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空间
游憩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旅游经济、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76818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品牌、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游憩空间的相关文献由306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梁、吴寒冰、徐煜辉等。
游憩空间—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6818篇
占比:99.78%
总计:76988篇
游憩空间
-研究学者
- 吕梁
- 吴寒冰
- 徐煜辉
- 丘娟英
- 付洋
- 冼宁
- 刘乐
- 刘家明
- 刘爽
- 刘蕊溪
- 吴传景
- 张丹
- 曹芳东
- 朱捷
- 李怡
- 李涛
- 杨冰清
- 柳红明
- 殷柏慧
- 汪子茗
- 王志刚
- 王江萍
- 王润
- 穆野
- 聂庆娟
- 胡勇
- 胡海洋
- 苗群英
- 谢春玲
- 赵媛
- 郭风华
- 陈思
- 颜文明
- 马惠娣
- Dale
- WANG Xin-xin
- 丁戎
- 丁玮
- 丛慧颖
- 严健
- 于秋阳
- 伊若辰
- 伍晓慧
- 伍雯晶
- 何佳梅
- 何明
- 何英杰
- 信畅畅
- 傅学庆
- 党安荣
-
-
杨云峰;
陈娟;
吴朦
-
-
摘要:
从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相关规范系统不完善的角度出发,在11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中,选取63个居民使用度较高的城市公园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实地调查研究,修正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利用Excel和SPSS19.0等数理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探究三类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规模与公园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公园游憩空间的数量以及面积与公园总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并建立相关回归方程;布局方面通过公园平面图的拓扑图形,总结归纳三类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布局特征,以及每种布局方式的优劣.本次研究结果对补充城市公园相关规范以及城市公园游憩空间规模定量,布局模式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肖遥;
邵明;
马源
-
-
摘要:
游憩空间是人居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清代志书及文人笔记中的游憩信息作为离散点,使用语义分析定量描述清代北京游憩活动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反映清代北京人居环境状况,还原人居景观格局。研究发现:清代游憩活动以民俗宗教、游憩游赏、宴饮聚会为主,在内城西部、东部内外城交界处和西山山麓3处分布较为集中。西城组团游憩意象为水体,以寺观为主的节点和标志物围绕水体布局;东城组团游憩意象为水利设施和人文建筑,空间节点散点布局;西北郊组团游憩意象为宗教景观,由山体和散布其中的寺观节点构成。研究讨论了游憩活动、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的关系,认为游憩活动与寺观和水体关联性最强。
-
-
徐莉
-
-
摘要:
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张,城郊山地被纳入城区范围,公园规划设计范围也转向了山地,以求能有更多的城市绿地空间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憩活动需求。因此,城市山地公园开发建设将是城市绿地发展的趋势。但山地公园地形较为复杂、高差大,这一特性也给山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论文以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设计为例,本着尊重自然的前提,探讨了在城市山地公园设计中因山构园,营造游憩空间的方法。
-
-
吕梁;
朱捷;
汪子茗
-
-
摘要:
为了福州滨海游憩空间更好的发展,文章基于GIS对福州滨海游憩空间进行了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包含以下3个方面:(1)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分为旅游度假型、公园绿地型、文化型和商业型4个类型。(2)4类游憩空间都在县(市)中心形成了3个Ⅰ级适宜区,其中文化型和商业型的Ⅰ级适宜区基本相同;而旅游度假型和公园绿地型除了3个中心的Ⅰ级适宜区,在沿海区域也有广泛分布。(3)对各类游憩空间不同等级所占面积及比例进行了统计。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研究结果如何为福州滨海游憩空间发展服务。
-
-
尹灵芳;
伍晓慧;
吴向阳;
金佳伟;
张鑫;
舒柏尧
-
-
摘要:
滨水区游憩空间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优化改造,对传播运河文化、塑造城市风貌、丰富居民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通过实地和网络调研探究运河滨水区游憩空间的建设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改造意义及迫切需求,其次基于场所精神理论,寻求在原有的场所肌理下,提出优化措施,最后结合大运河镇江段东风社区古运河段为例,提出优化方案。
-
-
何明;
肖姝龄
-
