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泡
汽泡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272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56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内燃机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多相流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汽泡的相关文献由520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晓峰、刘建新、赵致和等。
汽泡
-研究学者
- 彭晓峰
- 刘建新
- 赵致和
- 徐建军
- 李民
- 李瑞阳
- 柯道友
- 王补宣
- 董伟
- 郁鸿凌
- 黄彦平
- 何勇灵
- 宗永平
- 杜慧勇
- 王昊
- 王自学
- 刘登瀛
- 秋穗正
- 谢添舟
- 于启帆
- 张大林
- 淮秀兰
- 王成龙
- 田文喜
- 苏光辉
- 董兆一
- 金仁喜
- 金正日
- 金青松
- 孙中宁
- 张驰
- 曹夏昕
- 杨国苗
- 柴立和
- 潘良明
- 王迎慧
- 谢世英
- 邓本都
- 郑昭鑫
- 阎昌琪
- 陈炳德
- 霍清
- G·霍尔
- H·朗
- U·西贝尔
- W·莫伊雷尔
- 丁婷
- 丁铭
- 万平
- 万明习
-
-
刘延斌;
王学生;
王浩;
陈琴珠;
孟祥宇
-
-
摘要:
为探究影响核反应堆运行安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PRHR HX)管外过冷沸腾传热特性,搭建单根C型管装置,结合可视化技术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成核数量的增加及汽泡尺寸的增大,水平及竖直观测点对应水温分别由95.1和84.7°C上升至饱和温度,传热系数分别在7930.9~14545.9 W·m^(-2)·°C^(-1);及2876.9~8742.2 W·m^(-2)·°C^(-1);持续增大,过冷度分别由4.9及15.3°C减小至接近0°C,壁温及过热度的变化均在2.0°C内。热流密度实验值与q~Δθ^(n)_(sat);模型和叠加模型对应经验公式预测值偏差较大,基于削弱系数模型分别对水平及竖直段拟合了过冷沸腾经验公式,平均偏差为1.9%和6.4%。此外,对水平段拟合了饱和沸腾经验公式,偏差在±5%以内。
-
-
纪国剑;
朱志伟;
李佩萤;
郭晶晶;
周宁;
王政伟
-
-
摘要:
基于OpenFOAM6.0软件编译了NewInterPhaseChangeFoam(NIPCF)求解器,采用有限体积法VOF(Volume of Fluid)数值计算高温曲面发生过冷核态沸腾时水中汽泡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上朝向曲面核化的汽泡的演化行为与平面上相似;侧朝向曲面核化的汽泡在上下压差的作用下呈扁椭圆形滑移,最终以不规则梨形脱离壁面;浮升力对下朝向曲面核化的汽泡的脱离行为起抑制作用;孤立汽泡区的两汽泡在浮升过程中相互靠近时,其中一个汽泡会出现短暂加速现象;气柱汽块区汽块在浮升过程中形成的汽液混合区的演化行为与区域内单相占比有关;若区域内汽相占比较低,以汽相冷凝为主,反之,以液相蒸发为主.
-
-
纪国剑;
朱志伟;
李佩萤;
郭晶晶;
周宁;
王政伟
-
-
摘要:
基于OpenFOAM6.0软件编译了NewInterPhaseChangeFoam(NIPCF)求解器,采用有限体积法VOF(Volume of Fluid)数值计算高温曲面发生过冷核态沸腾时水中汽泡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上朝向曲面核化的汽泡的演化行为与平面上相似;侧朝向曲面核化的汽泡在上下压差的作用下呈扁椭圆形滑移,最终以不规则梨形脱离壁面;浮升力对下朝向曲面核化的汽泡的脱离行为起抑制作用;孤立汽泡区的两汽泡在浮升过程中相互靠近时,其中一个汽泡会出现短暂加速现象;气柱汽块区汽块在浮升过程中形成的汽液混合区的演化行为与区域内单相占比有关;若区域内汽相占比较低,以汽相冷凝为主,反之,以液相蒸发为主。
-
-
王迎慧;
张亮
-
-
摘要:
针对Ω型凹槽微通道内流动沸腾,运用VOF(volume of fluid)模型和用户自定义函数,对微通道内发生的一系列汽泡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Ω型凹槽微通道内汽泡成核生长、聚并、脱离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Ω型凹槽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的特点.结果表明:与平直微通道相比,Ω型凹槽微通道内的汽泡行为较为不同,汽泡脱离周期缩短,主流区温度降低,汽泡与受热壁面之间存在液体薄层,有助于提升流动沸腾换热的稳定性、可靠性;不同的凹槽结构(凹槽深度H、凹腔直径D)强化传热效果不同;H=50 μm,D=80μm的Ω型凹槽微通道,其换热系数最高;H=30 μm,D=50μm的凹槽微通道则对应最低的换热系数;凹腔直径对微通道内的压降影响较为明显,较大的凹腔直径对应较高的压力损失.
