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注入压力

注入压力

注入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158141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石油石化节能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第十六届环渤海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等;注入压力的相关文献由701位作者贡献,包括卢祥国、刘军、郭平等。

注入压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8141 占比:99.88%

总计:158333篇

注入压力—发文趋势图

注入压力

-研究学者

  • 卢祥国
  • 刘军
  • 郭平
  • 侯吉瑞
  • 刘义刚
  • 孙玉凯
  • 张云宝
  • 李宜强
  • 李彦阅
  • 杨际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贵花; 杨文博; 贾红娟
    • 摘要: 为探索低渗透油藏注水降压增注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原油采收率,针对低渗透油田注水压力高,注入效果差等问题,研制了一种以SiO_(2)晶体为核心的纳米聚硅材料,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对该纳米聚硅材料在低渗透油藏注水井中的降压增注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聚硅乳液对注入储层能够起到润湿反转作用,能有效地降低储层中流体的流动阻力,同时对中低渗岩样(气测渗透率1.52×10^(-3)~4.70×10^(-3)μm^(2))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压降变化为18.2%~36.5%,平均降压幅度为27.7%。该结论对于纳米聚硅材料在油田现场中的选井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李金泽; 邹德昊; 徐文娟; 卢轶宽; 李金蔓; 何滨; 万禧煌; 林超
    • 摘要: 由于储层和生产特点,渤海N油田存在注水井注入压力上升快、分层调配有效期差异大、精细注水监测滞后等问题,精细注水管理提升需求迫切。为此,渤海N油田采取了以下精细注水管理措施:考虑近井地带污染对注入压力的影响,通过引入附加压降,对注水压差进行了修正,对最大井口注入压力进行优化;首次明确了合理调配周期,形成了注水井差异化调配的管理方法;通过挖掘现有作业数据,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分注井精细注水质量的及时监测。实施海上油田精细注水管理措施后,N油田自然递减率减缓2.1%,节约作业成本4.4%。矿场实践证明,应用精细注水管理方法可以显著提升注水开发效果,降低油水井作业成本,油田开发效益显著提高。
    • 萧汉敏; 罗永成; 赵新礼; 张海琴; 刘学伟
    • 摘要: 致密油藏衰竭式开发产量递减快,能量亏损严重。为探索更有效的开发方式,采用CMG-GEM软件建立水平井CO_(2)缝间驱替模型,模拟CO_(2)注入量、注入压力、储集层温度、裂缝间距以及裂缝长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井CO_(2)缝间驱替能够较大程度地增加CO_(2)波及面积,充分挖掘剩余油,提高开发效果;注入压力为25 MPa时,CO_(2)注入量应接近且不超过10×10^(4) m^(3);日产量峰值随注入压力、裂缝间距和裂缝半长的增大而增大;储集层温度为80°C时,日产量峰值相对于其他温度较高,储集层温度越高,日产量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
    • 孟祥海; 刘义刚; 王传军; 柴世超; 魏伟
    • 摘要: 近年来,渤海油田调剖调驱技术研究和矿场试验取得重要进展,但随着调剖调驱轮次增加,调剖调驱效果逐渐变差,注入压力过高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本文开展了注入压力对调驱效果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调剖剂和调驱剂注入压力升高,中低渗透层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增加,吸液启动压力增加,后续水驱阶段吸液压差和吸液量减小,液流转向效果变差.与调剖剂(凝胶)相比较,调驱剂(微球)注入压力对深部液流转向效果影响较小.当以水驱结束时,注入压力P值1.5倍作为调剖剂和调驱剂注入压力时,调剖调驱可以取得较好技术经济效果.
    • 宋先知; 李嘉成; 石宇; 许富强; 曾义金
    • 摘要: 多分支井地热系统利用分支井眼强化注采性能进行地热开采,为了研究该系统不同参数对注采效果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多分支井流动传热实验.基于搭建的地热多分支井室内实验系统和人工岩样,开展了地热多分支井注采性能评价实验,研究了不同参数对分支井注采能力的影响规律,对比了多分支井系统与单井开式系统的注采效果.研究发现:降低注入温度,可以增大多分支井地热系统的注入压力,提高其注入能力;增加分支井眼数量和长度,可减小多分支井系统的注入压力,并提高出口排量,提高系统的注采能力;多分支井系统的注采能力明显优于单井开式系统,更适用于地热资源的开采与回注.研究表明,多分支井可以提高地热系统的注采能力,研究结果为多分支井地热系统的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郭永伟; 闫方平; 王晶; 褚会丽; 杨建雷; 陈颖超; 张笑洋