-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休闲娱乐的需求越来越高。游憩空间不仅可为民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能促进民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近年来,少数民族聚居区休闲游憩空间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也存在游憩设施不完善、游憩空间同质化、人群使用率不高等问题。以峨边彝族自治县滨河路为例,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游憩空间与人群行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游憩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
-
丁玮;
王怡晨;
王焱宁;
郑科;
王欣
-
-
摘要:
借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改扩建项目,深入探索以动物为主题的城市游憩空间设计过程,研究以保护动物自然行为为核心、以提升游憩体验度为目标的设计原则,旨在从规划设计层面形成可参考的同类动物主题公园的设计依据。从现有的游憩空间理论入手,将设计内容解构为空间基底、观赏方式、馆舍布局及游线设计4个层面,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场景构建等方法,以游憩空间理论为基础,基于动物的自然生境和行为需求,以拟达到的游憩体验为目标,构建符合动物生境和游客需求的主题游览场景。经过项目实践,改扩建后的大熊猫基地不仅尊重了动物的自然行为,而且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得到了动物保护专家和公园运营部门的认可。基于研究成果,形成理论研究框架,以期为同类动物主题公园及其他类型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
-
黄颖倩
-
-
摘要:
城市水系是区域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体,滨水游憩空间是彰显城市人文活力的条带状地域名片,大面积区域性滨水景观空间规划如何延续历史脉络,创新人文体验,在营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滨水游憩场所的同时,为城区带来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多重效益,是此类景观规划的难点与关键。以漳州九十九湾滨水游憩空间规划为研究对象,借鉴景观三元论,进行三意论规划原则的梳理与创新,以闽南水乡滨水游憩空间景观营造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分析滨水游憩空间营造方法及意义;以文化基底引导、水系媒介贯通、空间特色营造,推进区域带状水系空间的地域性滨水景观体系的复兴,丰富完善游憩空间网络。
-
-
-
-
摘要:
廊下郊野公园是上海首家开园并以“生态、生产、生活”为主题,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核心,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主题农场”型郊野公园。在廊下郊野公园内可以体验到廊下人家、水岸花语、密林探幽、农家菜园、田园牧歌、金桂飘香、五彩森林、芰荷映蔚和智慧农业等景观,形成了“望得见田,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大型游憩空间,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新地标。
-
-
李帆萍;
蒋蓉;
刘亚舟
-
-
摘要:
乡村游憩空间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本文通过构建游憩空间理论景观设计的分析框架,梳理竹艺村的游憩资源,挖掘与提炼游憩空间价值,并对游憩空间进行分类,探讨各类游憩空间的设计策略,最终实现乡村生态景观的保护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以及游憩者需求的满足.通过总结竹艺村游憩空间营造方法,以期为其他城市近郊村落及风景区旅游村游憩空间营造提供有益参考.
-
-
黄嘉颖;
王玉玺
-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9年
-
摘要:
面对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变过程中存在的旧城区游憩空间挖潜不足、使用率低、空间失活等问题,研究基于"城市双修"视角,立足于对旧城区存量游憩空间分布特征及现状问题的解读,通过游憩空间活力评价的方法识别旧城区存量游憩空间活力分布情况,进而借助共享活力环理论分"构建游憩空间核"、"织补游憩活力环"、"拓展城市游憩带"三步构建旧城区游憩共享活力环.在此基础上,以河津市清涧旧城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游憩空间特征及问题进行识别与解读,发现其存在游憩空间开放性不足、破碎化分布、环境品质低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人为本,构建游憩共享活力环;开放共享,拓展活力环服务功能;修复生态,打造活力游憩慢行带"三大策略,通过整合现状游憩空间,改善整体游憩空间环境,进而激发旧城区活力,以期为类似旧城区游憩空间更新改造提供借鉴.
-
-
詹雪;
徐煜辉;
张凌菲
-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8年
-
摘要:
聚焦于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应有的沟通协调,通过调研山地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的使用情况,总结了使用者行为与城市湿地景观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适应使用者游憩需求的山地城市湿地游憩空间设计的建议.本文以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及行为标注法,对参与游憩的使用者特征、使用者行为及其对湿地公园的游憩化感知进行解析.研究表明使用者行为与山地城市湿地景观空间要素之间存在散点效应、亲水效应、设施效应及荫蔽效应,其活动内容与空间分布易受到山地空间单元划分、滨水湿地分异、设施供给及位置、光照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提出山地城市湿地游憩空间设计应进行合理的空间单元划分,层级式的滨水游憩空间营建,多样化的设施供给并考虑气候特点,以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构建与城市居民游憩需求相匹配、人性化的山地城市湿地公园.