-
-
张晓杰;
白博峰
-
-
摘要:
根据汽泡动力学原理及可视化试验结果,分别构建了球形燃料孔隙内的汽泡滑移和脱离模型,并对汽泡受力及传热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汽泡滑移临界曲率半径、汽泡脱离半径的变化规律.汽泡滑移时的临界半径主要受颗粒大小影响,颗粒越大,汽泡的相对临界半径r cr/R p越小.颗粒半径对汽泡脱离半径的影响最大,颗粒半径越大,汽泡的相对脱离半径r d/R p越小.流速、压力、壁面过热度对汽泡脱离半径也有影响,其他条件相同时,流速越大,汽泡脱离半径越小;压力越大,汽泡脱离半径越大;壁面过热度越大,汽泡脱离半径越大.
-
-
钟达文;
史昊鹏;
孟继安;
秦天骄;
张显;
刘赟
-
-
摘要:
基于Matlab软件开发了自动识别气液两相流界面程序,程序可获得气液界面变化、汽膜厚度、汽膜脱离周期和汽膜法向速度等特征.利用该程序对沟槽结构加热表面朝下布置时,在不同倾角、不同热流密度下的汽泡动态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加热表面朝下发生核态沸腾时,汽膜厚度随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汽泡脱离周期随热流密度的增大先减小,而后维持在一稳定值;汽膜脱离周期随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倾角为5°时的汽膜脱离周期稳定在0.27 s左右.当发生沸腾危机时,汽膜厚度迅速减小,这可作为动态监测加热表面沸腾状态的依据.
-
-
-
王迎慧;
皇甫启捷
-
-
摘要:
提出一种壁面为正弦波形结构的微通道,应用VOF模型和用户自定义函数,着重对波形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波形微通道和平直微通道内的汽泡变化、流动沸腾换热效果和可靠性的差异,分析波形结构对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的影响.对比发现:波形结构可以促进汽泡脱离受热壁面,维持核态沸腾,避免局部干涸,保证汽液两相流动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增大波幅和减小波距均可强化波形微通道的沸腾换热;波幅扩大到4倍(从20 μm增加到80μm),沸腾换热系数提高26.5%,流动阻力升高24.0%;波距缩小到1/4(由2.0 mm减少到0.5mm),沸腾换热系数提高16.0%,流动阻力升高40.0%;波幅对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大,而波距对流动阻力的影响较大,但过大的波幅和过小的波距会引起局部干涸,造成传热恶化,不利于可靠传热.
-
-
-
鲍伟;
陈炳德;
徐建军;
谢添舟;
黄彦平
-
-
摘要:
Radial distributions of interfacial parameters including local void fraction, interfacial area concentration and bubble Sauter diameter were measured in low-pressure subcooled boiling flow of water in a vertical circular tube of 24 mm diameter using the double-sensor optical fiber probe.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ase distri-bution in vertical circular tube is symmetrical.With heat flux increasing,the local void fraction varies from wall peaking to intermediate peaking,and core peaking can be seen under high heat flux condition.The local void fraction decreases as mass flux increases, and the phase distribution has a transition from intermediate peaking to wall peaking. Further more,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local interfacial parameter decreases as pressure increases.%实验采用双探头光学探针对内径24 mm 竖直圆管内低压过冷沸腾局部空泡份额、界面面积浓度及汽泡尺寸等局部相界面参数径向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竖直圆管内过冷沸腾相分布形态呈现轴对称特性,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相分布形态出现近壁峰值并逐渐向中间峰值分布形态的发展,较高热流密度工况下出现轴心峰值分布;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局部空泡份额减小,并出现中间峰值向近壁峰值分布形态的转变;随着压力的增大,局部相界面参数减小。
-
-
董伟;
郁鸿凌;
李瑞阳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多相流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本文采用人工注射汽泡的方式,对均匀电场作用下单个汽泡的形状进行了可视化试验研究,计算了汽-液两相系统中的电场分布及汽泡所受的电应力.结果表明:电场作用下汽泡表面所受电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汽泡沿与电场相平行的方向拉长,变成扁长椭球形.随着场强的增加,汽泡变形量加剧,汽泡与壁面的接触角逐渐变大.此外,讨论了汽泡变形对电场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
-
-
柯道友;
彭楠;
孟勐;
李思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通过对在加热面朝上和朝下的不同大小和过冷度的汽泡周围温度场的测量,估计Marangoni对流和自然对流对汽泡周围流场的影响.通过比较测量所得温度场和带Navier-Stokes方程的数值模拟结果可知,即使在加热面朝下,自然对流依然影响着整个流场.在完全没有浮升力时,Marangoni流会使得流场呈现一个向下的射流;但有了浮升力,向下的流动会立刻转向上,就像加热表面附近的涡流.因此,对加热面朝下的汽泡,自然对流对其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对于这个系统而言不能很好的表现在微重力条件下的汽泡周围的流场.
