C/30%RH环境下进行了90 min实验,测量受试者核心温度、出汗量、心率以及人体不同部位皮肤温度和热感觉。研究结果表明:相比20°C,40°C下受试者核心温度、心率、出汗量、热感觉评分显著增大(P0.05),高温环境下各部位皮肤温度差异较小。平均皮肤温度、局部热感觉与整体热感觉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推荐用局部热感觉和皮肤温度结合评估受试者的热舒适性。
    • 卢燕梅; 黄琪
    • 摘要: 对“体液调节”一章中出现的误区进行辨析,探讨了“醛固酮、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激素的运输方式“”胰岛A细胞与胰岛B细胞均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炎热环境中机体的体温调节”等问题,以此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惯性思维、错误表述等情况。
    • 陈惠敏; 余守洋; 杨文; 沈伟; 王海英
    • 摘要: 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N)位于小脑上脚周围,根据其形态及细胞结构可分为多个亚核。PBN明显的结构异质性意味其生理功能具有多样性,故其功能研究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PBN已被证实具有维持内环境稳态、调控感觉信息传递、影响应激相关行为及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交互影响,以影响内环境稳态的体温及能量代谢为例,降低能量代谢可阻遏升温、体温下降可抑制代谢。功能间的交联提示PBN不仅是传递信息的中间站,而且各亚核间存在解剖联系及功能整合。然而其交联的机制及实现同一生理效应的共同点是当前研究的重难点。本篇综述旨在归纳PBN不同亚型神经元调控的相同的生理功能,期望为揭示PBN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奠定基础。
    • 卢珺珺; 许欢
    • 摘要: 以甘肃马拉松事故为主要线索设计课堂教学,将"体温的控制"一节教学内容渗透在探寻失温真相的过程中,既有现实意义又能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