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渍胁迫
涝渍胁迫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林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001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中国农业气象、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作物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第二届青年治淮论坛等;涝渍胁迫的相关文献由269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建强、李瑞莲、余卫东等。
涝渍胁迫
-研究学者
- 朱建强
- 李瑞莲
- 余卫东
- 冯利平
- 刘升平
- 周仲华
- 周文新
- 周鑫
- 李世娟
- 杨菲菲
- 汤广民
- 王小德
- 王矿
- 盛绍学
- 石磊
- 诸叶平
- LI Rui-lian
- ZHANG Yang
- ZHOU Wen-xin
- ZHOU Zhong-hua
- 丁卉
- 任佰朝
- 任贺靖
- 何威
- 关洪林
- 刘凯文
- 刘德福
- 刘爱玉
- 刘臣琼
- 刘路广
- 刘钰欣
- 刘鹏
- 周琴
- 唐罗忠
- 孙红梅
- 孙维红
- 孟昱
- 季艳林
- 尹冬梅
- 张吉旺
- 张娟
- 张晓燕
- 张钢
- 张阳
- 徐景东
- 徐锡增
- 朱进
- 李德
- 江海东
- 汪贵斌
-
-
蒙华月;
吴雨箫;
钱龙;
罗云英;
陈诚;
许敏;
邓靖瑶
-
-
摘要:
【目的】揭示湖北省棉花生育期内涝渍、高温以及涝热耦合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棉田科学排水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61—2020年湖北省26个国家气象站逐日的降水及气温数据分析了棉花不同生育期内的涝渍次数、高温次数、涝热耦合次数以及涝渍转化为涝热耦合的比率(涝热耦合转化率),并分析了各项指标的时间线性趋势、突变规律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湖北省棉花各生育期内涝渍次数较多,而高温和涝热耦合事件则主要发生在蕾期和花铃期。近60年,涝渍次数在蕾期出现了显著上升,涝热耦合次数在花铃期和全生育期均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涝热耦合转化率在全生育期内显著上升。就年代分布规律而言,高温与涝热耦合事件相似,均在2000s达到峰值;2010s各类涝渍高温事件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所有涝渍高温事件指标在全生育期均出现过显著突变,且大部分为正向突变。涝热耦合灾害事件在花铃期的发生次数最多且涝热耦合转化率最高,尤其是在鄂西南恩施、鄂西北襄阳和鄂中南钟祥的涝热耦合转化率均已超过30%。鄂东北黄冈是涝渍和涝热耦合的高倾向交叠区,涝渍倾向低但涝热耦合倾向高的地区包括鄂西北襄阳、鄂中南钟祥和荆州。【结论】湖北棉花近年来面临较为严重的涝热耦合灾害,亟需重视花铃期高温天气条件下的棉田排水,尤其需关注鄂中南、鄂西北襄阳和鄂东北黄冈等地区的涝热灾情。
-
-
邱虎森;
刘杰云;
甄博;
牛庆林;
李会贞;
周新国;
王钰
-
-
摘要:
【目的】明确涝渍排水过程对小麦花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氮分配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在小麦花期进行涝渍胁迫试验,涝胁迫历时分别设置0、3、5 d;降渍胁迫历时设2 d,并在规定的降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60 cm以下。【结果】通过对比涝胁迫结束、渍胁迫结束和渍后恢复2 d土壤无机氮量及参与氨氧化功能微生物拷贝数发现,与对照(CK)相比,涝胁迫时间的延长促进小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铵态氮的积累;涝胁迫降低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硝态氮量(P<0.05)。与CK相比,涝胁迫5 d显著降低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AOA-amoA)基因拷贝数,并限制了渍胁迫及渍后恢复过程中氨氧化古菌生物量的恢复。与CK相比,涝胁迫处理显著提高根际土壤氨氧化细菌(AOB-amoA)基因拷贝数,却在渍胁迫及渍后恢复过程中显著降低AOB-amoA基因拷贝数(P<0.05)。冗余分析发现,在非根际土壤中,铵态氮和pH值显著影响氨氧化微生物群落(P<0.05)。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发现(P<0.05),在涝渍胁迫及渍后恢复过程中,非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均受氨氧化古菌的调控。但是,根际土壤含水率的降低不利于铵态氮的积累,却提高了硝态氮量。有效磷量的升高促进根际土壤铵态氮量的积累。【结论】短时间涝胁迫结束后,土壤无机氮量能很快恢复,追加磷肥可能有利于提高根际土壤可利用无机氮量。
-
-
杨菲菲;
刘升平;
诸叶平;
李世娟
-
-
摘要:
冬小麦涝渍胁迫频发不仅严重影响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还威胁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识别冬小麦涝渍胁迫及判别其胁迫程度,本研究设置冬小麦涝渍胁迫梯度盆栽试验,采用ASD地物光谱仪和Gaiasky-mini2推扫式成像光谱仪分别测定叶片及冠层高光谱数据,结合植被指数、归一化均值距离和光谱微分差信息熵等方法,监测冬小麦是否遭受涝渍胁迫并判别其涝渍胁迫程度。试验结果显示,简单比值色素指数SRPI是识别涝渍胁迫冬小麦的最优植被指数。红光吸收谷(RW:640~680 nm)是识别冬小麦涝渍胁迫程度的最优波段,在RW波段内,抽穗、开花和灌浆期的光谱微分差信息熵可判别冬小麦涝渍胁迫程度,胁迫程度越大,光谱微分差信息熵越大。本研究为涝渍胁迫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涝渍胁迫精确防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
