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合对流

混合对流

混合对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力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235478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上海理工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化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混合对流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杨茉、刘继平、种道彤等。

混合对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5478 占比:99.95%

总计:235586篇

混合对流—发文趋势图

混合对流

-研究学者

  • 杨茉
  • 刘继平
  • 种道彤
  • 严俊杰
  • 单彦广
  • 马重芳
  • 张伟
  • 张玲玲
  • 徐进良
  • 李维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文全; 李琳; 杨帆; 宿诗雨; 石杰峰; 李洋
    • 摘要: 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函数处理的方法,对竖直上升管内超临界压力甲烷的对流换热进行数值模拟,从物性比的角度进行无量纲力分析,提出适用于低温甲烷的浮升力准则。结果表明高热流密度和低质量流率均会导致拟临界温度附近出现换热异常现象;密度比增大时,浮升力引起的自然对流增强,导致混合对流换热,发生恶化现象,随着密度比减小,黏度降低导致的惯性力取代浮升力为主导,换热恢复为强制对流换热,强化了换热;浮升力无量纲因子Bo*可以有效预测自然对流对换热的影响程度,强制对流换热向混合对流换热转变的Bo*数临界值为3.69×10^(-8)。
    • 孙梦楠; 宋桂秋; 周世华; 董祉序
    • 摘要: 为考虑热源形态及通风条件对腔内流体流动及传热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基于多参数弛豫时间模型格子Boltzmann法与有限差分法的耦合算法,对中心热源条件下开口方腔内的混合对流现象进行研究.在不同进、出流口位置和热源形状下,分析了混合对流的流动、温度及换热特性,并给出了流函数线和等温线分布以及热源表面的努赛尔数.数值计算结果明:当进、出流口的位置固定时,热源形状决定了局部对流换热强度,但对温度场的影响较小;平均努赛尔数随着圆角半径R的增大而增大,并在进、出流口分别位于中部和顶部时,取得最大值.
    • 高杰; 郭小勇; 宋克伟
    • 摘要: 为研究转动部件对受限空间内对流换热的影响,数值分析了二维封闭方腔内转动圆柱引起的混合对流换热,对比了圆柱转动方向对流场、温度场和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理查森数Ri的增大,方腔内的流动逐渐由强制对流占主导地位向混合对流以及自然对流占主导地位过渡.Re=150,圆柱逆时针转动时平均Nu随Ri增大而增大,而圆柱顺时针转动时平均Nu随Ri增大先减小后增加;Ri=0.1及Ri=1时,圆柱逆时针转动时的局部Nu峰值高于顺时针转动,且最大相差分别为1.89%和19.33%.Gr=5×104,圆柱逆时针转动时的平均Nu随Ri增大而减小,而顺时针转动时的平均Nu随Ri增大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Ri=0.1及Ri=1时,圆柱逆时针转动与顺时针转动时的局部Nu峰值间最大相差分别为3.96%和26.17%.在Ri=2时,Nu具有最小值且圆柱转动方向对方腔内Nu的影响最大,对于固定Re和Gr两种情况下,圆柱逆时针转动时平均Nu比顺时针转动时分别提高约91.9%和93.6%.
    • 王文玥; 陈琳琳; 崔会敏; 刘庆宽
    • 摘要: 大跨煤棚内机器作业以及煤炭自身的氧化放热都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威胁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因此,合理改善煤棚入口风速,以加快煤棚内对流散热显得异常重要。该文针对放置双列煤堆(双热源)的大跨煤棚空间,采用二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煤棚内部对流传热特点。通过改变入口风速设置四种工况,研究了煤棚内流动传热的瞬态演化过程,给出初始阶段、演化阶段、充分发展阶段煤棚内流线图和温度云图,定量刻画了煤棚中心线上温度的空间分布和各类监测点上温度的瞬态演化。总结了煤棚内混合对称传热情况,为优化煤棚内通风方案、改善人员工作环境提供参考。
    • 尤翔程; 李世远
    • 摘要: 本文研究了纳米颗粒球形度对倾斜通道中纳米流体反向混合对流传热的影响,以及不同纳米颗粒球形度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基本参数的影响.本文将控制常微分方程无量纲化,解析求解,得到了速度、温度和压力的显式分布.纳米流体的流动反转、壁面平均摩擦系数和平均努赛尔数对纳米流体的影响取决于纳米颗粒球形度,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和压力参数等.结果表明,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在延迟逆流发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纳米流体比基础流体具有更大的延迟范围,约为基础流体的2.2倍.同时,随着纳米颗粒球形度增大,其值也相应增大.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速度和温度分布的影响是显著的,随着其值增大,与基液相比纳米流体延迟了上下壁面附近的速度降低.同时,随着纳米颗粒球形度的增大,壁面温度也降低.随着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增大,纳米流体的壁面平均摩擦系数也增大,而且与纳米颗粒球形度和无量纲压力参数P2均无关,随着P1的增大而单调减小.平均努塞尔数与纳米颗粒球形度,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和无量纲压力参数P2均有关.随着纳米颗粒球形度的增大,平均努塞尔数值也增大.本文对纳米微球在石油工程提高采收率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深入研究纳米颗粒在倾斜通道中反向混合对流的传输机理,研究不同纳米颗粒球形度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流体流动和传热的物理参数的影响,可以为后续提高采收率纳米微球的参数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 杨岑玉; 孟强; 王乐; 陈梦东; 胡晓; 徐桂芝
