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压力

最小混相压力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21308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断块油气田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第三届五省(市、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开发技术座谈会等;最小混相压力的相关文献由671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平、杨胜来、李实等。

最小混相压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1308 占比:99.94%

总计:321485篇

最小混相压力—发文趋势图

最小混相压力

-研究学者

  • 郭平
  • 杨胜来
  • 李实
  • 陈兴隆
  • 张可
  • 侯吉瑞
  • 吕广忠
  • 吴春芳
  • 孙雷
  • 宋考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俞宏伟; 李实; 李金龙; 朱韶华; 孙成珍
    • 摘要: 油气混相过程的界面传质特性对气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非常重要。本文针对吉林某油田的实际油组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气驱油过程,分析了不同气体和驱替压力下油气两相的状态变化以及界面特性,获得不同驱替气体的最小混相压力(MMP)。结果表明,随着驱替气体压力的升高,气相的密度逐渐增大,油相膨胀密度降低,气相与油相的混合程度增强,油气两相界面厚度增加,界面张力随之减小。同时发现,驱替相中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在同等气体压力下,油气界面更厚,油气混合程度更高。纯CO_(2)驱油得到的MMP远远小于纯N;驱油,当这两种气体摩尔比为1:1混合时MMP介于两种纯气体之间,说明要达到同样的驱油效果二氧化碳需要的压力更小。最后,本文从分子微观作用力角度解释了驱替气体不同时影响油气混相程度的机制,通过分子平均作用势曲线发现油相分子对CO_(2)的吸引力要大于N;分子,因此CO_(2)分子更容易与油相混合,驱替效果更明显。
    • 沈斌; 杨胜来
    • 摘要: 随着“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油田开发领域CO_(2)气驱采油技术又一次得到了广泛关注。CO_(2)气驱采油既可以实现对碳资源的地下封存,又能够对油田三次采油起到主要作用。但是其驱油效果会受到CO_(2)和原油混相与否的制约,所以需要对CO_(2)-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MMP)进行精准预测。而传统预测方法时间成本及误差过大,人工智能算法因其计算效率及准确率高便脱颖而出。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MMP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CO_(2)、H_(2)S、C_(1)、C_(2)-C_(5)、N_(2)的摩尔分数及油藏温度、平均临界温度等特征变量,采用MLP、GA-RBF、RF、PSO-GBDT、AdaBoost SVR 5种智能算法建立MMP预测模型。为此,使用了160行的数据库进行预测分析,采用5种不同评估指标及可视化图像对不同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最终测试效果证明,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PSO-GBDT模型具有最佳的MMP预测效果,PSO-GBDT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为4.89%,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83,测试集R^(2)为0.96。此模型精度最高,灵活性、鲁棒性最强。
    • 李菊花; 王洁; 梁成钢; 陈依伟; 张金凤; 胡可
    • 摘要: 为了明确纳米级孔隙半径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针对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藏注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临界参数偏移模型,改进PR(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建立吉木萨尔页岩油藏流体相态模型,考虑纳米约束研究流体相态特征并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结果表明,孔隙半径的变化对临界参数有显著影响,流体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均随孔喉半径的减小而降低。当孔隙半径小于100nm时,限域约束下的临界性质与常规临界性质有明显的偏移。随着孔隙半径的减小,流体P-T相图向右偏移,两相区面积减小,相图明显呈收缩状态,相态特征更近乎重质油特征。当孔隙半径小于50nm,相图的偏移趋势显著,临界点向右下方偏移度大。吉木萨尔页岩油藏注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采用常规确定法与纳米孔约束的相态模拟法相结合,兼顾目标区纳米孔分布权重计算得到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1.6MPa。研究页岩油藏中的流体相态,确定纳米孔隙约束下的最小混相压力,对同类油藏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可为目标油藏注CO_(2)驱提高采收率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 潘毅; 赵秋霞; 孙雷; 刘江; 汪涛; 郭德明
    • 摘要: 在分析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影响因素及36组细管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了各因素对原油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影响的关联度,并利用MATLAB(矩阵实验室)软件回归拟合了关于油藏温度、C_(5+)相对分子质量、挥发烃组分(N_(2)+CH_(4))摩尔分数和中间烃组分(CO_(2)+H_(2)S+C_(2)—C_(4))摩尔分数的原油CO_(2)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达0.9009。并选用某油田3口井油样最小混相压力细管实验测试的数据进行检验,建立的新预测模型计算误差平均值为3.57%,能够用于指导油藏现场开发。
