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心
游心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9篇、专利文献15509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法音、船山学刊、文史知识等;
游心的相关文献由18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丹、于雪棠、余光中等。
游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509篇
占比:98.61%
总计:15728篇
游心
-研究学者
- 于丹
- 于雪棠
- 余光中
- 周逸
- 孙敏明
- 张力
- 张可茵
- 张桐瑀
- 张翅飞
- 李天道
- 杨士林
- 楼俊超
- 游心超
- 草予1
- 黄鹏
- 丁建中
- 万月文
- 严苏
- 于刚
- 代海军
- 任治叶
- 何加焉
- 何辉
- 余光仁
- 余华
- 兰辉耀
- 刘志毅
- 刘慧玲(指导)
- 刘振永
- 刘晓飞
- 刘童1
- 功华
- 包才华
- 卜茹雯
- 卢晓
- 印顺
- 史贝贝
- 史铁生
- 司徒汉
- 吕东亮
- 吕坤
- 吴世民
- 吴为山
- 吴作人
- 吴旦旦
- 吴春富
- 吴金亮
- 吴静
- 周凯
- 周德富
-
-
李典
-
-
摘要:
《庄子》在养生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养生”是庄子独立的哲学范畴和思想命题,他以“养生”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处事态度,系统地搭建了“养生论”体系。庄子的养生之道在教育方面,体现的是一种“游心而上”的养生教育。从主观上说,庄子的养生教育是“游”,养神而游心,个体与自然的合一,实现个体精神世界的充实与自由;从客观上说,“游心”指的是“物化”和“化”,人善于利用“物”又不受限于“物”,做到“忘己”“适物”。
-
-
蒋惠琴
-
-
摘要:
庄子说乘物以游心。所谓"乘物",就是顺应自然规律。人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游心",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学校管理的高境界就是通过"乘物"实现"游心",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品质人才。
-
-
-
-
-
张可茵
-
-
摘要:
"游心于物之初"中的心超越感官,超脱世俗,无碍无挂,却又容天地万象之物,将心灵安顿于"物之初"的虚无之中。它驱动着中国文论、画论、诗论中的意象群建构模式,从坐标系过渡至广阔、丰富、完善的网络。在此基础上,意境创造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实现精神自由的家园。游心对意境创造的驱动作用,还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乡本土以及神韵风格的影响。
-
-
张可茵
-
-
摘要:
"游心于物之初"中的心超越感官,超脱世俗,无碍无挂,却又容天地万象之物,将心灵安顿于"物之初"的虚无之中.它驱动着中国文论、画论、诗论中的意象群建构模式,从坐标系过渡至广阔、丰富、完善的网络.在此基础上,意境创造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华夏民族实现精神自由的家园.游心对意境创造的驱动作用,还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乡本土以及神韵风格的影响.
-
-
任治叶
-
-
摘要:
先秦时期只能是从哲学思想上为意境审美的产生奠定逻辑基础。庄子的“游心”思想是意境审美理想得以产生的基石,“游心于自然”是一种纵情山水的审美活动。庄子的游心哲学还是强化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特别的理念,并把这种理念带进艺术,逐渐实现“造境以游心”
-
-
-
吴旦旦
-
-
摘要:
以孔子"游于艺"和庄子"游心"这两个命题为思想源头,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游"的一系列美学、艺术思想,但后来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疏解多见仁见智,部分学者无视孔、庄思想的不同,将之混为一谈.将"游"的概念放归到孔、庄两家整个思想体系中考察,有助于厘清两家对"游"的概念的具体界定,对我们认识以孔、庄为代表的儒、道两家关于"道艺关系"的思想可以提供一隅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