    • 摘要: 熔盐因具有传热能力强、工作温度高、使用温度广、系统压力低、经济适用等优点,成为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蓄热工质的理想选择.熔盐在实际应用中会因加热过程的非均匀性产生存在于固体表面和流体间的温差,造成流体工质中的密度梯度,因此出现重力导致的浮升力效应,其叠加到主流流动方向上即形成混合对流.管壁导热会对熔盐混合对流传热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对熔盐在水平方管内非均匀加热条件下的单面加热的混合对流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考虑壁厚的情况下研究了方管单面加热熔盐混合对流传热特性,分析了无量纲参数间的变化关系,并将结果与流型判定图和经典关联式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非均匀加热时,浮升力效应会造成随流动距离增加主流核心区域的形状发生改变,且更加靠近加热壁面.Nu数随Re数、Ri数的增大而增大,局部Nux数随流动距离的深入先减小后增大.与忽略管壁导热数值模拟结果相比,主流核心区形状更加均匀,局部Nux更高且回升位置更加提前,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基本保持一致.
    • SELİMEFENDİGİL Fatih; ÖZCAN ÇOBAN Seda; ÖZTOP Hakan F.
    • 摘要: 本文对纳米磁流体的几种电导率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Al2O3-水纳米磁流体后向流动的混合对流效应.对流体施加均匀的外部磁场时,通过改变无量纲参数Hartmann数(Ha=0,10,20,30,40)实现磁场强度的变化.应用3种不同的电导率模型监测纳米磁流体的流动.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选取了0°~90°范围内的5中倾角下的外部磁场.后向流动常用于求解流体分流和再合流现象的工程问题.根据不同电导率模型,采用不同的Richardson数(Ri=0.01,0.1,1,10)和4种不同的纳米粒子体积分数(Φ=0.01,0.015,0.02,0.025),对混合型后向流的对流换热进行研究.采用商业代码COMSOL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添加纳米颗粒增强了传热效果,增加磁场强度和倾角也增加了热传递速率.在对流体流动施加外部磁场的情况下,不同电导率模型对流体的流动和传热效果也有不同的影响.%In this study, magneto-hydrodynamics (MHD) mixed convection effects of Al2O3-water nanofluid flow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were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for various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odels of nanofluids. A uniform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was applied to the flow and strength of magnetic field was varied with different values of dimensionless parameter Hartmann number (Ha=0, 10, 20, 30, 40). Three differ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odels were used to see the effects of MHD nanofluid flow. Besides, five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gles between 0o-90o is used for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The problem geometry is a backward-facing step which is used in man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where flow separation and reattachment phenomenon occurs. Mixed typ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of backward-facing step was examined with various values of Richardson number (Ri=0.01, 0.1, 1, 10) and four different nanoparticle volume fractions (Φ=0.01, 0.015, 0.020, 0.025) considering differ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odels. Finite element method via commercial code COMSOL was used for computation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ddition of nanoparticles enhanced heat transfer significantly. Also increasing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and inclination angle increased heat transfer rate. Effects of differ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model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nd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esence of magnetic field.
    • SELIMEFENDIGIL Fatih1; OCAN CBAN Seda1; OTOP Hakan F.2
    • 摘要: 本文对纳米磁流体的几种电导率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Al2O3-水纳米磁流体后向流动的混合对流效应。对流体施加均匀的外部磁场时,通过改变无量纲参数Hartmann数(Ha=0,10,20,30,40)实现磁场强度的变化。应用3种不同的电导率模型监测纳米磁流体的流动。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选取了0°~90°范围内的5中倾角下的外部磁场。后向流动常用于求解流体分流和再合流现象的工程问题。根据不同电导率模型,采用不同的Richardson数(Ri=0.01,0.1,1,10)和4种不同的纳米粒子体积分数(Ф=0.01,0.015,0.02,0.025),对混合型后向流的对流换热进行研究。采用商业代码COMSOL有限元方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添加纳米颗粒增强了传热效果,增加磁场强度和倾角也增加了热传递速率。在对流体流动施加外部磁场的情况下,不同电导率模型对流体的流动和传热效果也有不同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