杨菲菲;
刘升平;
诸叶平;
李世娟
-
-
摘要:
冬小麦涝渍胁迫频发不仅严重影响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还威胁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识别冬小麦涝渍胁迫及判别其胁迫程度,本研究设置冬小麦涝渍胁迫梯度盆栽试验,采用ASD地物光谱仪和Gaiasky-mini2推扫式成像光谱仪分别测定叶片及冠层高光谱数据,结合植被指数、归一化均值距离和光谱微分差信息熵等方法,监测冬小麦是否遭受涝渍胁迫并判别其涝渍胁迫程度.试验结果显示,简单比值色素指数SRPI是识别涝渍胁迫冬小麦的最优植被指数.红光吸收谷(RW:640~680 nm)是识别冬小麦涝渍胁迫程度的最优波段,在RW波段内,抽穗、开花和灌浆期的光谱微分差信息熵可判别冬小麦涝渍胁迫程度,胁迫程度越大,光谱微分差信息熵越大.本研究为涝渍胁迫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涝渍胁迫精确防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
尹冬梅;
王月悦;
董婷婷;
赵安琪;
韩竹青;
杨再强
-
-
摘要:
以矮牵牛7个株系(乙烯响应因子PhERF2过表达株系C、D、I,RNAi-PhERF2沉默株系1A、1B、4B及其野生型(WT))为试材,比较矮牵牛PhERF2基因的过表达株系、沉默株系及其野生型在涝渍环境中的表型,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和无氧呼吸酶活性,以探讨乙烯响应因子PhERF2对矮牵牛耐涝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涝渍处理72 h,C、D、I的丙二醛(MDA)含量仅为野生型的33.33%、45.1%和58.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高于沉默株系与野生型,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利于增强植株的抗涝能力,表明过表达株系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减少膜脂过氧化损伤以适应涝渍胁迫;7个株系根系的乙醇脱氢酶(ADH)、乳酸多氢酶(LDH)和丙酮酸脱羟酶(PDC)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C、D、I的LDH活性整体上显著低于沉默株系与野生型,在涝渍处理72 h时三者的LDH含量分别为0h的51.3%、78.0%、58.8%.涝渍处理4d时,4B的涝害表型症状最为严重,所有叶片萎蔫下垂并黄化干枯.综上所述,沉默株系的涝害表型症状最为严重,过表达株系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无氧呼吸酶活性总体高于野生型与沉默株系,表明过表达株系可能具有更强的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并且更具减轻乳酸、乙醇等代谢产物对细胞的毒害作用的能力,以缓解植物在逆境下所受的伤害,说明其对涝渍胁迫具有更强的耐受力.该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乙烯响应因子PhERF2可正向调控植株的耐涝性.
-
-
曹艳;
黄意;
朱波;
赵记伍;
向永玲;
廖昌焦;
王晓玲
-
-
摘要:
为研究涝渍胁迫下施用立丰灵对机插秧水稻的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杂交品种荃优华占和常规优质品种绿银占为材料,比较了分蘖中期涝渍胁迫和正常水分管理条件下,施用立丰灵对水稻株高、鲜重、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管理相比,涝渍胁迫下,绿银占的株高显著增加,荃优华占和绿银占的植株鲜重均显著降低;荃优华占和绿银占的倒伏指数均显著提高并导致水稻产量下降.涝渍胁迫下施用立丰灵后,荃优化占的株高显著降低了2.32%;荃优华占和绿银占的倒伏指数分别显著下降了13.38%和28.86%;荃优华占的产量显著提高了627.9 kg/hm2,主要表现为实粒数及千粒重显著增加,绿银占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增加均未达显著水平.因此,适时适量喷施立丰灵对于涝渍胁迫下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保障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
王富强;
王金杰;
王利娜
-
-
摘要:
为探究涝渍胁迫下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关系,在五道沟实验站设立典型试验区,以冬小麦拔节期为研究时段开展控制试验,设置涝、渍试验组和正常试验组,测量不同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景下,拔节期冬小麦碳通量表现为碳汇,13时碳通量最低,晴天碳通量低于阴雨天,连续阴雨天后的初晴日碳通量大幅降低;涝渍情景可以降低拔节期冬小麦的碳通量,其中涝水情景的影响更为明显,第3d后涝渍情景对冬小麦碳通量影响明显减弱.碳通量随温度呈三次曲线变化,在正常和渍水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在7°C左右达到最高点;在涝水情景下5°C左右达到最高点.拔节期碳的累积主要用于植株茎部生长,渍水3d为降低碳通量且不影响植株生长的最佳时点.研究成果可为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建设生态灌区提供科学依据.
