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洋环流

海洋环流

海洋环流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大气科学(气象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5256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热带海洋学报、气象知识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学会第七届年会学术交流会、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等;海洋环流的相关文献由217位作者贡献,包括曾庆存、杜岩、王辉等。

海洋环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5256 占比:99.66%

总计:35375篇

海洋环流—发文趋势图

海洋环流

-研究学者

  • 曾庆存
  • 杜岩
  • 王辉
  • 么洪飞
  • 何卷雄
  • 俞光耀
  • 俞永强
  • 冯士笮
  • 刘科峰
  • 周广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华莉娟; 俞永强
    • 摘要: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于2021年8月在IPCC第一工作组第14次联合大会上得到审议通过,并得到了IPCC第54届全会接受和批准。文中主要对该报告第九章“海洋、冰冻圈和海平面”中与海洋环流的相关评估内容进行解读。与以前的IPCC报告相比,AR6进一步确认人类活动对海洋环流的影响,并基于最新的数值模式给出对未来变化预估的结果。报告指出,海洋各区域表层盐度梯度增加(基本确定),预估到21世纪末认为海水较淡的海洋区域将变得更淡,而咸的区域将变得更咸(中信度);至少自1970年以来在全球海洋绝大多数区域的上层海洋层结更稳定(基本确定),预估到21世纪末认为上层海洋的密度层结会继续增加(基本确定),而绝大多数区域的混合层深度在高排放情景下会变浅(低信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热浪的发生频次翻倍(高信度)且持续时间更久(中信度),预估结果认为海洋热浪发生频次将更高;在4个东边界上升流系统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有加利福尼亚上升流系统经历了有利于上升流的风力增强,而其他3个上升流系统未出现(中信度),东边界上升流系统将以偶极子的空间型态变化,即低纬度减弱而高纬度增强(高信度);所有预估情景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均将减弱(非常可能),虽然AMOC会减弱,但全球变暖不会导致AMOC在2100年之前突然停止(中信度);AR6增加了可分辨海洋中尺度涡旋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试验,结果显示高分辨率模式有效地改进了海洋表面温度(SST)、海气通量和动力海面高度变化等要素的模拟。
    • 摘要: 我国完全自主开发的“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妈祖1.0’”正式发布。该模式填补了我国海洋环流数值预报领域的空白,同时该模式在气候变化评估、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据介绍,“妈祖”模式相比国外主流海洋环流模式,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采用全新质量守恒物理框架,克服了传统体积守恒海洋模型在精确模拟海面高度和盐度等方面的固有缺陷,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基于质量守恒物理框架的业务化海洋环流模式;二是具备“碳友好”特性,采用GPU并行加速,运行高效低耗,为国际海洋业务化同类模式首创。
    • 王宇蓉; 谢瑱瑮; 张瑜; 陈长胜; 徐丹亚; 胡松
    • 摘要: 作为北冰洋淡水输出的重要通道,加拿大北极群岛的海洋环流及水文特征变化会对其下游及北大西洋地区的海洋环境、生态系统等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加拿大北极群岛内的西北航道海况变化也会对未来北极通航规划与安全保障起到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地理特征的复杂性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目前对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海洋环流和水文变化的认识还存在明显不足。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加拿大北极群岛海水体积通量、淡水通量、热通量、温盐结构和环流特征等主要方面的相关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影响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控制机理,包括海表面高度、风应力、大气压力和密度分布等因素,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问题予以展望。
    • 李成
    • 摘要: 基于“海洋环流”课程自身特色,提出面对物理海洋学专业学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实践与初步探究。通过对课程要素的凝练、对多种实践性教学创新思路的应用和基于慕课线上学习线下教学巩固等方式,显著提升了物理海洋专业学生学习“海洋环流”课程的效率,学生对环流知识的掌握显著增强,对海洋环流动力学的科研兴趣显著提高。