    • 摘要: 沥青质及金属无机沉淀对致密储层的伤害是注CO2驱替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为探究沥青质及无机沉淀对储层的伤害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为例,在明确(非)混相压力下原油中CO2含量与沥青质沉淀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CO2驱替长岩心实验,研究了CO2非混相和混相驱过程中沥青质和无机沉淀对储层的伤害特征,评价了有机和无机沉淀对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的伤害程度.结果表明:当原油中CO2含量达到临界值时,沥青质开始沉淀,沉淀量随CO2含量的增加先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混相压力下沥青质沉淀对渗透率和孔隙度的伤害程度均大于非混相.沥青质在混相压力下大量沉积部位为长岩心中后部,而在非混相压力下主要在长岩心前中部.当岩心中沥青质沉淀量达到最大时,后续岩心中的沥青质沉淀量将会逐渐降低,对渗透率造成的伤害也会逐渐减小.无机沉淀在非混相压力下对前中部岩心的渗透率伤害程度大,而在混相压力下则对中后部岩心的渗透率伤害程度大;无机沉淀对孔隙度的影响规律与对渗透率存在差异,主要与溶蚀作用及无机沉淀产生的位置有密切关系.若目标油藏采用非混相驱开发,预防重点为无机沉淀,预防沉淀部位为注入端附近储层;若采用混相驱开发,则预防重点为有机沉淀,预防沉淀部位为产出端附近储层.
    • 张卫平; 章倩倩; 彭红霞; 鲍银亮
    • 摘要: 针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大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高浓度表面活性剂体系.以油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的增溶为判据,从阴离子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筛选出一个最佳的减压体系,即13.3%表面活性剂HEX+2.23%正丙醇+4.47%正丁醇,该体系具有良好的耐盐性,在1~200 g/L的NaCl浓度范围内表现出水外相微乳液.岩心驱油结果表明,这种高浓度表面活性剂体系与岩心中的残余油形成水外相微乳液,驱油压力降低35%以上.同时,还研究了浓度和注入量对降压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入1孔容、盐浓度为100g/L的体系,降压效果良好.
    • 高建崇; 张楠; 王琳; 卢祥国; 薛宝庆; 李彦阅; 何欣
    • 摘要: 渤海LD5-2油田具有平均渗透率较高和非均质性较严重等特点,长期高强度水驱进一步加剧了储层间非均质性,亟待采取调剖调驱措施来实现深部液流转向。本文以LD5-2储层特征为模拟对象,采用三并联岩心实验开展了调剖调驱剂注入压力对分流率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微球颗粒易于在岩心注入端端面滞留,引起注入压力“虚高”,液流转向效果较差。与微球类调驱剂相比,聚合物凝胶类调剖剂注入能力较强,易于进入岩心深部和发生滞留,附加渗流阻力和注入压力增幅较大。随注入压力升高,中低渗透层对调驱剂和调剖剂吸液量增加,滞留作用引起附加渗流阻力增加,液流转向效果变差,因此,采取合理注入压力有助于改善调剖调驱液流转向效果。建议矿场实施调剖调驱措施前开展注入井吸液剖面测试,据此确定调驱剂和调剖剂最高注入压力或注入速率。
    • 吴凡; 侯吉瑞
    • 摘要: 致密油藏驱替过程中存在注入压力高,采出程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将烯酯类驱油剂运用到致密油藏驱替开发中,以9-癸烯酸甲酯为例通过致密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烯酯类驱替剂在致密岩心驱替过程中注入压力与驱油效果相对常规驱油剂的优势。9-癸烯酸甲酯不溶于水,能够与乙醇、乙醚、乙酸等有机溶剂互溶,在驱替过程中可以迅速传质扩散到岩心深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0.1×10^(-3)μm^(2)级别的致密岩心,相对于常规驱油剂,9-癸烯酸甲酯驱替压力极大降低,不到水驱压力的1/30,适用于致密油藏的驱替开发。同时驱替实验表明,先注入2 PV的9-癸烯酸甲酯再进行水驱,9-癸烯酸甲酯驱采出程度达到80%以上,综合采出程度达到90%以上。水驱后注入0.3、1.5 PV的9-癸烯酸甲酯段塞,提高采收率分别达到20.61%、57.52%。烯酯类驱油剂在致密油藏驱替开发应用中具有良好的注入适应性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采出程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张阳; 李华斌; 何刚; 陶冶; 付红
    • 摘要: 为改善文33块沙三上油藏开发中采用酸化解堵时低无效井所占比例较高,且普遍存在措施有效期较短、注水压力较快恢复至措施前的问题,室内将低浓度(0.05%)的降压增注剂XH207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注入天然岩心,研究孔隙水膜厚度和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揭示降压增注剂对注入压力和渗透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降压增注剂处理后,岩心水膜厚度降低,两个岩心分别下降了67.90%和38.13%;同时,降压增注剂可以降低注入压力,提高岩心渗透率,两个岩心注入压力分别降低1.2%和4.9%,岩心渗透率分别提高1.3%和4.1%,达到降压增注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