-
-
王富强;
王金杰;
王利娜
-
-
摘要:
为探究涝渍胁迫下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关系,在五道沟实验站设立典型试验区,以冬小麦拔节期为研究时段开展控制试验,设置涝、渍试验组和正常试验组,测量不同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情景下,拔节期冬小麦碳通量表现为碳汇,13时碳通量最低,晴天碳通量低于阴雨天,连续阴雨天后的初晴日碳通量大幅降低;涝渍情景可以降低拔节期冬小麦的碳通量,其中涝水情景的影响更为明显,第3d后涝渍情景对冬小麦碳通量影响明显减弱。碳通量随温度呈三次曲线变化,在正常和渍水情景下冬小麦碳通量在7°C左右达到最高点;在涝水情景下5°C左右达到最高点。拔节期碳的累积主要用于植株茎部生长,渍水3d为降低碳通量且不影响植株生长的最佳时点。研究成果可为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建设生态灌区提供科学依据。
-
-
宋钊;
余超然;
张白鸽;
曹健;
徐小万;
李颖;
何裕志
-
-
摘要:
采用高于穴盘的中转箱作为容器模拟涝渍胁迫环境的方法,研究涝渍胁迫对4种类型20个辣椒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等表型可塑性及壮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涝渍胁迫严重抑制了辣椒根系和植株的纵向伸长生长,但是短期涝渍胁迫会促进同化产物向根系的相对积累.本研究通过对各个单项指标与耐涝性关系进行分析,结合观察结果,认为根系耐涝系数和壮苗指标耐涝系数可作为辣椒品种耐涝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但是辣椒的耐涝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状,用任何一个单项指标来评价都有片面性,需要结合各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
-
余卫东;
冯利平;
盛绍学;
石磊;
李德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为研究拔节期和抽雄期涝渍胁迫对黄淮地区夏玉米生长及灌浆过程的影响,在田间条件下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拔节期设置淹水3d(JF3)、淹水5d(JF5)、渍水5d(JW5)、渍水7d(JW7)和渍水10d(JW10);在抽雄期分别设置淹水3d(TF3)、淹水5d(TF5)、渍水5d(TW5)、渍水7d(TW7)和渍水10d(TW10).其中淹水处理为田间积水深度5cm,渍水处理为田间无积水,但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的90%以上;对照小区的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之间.通过Logistic方程分别拟合了淹水和渍水条件下玉米籽粒灌浆持续时间、灌浆速度、理论千粒重等灌浆特征.结果表明,拔节期和抽雄期涝渍胁迫减少了灌浆期总天数,且主要表现为粒重快速增长期和缓增期天数减少.淹水3~5d灌浆天数缩短0.2~18.9d,渍水5~10d,缩短2.2~7.6d.淹水3d平均灌浆速率(Va)增加8.2%~9.9%;淹水5dVa下降10.8%~20.9%.各渍水处理下的平均灌浆速度降低0.4%~5.2%,且下降幅度随渍水天数增加而增加.淹水3d的理论最大千粒重(W0)和实测千粒重(Wa)比对照增加,而淹水5d及各渍水处理的W0和Wa均比低于对照,实测值与模拟值表现出一致的增减趋势.模拟值与实测值结果对比分析显示,Logistic方程可能高估涝渍胁迫对千粒重的影响.
-
-
ZHANG Yang;
张阳;
LI Rui-lian;
李瑞莲;
ZHOU Zhong-hua;
周仲华;
LIU Ai-yu;
刘爱玉;
ZHOU Wen-xin;
周文新
- 《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以金农棉1号为材料,研究了涝渍胁迫对棉花蕾期生理生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相同淹水条件下,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的TTC根系活力要高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涝渍5d,根系活力急剧下降;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MDA含量低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其所受伤害比营养钵育苗移栽棉小;不同育苗移栽棉叶片SOD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SOD活性高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涝渍3 d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育苗移栽棉叶片POD活性随涝渍时间的加长而降低,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POD活性比营养钵育苗移栽棉POD活性高,两者差异不显著.棉花蕾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表明,营养液漂浮育苗移栽棉耐涝渍性优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
-
-
-
-
-
王矿;
王友贞;
汤广民;
袁宏伟
- 《第二届青年治淮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采用测坑原位受淹试验的方法研究灌浆期小麦在涝渍胁迫下产量要素的响应.试验表明小麦相对产量与涝渍综合水深SFEW30、SFEW50、SFEW80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小麦产量随着淹水历时的增加而降低,此外,淹水还直接导致小麦千粒重降低、穗粒数减少、植株易倒伏等变化,而淹水对小麦有效穗数和株高影响不大.提出了排水控制指标与小麦减产率的关系形式,以小麦减产10%为限,涝渍综合水深指标值SFEW50应控制在360cm·d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