-
-
柯道友;
王昊;
彭晓峰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目前很多水的核态沸腾都观察到了汽泡顶部射流的现象.本文分析了沿细丝运动的汽泡顶部产生射流的物理机理,并通过对汽泡和加热细丝周围温度场和速度场的数值求解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汽泡前后表面的温度梯度引起的热射流很可能是流动的最主要原因.热射流能够推动汽泡前进.对比和试验的观测指出,不凝气体或者其他可能的机理将限制汽泡界面处的凝结换热,从而增大表面温度梯度,增强热射流.
-
-
柯道友;
王昊;
彭晓峰;
王补宣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本文针对过冷沸腾中汽泡顶部射流现象进行分析与模拟.建立汽泡界面模型,考虑蒸发凝结以及Marangoni效应.利用CFD软件Fluent 6.0对模型进行计算分析,成功模拟得到泡顶射流流场.模拟结果无论是流场结构,还是流场强度,都与实验一致吻合,充分证明泡顶射流由Marangoni效应引起.
-
-
董伟;
李瑞阳;
郁鸿凌;
黄烜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为探明外加电场作用下,不同工质对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本文采用了FC-72、R11、R113和R123四种工质,定量研究了两相系统中汽泡周围电场分布特性,探讨了工质介电常数对汽泡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工质介电常数的增加,电场非均匀性增强,电场对汽泡的作用加剧.这为不同工质对EHD沸腾强化效果不同提供了理论依据.
-
-
柴立和;
彭晓峰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沸腾过程依次经历低热流核态沸腾、DNB(Departure form Nucleate Boiling偏离核态沸腾)、高热流核态沸腾、CHF(Critical Heat Flux临界热负荷)、过渡沸腾等模式,是一个有机的连续演化系统.而现有的分析对还只能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统一的描述仍显缺乏.本文从沸腾传热的机理和汽泡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利用能量平衡分析热边界层中汽泡相互作用特性,导出了汽泡相互作用的长度.分析了一些重要参数对相互作用长度的影响.利用本文提出了相互作用长度的概念,可以对从低热流核态沸腾、DNB、高热流核态沸腾、CHF到过渡腾的的整个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形态过渡有一个很好的统一解释.
-
-
王昊;
彭晓峰;
王补宣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02年
-
摘要:
通过高速摄像实验观察0.1mm直径铂丝上的过冷核态沸腾,发现明显的汽泡沿加热丝自发往返振荡现象.本文介绍这种汽泡自发振荡现象的一般过程特性和汽泡振荡的主要特点,对振荡引起的沸腾系统内部相互作用以及对换热机理的影响作出讨论,最后分析了形成原因.
-
-
毕景良;
柯道友;
林曦鹏;
李雪芳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对核化点间距对沸腾换热特性的影响做了探究.实验采用微加热片阵列,对几组不同间距和分布的核化点加热产生汽泡合并现象.每个核化点的大小约为300μm×300μm.核化点的无量纲间距分别为0.49,0.80和0.98.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核化点间距和分布对汽泡合并的类型、汽泡脱离直径、脱离频率及底部热流密度分布有很大影响.核化点距离过近会产生一个单独的汽泡;距离过远产生水平合并现象;距离适中会产生顺序合并,汽泡脱离频率也增大.
-
-
曲伟;
马鸿斌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建立了脉动热管启动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关联了新汽泡的产生条件和毛细管内已有汽泡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尺度效应如何影响脉动热管启动的规律.已有汽泡的形状强烈影响脉动热管的启动,小汽泡更利于脉动热管的启动.脉动热管的优化设计可以通过对壁面租糙度的控制、汽泡形状的控制和工质的选择等来实现.结果对于脉动热管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