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道底泥

河道底泥

河道底泥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569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9607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科技信息、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浙江省地质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工程建设及材料设备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体成员大会暨水运工程建设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大会等;河道底泥的相关文献由171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磊、奉向东、戴佰林等。

河道底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9607 占比:99.10%

总计:19785篇

河道底泥—发文趋势图

河道底泥

-研究学者

  • 周磊
  • 奉向东
  • 戴佰林
  • 江幸
  • 王健
  • 程坤
  • 陈维芳
  • 杜河清
  • 王宏杰
  • 王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研; 穆玉峰
    • 摘要: 伊通河北北段内源污染严重,底泥量巨大。为高效、合理、经济地对底泥进行处理处置,在泥质分析过程中将底泥分为水利高程之上重金属超标底泥、水利高程之上非重金属超标底泥及水利高程之下底泥3个部分,各部分根据具体的底泥特性及最终去向进行合理的处理处置。多元化的处理处置方式为河道内源治理提供了新手段、新理念。
    • 孙浩
    • 摘要: 河道底泥作为阻碍河道行洪、污染河道水质的“罪魁祸首”,对其进行应急处理是水利行业中较为常见的工程措施。为了评价河道底泥应急处置方案的合理性,文章通过底泥的测定成果建立了一套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模型,能够根据底泥中存在的物质区别,推荐相应的底泥处理方法。同时,为了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以某城市河道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其分析结果显示在采用评价模型所提供的底泥应急处置方法后,河道淤堵次数下降约70%,由此可见该评价模型切实可行。
    • 胡正; 陈再
    • 摘要: 河道底泥是河道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底泥受到污染,整个河流水环境都会受影响。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底泥,介绍了底泥重金属的影响因素及危害,并全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底泥重金属的修复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等,同时也对这些修复技术的原理、动态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为河道底泥重金属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袁存明
    • 摘要: 随着城镇化快速建设,河道污染不容乐观,为解决河道黑臭污染问题,文章开展了生物制剂和生物制剂+水生植物两组现场试验,从河道底泥角度分析修复成效。研究发现,两个底泥修复方案均能有效削减底泥污染物,增加底泥中的溶解氧,使底泥由厌氧还原态恢复为氧化态。研究成果将为黑臭河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 何云斌; 刘书敏; 林嫙; 赵风斌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道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其中河道底泥沉淀问题较为突出。在河道底泥治理过程中,常会用到底泥疏浚这一物理方法进行处理,但传统的河道底泥疏浚技术及处理方法,在含泥率和重金属含量方面的要求较低,导致河道底泥实际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提出了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技术及处理措施,对传统的底泥疏浚技术及其处理方法进行调整、优化。设计了流程实验,并对脱水后的含泥率和重金属含量指标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调整优化后的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技术及其处理方法,其脱水后的含泥量和重金属含量较高,可有效改善河道底泥疏浚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污染底泥过度悬浮扩散。
    • 崔文文; 刘梦仪; 陈海霞; 王雪莲; 朱华; 张蓉; 崔金腾
    • 摘要: 【目的】探究黄菖蒲-枯草芽孢杆菌净化体系在河道底泥净化方面的作用,为水生植物-细菌联合修复河道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分析黄菖蒲-枯草芽孢杆菌净化体系根部细菌的多样性、丰富度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细菌组间差异物种和细菌群落的功能。【结果】黄菖蒲-枯草芽孢杆菌净化体系没有显著改变细菌聚类和物种分类数量、群落丰富度,但是有效改变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状况,使根部底泥中富集细菌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还原硝酸盐、氧化铵硫化物、吸收氮元素和代谢硝酸盐。【结论】黄菖蒲-枯草芽孢杆菌净化体系能够有效改变河道底泥中的细菌多样性,增强净化水体的功能。
    • 郑培铭; 徐柯凡; 董旭斌
    • 摘要: 现如今,重金属已经成为河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在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的处理过程中,稳定化固化技术是一种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我国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来源于生产废水、土壤冲刷、大气降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几个方面。随着我国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稳定化固化处理技术中的水泥、火山灰质混合材料以及化学药剂等也在河道底泥重金属元素处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在吸附、沉淀各类重金属元素的基础上,提高水体质量。
    • 沈佳怡; 高铭晶; 刘钰; 黄洵; 郭浩; 张新颖
    • 摘要: 以上海市某典型黑臭城市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利用6种典型草本植物对Cd-Zn-Cu复合污染河道底泥进行了修复实验研究,并考察了白三叶、高羊茅、黑麦草、披碱草、籽粒苋以及紫花苜蓿对底泥中重金属的耐受性、富集转运特征和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除白三叶外,其余5种实验植物对底泥中的重金属均有良好的耐受性;黑麦草对Cd和Zn的吸收能力较强,其体内Zn含量高达707.69 mg/kg;披碱草对Cu的吸收能力较强;除紫花苜蓿对Zn的积累外,其余5种实验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主要在地下部分;高羊茅和黑麦草对Cd与Zn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且对Cd、Zn及Cu的提取效率分别在7%、6%及2%以上,说明这2种实验植物对Cd-Zn-Cu复合污染河道底泥具有较大的修复潜力.
    • 朱喜龙
    •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介绍层次分析法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并以筛选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最大可能环境类型为实例,调查某河道周边环境质量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通过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的计算,最终筛选出最大可信环境污染类型,并对各层次排序做一致性检验。评价结果显示,河道重金属污染对周边人群和环境影响程度最大的风险类型是通过引水灌溉导致的土壤环境的污染,其次是经食物链危害动物、灌溉引起的植物受污染以及经食物链危害人群健康。
    • 卢先春; 李彰鑫; 侯锋; 庞洪涛; 江乐勇
    • 摘要: 河道泥沙不仅是收集和分解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沉积物库,还是释放到上层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养分的来源,对河流水体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道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是底泥出现内源污染,有机物和氮磷等物质含量超标。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的方法分为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是目前应用频率较高的处理技术。原位修复中使用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作为城市河道清淤工程的补充,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可以直接用于河流治理,大大减少清淤的频率和工程量,降低工程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