-
-
范晓君
- 《2015年中国第6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带来了文化商业化,在艺术家的引领下,工业空间转变为文化消费空间和游憩空间.本文以广州红专厂为案例,探讨工业遗产游憩空间的景观生产和游客感知,包括工业建筑和机器设备的外观改造及用途变化,而游客感知则通过分析游客对工业遗产空间的感知情况,探讨空间置换后产生和传达出的意义.研究发现,工业遗产被美化和净化,与时尚和艺术相结合,传达给大众的往往是小资、艺术、怀旧、文艺等感知和理解,而非工业文明的记忆空间.红专厂工业空间的创意产业园式改造,传递出的已经不是工业文化的内涵,而是新的消费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化和技术价值的彰显.
-
-
蔡新冬
-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基于对台湾地区郊野滨水游憩空间更新改造项目的实地考察与整理分析,总结其开发、设计经验,提出可资借鉴的设计策略和方法.论文重点分析了淡水河入海口开放空间、日月潭风景区、宜兰冬山河亲水公园三种不同类型的郊野滨水游憩开放空间,总结出注重自然景观生态化,注重人工环境近人化和注重文化景观的地域化的设计策略.
-
-
王帅;
于秋阳
- 《第三届中国休闲与旅游发展论坛》
| 2018年
-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黄浦江沿线绿地游憩空间可达性的影响,研究范围为黄浦江(徐浦大桥—吴淞口)两岸绿地游憩空间.依据绿地游憩空间、道路网、地铁站的分布数据,利用Arc GIS10.2的Network Analyst工具,分析黄浦江两岸13个绿地游憩空间30分钟内步行到达的范围及囊括的地铁站点.依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数量、站点规模、时间距离、道路网阻隔等因素构成指标体系,对沿线绿地游憩空间可达性的高低程度进行划分并提出建议.
-
-
李晶;
胡一可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7年会》
| 2017年
-
摘要:
针对城市型风景名胜区人群行为与游憩空间不匹配的现象——游憩空间的规模、现有空间的界面、路径和要素没有针对日常使用人群和旅游人群的不同需求系统梳理.本文针对3个城市型风景名胜区中的23个游憩空间,观察、记录并总结人群行为及分布规律,得出日常使用人群和旅游人群的活动特点和两者在“共处”空间下的行为规律,优化现有的冲突空间,引导人群并分散人流,更好地满足游客和周边市民的游憩需求.
-
-
徐煜辉;
付洋
- 《第四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当前"新常态"下,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阶段,游憩产业成为重庆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与此同时也对其游憩空间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缺乏对特色资源整合与空间的系统化构建,游憩体系出现了空间可识别性缺失、要素联系性不足、资源保护与利用失衡等一系列"粗放式"问题,构建"生态型游憩网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以重庆市大渡口区为例,在对现状具有游憩价值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以功能混合、系统衔接、环境生态为主要原则,提出了"梳理-激活-缝合-织补"的技术路线,在宏观层面构建出"山-水-绿-城"互相辉映的网络化游憩空间,旨在实现山林水系的资源共享、游憩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
-
徐煜辉;
付洋
-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当前“新常态”下,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阶段,游憩产业成了重庆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与此同时也对其游憩空间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缺乏对特色资源整合与空间的系统化构建,游憩体系出现了空间可识别性缺失、要素联系性不足、资源保护与利用失衡等一系列“粗放式”问题,构建“生态型游憩网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以重庆市大渡口区为例,在对现状具有游憩价值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整理的基础上,以功能混合、系统衔接、环境生态为主要原则,提出了“梳理—激活—缝合—织补”的技术路线,在宏观层面构建出“山—水—绿—城”互相辉映的网络化游憩空间,旨在实现山林水系的资源共享、游憩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
-
WANG Xin-xin;
王欣歆
- 《2017园艺疗法与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城市带给城市人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但其不利因素也对城市人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健康城市旨在发挥城市的更大潜能,通过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促进城市人的身心健康.游憩与开放空间系统基于城市人的休闲需求,融合传统和现代的游憩设施,以可达性、运行效率为目标,是实现健康城市的重要空间途径.本文以全球健康城市建设为背景,介绍了游憩与开放空间的形式、构成和健康效益,并以美国旧金山为例,探讨了公共健康的促进策略以及对中国城市的借鉴意义.
-
-
WANG Xin-xin;
王欣歆
- 《2017园艺疗法与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城市带给城市人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但其不利因素也对城市人的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健康城市旨在发挥城市的更大潜能,通过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促进城市人的身心健康.游憩与开放空间系统基于城市人的休闲需求,融合传统和现代的游憩设施,以可达性、运行效率为目标,是实现健康城市的重要空间途径.本文以全球健康城市建设为背景,介绍了游憩与开放空间的形式、构成和健康效益,并以美国旧金山为例,探讨了公共健康的促进策略以及对中国城市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