    • 吴俊峰; 刘宝忠; 刘道杰; 王长权; 李迎辉; 刘国华
    • 摘要: 针对南堡凹陷高5断块V油组常规水力压裂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开展PVT和岩心混相吞吐实验,明确CO 2混相压裂吞吐提高采收率作用机理,并利用矿场试验进一步验证技术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地层压力(33.00 MPa)下,CO 2与原油可实现混相,且注入摩尔分数为60%的CO 2后原油体积膨胀41.01%,黏度降低33.08%,密度增加7.28%,表明CO 2对原油具有较好的增溶、膨胀、降黏作用;CO 2混相压裂吞吐采出程度可达到60%以上。试验井CO 2混相压裂吞吐后稳定生产26个月,累计增油2200 t,原油重质组分得到了有效动用。该研究为低渗及致密油藏效益开发提供了有效技术途径。
    • 旷年杰; 杨胜来; 张钰祥; 王梦雨; 王爽
    • 摘要: CO2驱油是一种经济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根据驱油机理,CO2驱油可分为混相驱、近混相驱与非混相驱三种类型,非混相驱的驱油效率远低于前两者,因此提高CO2与原油的混相程度极为重要.本文基于促进CO2-原油混相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各种方法的作用机理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分类,详细阐述了国内外促进CO2-原油混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不同方法的作用效果及其优缺点.部分技术已经实现成熟应用,其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微生物降烃菌是目前的研究前沿,各油田可根据资源条件、经济效益选择适合的方法开展矿场应用研究.
    • 旷年杰; 杨胜来; 张钰祥; 王梦雨; 王爽
    • 摘要: CO_(2)驱油是一种经济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根据驱油机理,CO_(2)驱油可分为混相驱、近混相驱与非混相驱三种类型,非混相驱的驱油效率远低于前两者,因此提高CO_(2)与原油的混相程度极为重要。本文基于促进CO_(2)-原油混相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各种方法的作用机理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分类,详细阐述了国内外促进CO_(2)-原油混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不同方法的作用效果及其优缺点。部分技术已经实现成熟应用,其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微生物降烃菌是目前的研究前沿,各油田可根据资源条件、经济效益选择适合的方法开展矿场应用研究。
    • 杜敏; 郭红强; 贠玉平; 冯洋; 史鹏涛; 王振宇; 王苗苗
    • 摘要: 为研究X区块低渗油藏注气混相驱油的可行性,通过室内实验探讨了原油相态特征和注入气与地层流体的相态特征,开展细管实验测试了注入气与地层流体的最小混相压力,为X区块低渗油藏注CO2和注伴生气可行性提供基础。实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块原始地层压力为31.1 MPa,饱和压力为11.03 MPa;注CO2在保压、降黏膨胀和抽提方面的效果好于注伴生气;两种气体注入与地层流体不能实现一次接触混相驱,可以实现多级接触混相,压力分别为27.85 MPa和29.2 MPa。细管实验的驱替效率在94.2%,确定了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3.56 MPa,由此可见X区块油藏适合注CO2混相驱油,为目标区块后续注CO2驱油提供了理论依据。
    • 侯智玮; 刘勇; 叶锋; 官志锐; 石丹; 杨兴超
    • 摘要: 在对中外35个CO2驱油藏注入气体组分、油藏温度、原油组分、注入气体临界温度和最小混相压力进行数据统计和处理的基础上,结合高斯过程回归(GPR)与差分进化算法(DE),建立了预测CO2-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的新模型——GPR-DE模型.利用统计误差和图形误差评价GPR-DE模型的精确度,利用实验数据和敏感性分析对模型结果进行了验证,并与现有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GPR-DE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精确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平均绝对相对误差仅为2.060%,标准差仅为0.0532.GPR-DE模型不仅可以预测CO2-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还可以预测其他气体与原油体系最小混相压力.
    • 王玉霞; 尚庆华
    • 摘要: 为了明确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是否影响流体的最小混相压力,探索适合该类储层的气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对其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 表明:当孔喉半径小于50 nm时,孔喉会对流体的临界性质及相态产生重要影响.孔喉半径越小,影响程度越大,且流体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均随孔喉半径的减小而降低,相图区域随孔喉半径的减小而向左缩小.进一步,孔喉半径对重质组分的临界温度影响较大,对临界压力的影响较小,而其对轻质组分的影响则相反.纳米级孔喉的存在可以明显降低气驱的最小混相压力.因此对于存在纳米孔的致密储层,已不能再用常规方法确定其流体最小混相压力,可以由流体临界参数偏移计算模型联立PR状态方程预测该类储层的气驱最小混相压力,这样的计算结果具有信服力.该研究成果对同类盆地致密储层孔喉对流体相态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