    • 任光莉
    • 摘要: 他是我国大洋环流和海洋通量研究的开拓者,国际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的引领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前瞻性地开展深海大洋研究,在太平洋海洋环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原创成果,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敦欣。
    • 田霏; 王召民; Gavilan Estanislao; 刘成彦
    • 摘要: 北极河流径流是北冰洋淡水的最大来源,其变化会对北冰洋中的诸多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全球高分辨率海洋-海冰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北冰洋温盐、海冰以及环流对北极河流径流的敏感性.通过对比有气候态北极河流径流输入的控制实验结果和径流完全关闭的敏感性实验结果,研究发现北极径流对北冰洋温度、盐度、海冰以及海洋环流等有显著的影响.关闭北极河流径流后,在河口附近的陆架上温度降低、盐度升高,且导致500 m深度处温度下降以及盐度升高;河口附近的陆架处,海冰密集度与海冰厚度增加.关闭北极河流径流也对北冰洋内的环流有影响:由于缺少来自欧亚大陆的北极径流的输入,穿极漂流与东格陵兰流流速减小且盐度增加;关闭北极径流导致近岸海表面高度降低,沿欧亚陆架的北冰洋边界流减弱,白令海入流增强.通过对比关闭北极径流实验与控制实验的温度和盐度剖面,发现关闭北极径流后大西洋层温度降低,各陆架海盐跃层的梯度减小,盐跃层厚度减小.
    • 陈永利; 官聪; 赵永平; 王凡
    • 摘要: 本文使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海洋同化资料,系统分析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循环中冷暖位相期间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的演变规律,探讨了形成海洋环流异常的新机制.结果 表明,在厄尔尼诺成熟期,热带中东太平洋赤道潜流最弱,赤道两侧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西太平洋赤道外热带海域出现气旋性环流异常,该区南、北赤道流、棉兰老流、黑潮、新几内亚沿岸潜流及南赤道逆流增强;北赤道逆流区出现异常气旋性环流串,北赤道逆流接近正常.在厄尔尼诺衰退期和拉尼娜发展期,热带中西太平洋赤道潜流达到极强,赤道两侧出现气旋性环流异常;西太平洋赤道外热带海域异常环流减弱,该处主要流场的强度减弱或处于正常状态;北赤道逆流区反转为异常西向流.结果 表明,ENSO循环期间的上层海洋环流异常受到热带太平洋温跃层深度异常产生的压强梯度力异常调控,在赤道外热带海洋温跃层深度异常和科里奥利力共同作用产生大尺度海洋环流异常,而在赤道海域,海洋温跃层深度异常和Gill效应造成赤道潜流异常以及关于赤道对称的气旋或反气旋性环流异常.
    • 韩鹏; 李宇航; 揭晓蒙
    • 摘要: 回顾近年来国外主要海洋预报业务机构全球海洋环流预报技术的发展现状,特别是最近5~10a来在全球海洋动力数值预报模式和多源资料同化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结合未来相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围绕观测体系建设、数据共享机制、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发展建议.
    • 杜岩12; 张玉红1; 施建成3
    • 摘要: 依据Argo的海洋盐度观测及降水、蒸发、海面高度等数据分析了全球海洋表层盐度的平均态和低频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前人成果对海洋盐度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蒸发减降水在最低阶上决定了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在大部分海域调整了海洋表层盐度的空间结构,并影响了海洋表层盐度的低频变率.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海洋表层盐度表现为盐度高的地方会变得更高、盐度低的地方会变得更低,表征为整个水循环系统的加强.在最近20年全球变暖停滞期,海表盐度变化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不同,更多地体现了对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及多年代际振荡的响应,此阶段对应着Walker环流加强;西太平洋和东南印度洋海表盐度的反向变化揭示了跨海盆尺度海洋动力过程的重要性,海洋Rossby波和印尼贯穿流的共同作用使得东南印度洋海表盐度显著降低;在东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更多地体现了全球变暖下的海表盐度单调升高或降低的响应.期待未来的盐度卫星能够提供更高时空分辨率的盐度数据,这将和Argo观测一起,拓展我们在中尺度动力学、区域海洋学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认知.
    • 范唯唯
    • 摘要: ESA网站2018年11月7日报道,德国基尔大学和英国南极调查局利用重力场和稳态海洋环流探测器(GOCE)观测数据,发现了南极冰盖下的古代大陆遗迹。相关论文发表在Scientifc Reports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