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负荷
污泥负荷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4118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科技致富向导、工业用水与废水、净水技术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给水排水》第七届年会暨2010年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及给(污)水厂运行管理高级研讨会、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及深度处理技术交流大会、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会议等;污泥负荷的相关文献由39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吕炳南、周利等。
污泥负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4118篇
占比:99.79%
总计:74272篇
污泥负荷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吕炳南
- 周利
- 温岩
- 温沁雪
- 陈志强
- 何圣兵
- 何文杰
- 冯江
- 史蓓
- 吴娇
- 张建春
- 徐国勋
- 戴昕
- 朱奥
- 王宝贞
- 王岽
- 王浩昌
- 袁青彬
- 许萍
- 赵冬泉
- 郦和生
- 金明姬
- 霍志华
- 黄霞
- DAI Xin
- WU Xiao-xiang
- ZOU Min
- 丁峰
- 丁文川
- 万玉山
- 乔大磊
- 于凤庆
- 于洋
- 于艳
- 于金莲
- 于静洁
- 代文臣
- 代莎莎
- 任南琪
- 任周鸣
- 任永强
- 何才昌
- 何敏霞
- 何莉
- 侯景树
- 侯红勋
- 俞汉青
- 倪丙杰
- 傅金祥
-
-
孙满
-
-
摘要:
氮元素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反硝化脱氮更充分有效,其碳源的选择与投加量尤为重要。借鉴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厂常用碳源的性质、特点及工艺现状,为反硝化脱氮过程的碳源选择提供设计依据;并且对碳源的投加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在前置反硝化系统中的碳源投加点设在兼氧段上,而在四段法(Bardenpho)处理工艺中碳源的投加点要设在第二个兼氧段上。碳氮比对工程运行的指导意义不大,而以溶解氧和污泥龄作为依据确定污泥负荷,进而推算出碳源的投加量更具有实际意义。当污泥龄为20 d,溶解氧为0.1mg/L时污泥负荷可取值为0.2,根据原水的生化需氧量值即可推算出外加碳源的投加量。
-
-
韩延波;
李肖清
-
-
摘要:
通过陶瓷平板膜MBR工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在来水COD在204.5~269.16mg/L,氨氮在21.95~36.24mg/L,总氮在41.4~52.99mg/L,总磷在4.05~5.41mg/L的情况下,考察膜通量和出水满足一级A排放标准相关设计参数。出水通量逐渐增大至26L/m^(2)·h,跨膜压差逐渐增大。在好氧池停留时间6.5h,缺氧池停留时间2h情况下,出水COD、氨氮、总氮基本能够稳定在一级A范围内,污泥负荷为:0.076kgBOD/(kgMLVSS·d),反硝化速率为0.038 kgNO-N/(kgMLSS·d),出水总磷难以达标,需要辅助化学除磷。
-
-
陈浩林;
彭轶;
安东;
孙哲;
李朋;
孙事昊;
张婷
-
-
摘要:
多级A/O工艺在计算时考虑的设计参数较多,且难以统一各级之间相互影响.通过将多级A/O工艺看作A/O工艺的多个分格形式,首先对总池容按照A/O工艺设计计算,在计算时采用污泥负荷法,规避各种经验取值的影响.其次根据3种分配方式对已计算出的总池容进行各级定量分配,其中各级按照等进水量和等负荷设计为最合理.最后结合水力负荷和基建投资折中确定多级A/O工艺设计最佳污泥回流比为0.75.
-
-
史蓓;
张建春
-
-
摘要:
由于膜处理系统的特性是使用膜组件有效阻止活性污泥流失,维持池中较高污泥浓度,但同时也阻止了丝状菌的排出。本文针对MBR膜处理系统发生污泥膨胀产生生物泡沫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是由于丝状菌过度繁殖导致,同时探讨F/M、DO、温度等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工艺参数控制、应急投加PAC等处理措施。
-
-
史蓓;
张建春
-
-
摘要:
由于膜处理系统的特性是使用膜组件有效阻止活性污泥流失,维持池中较高污泥浓度,但同时也阻止了丝状菌的排出.本文针对MBR膜处理系统发生污泥膨胀产生生物泡沫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是由于丝状菌过度繁殖导致,同时探讨F/M、DO、温度等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工艺参数控制、应急投加PAC等处理措施.
-
-
梁张岐;
李国鸿;
黄雅梦;
周攀;
张一诺;
袁青彬
-
-
摘要:
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是抗性基因的重要存在形式,可能通过转化重新进入细胞表达抗药性。因此其具有严峻却隐蔽的健康风险,且不同形态胞外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风险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当前针对胞外抗性基因风险的研究极为稀少。本研究以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为例,考察了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结合型和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产生的时空特征,以及曝气强度和污泥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SBR启动期2种胞外抗性基因均大量产生,且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的增加倍数和持续时间高于结合型;稳定运行后2种胞外抗性基因的丰度显著下降。从胞内外抗性基因的比重来看,好氧阶段以胞外抗性基因为主,且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比例达60%以上;厌氧阶段以胞内抗性基因为主,且结合型胞外抗性基因比例升高(7.5%~31.9%);出水中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占据绝对优势,比例达66.5%~86.9%。曝气强度提高使2种胞外抗性基因丰度显著提高,但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提高程度(2.2倍~12.2倍)高于结合型(2.1倍~6.2倍)。污泥负荷提高同样导致2种胞外抗性基因丰度提高,但游离型胞外抗性基因提高程度(1.3倍~7.8倍)低于结合型(1.9倍~13.3倍)。研究表明,大量胞外抗性基因将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并随污水排放至环境中,是水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重要来源之一。
-
-
林建平
-
-
摘要:
本研究以混凝沉淀+A/O为主要工艺处理水性喷漆废水,并对调试、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工程实践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有效处理水性喷漆废水,只要选用合适的设计参数,该工艺能对水性喷漆废水中的CODCr、氨氮等污染物有效降解,运行效果稳定,出水各项指标均可达到现行的排放标准.
-
-
-
-
赵一宁1;
李朝玺1;
韩肖1
-
-
摘要:
以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该园区生产药品、医用易耗品)为例,针对废水厂处理过程中氨氮、TN不能稳定达标现象,对该废水主体改良CASS工艺段进行调试、研究和分析。根据实际工程遇到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工艺调试及污泥中硝化细菌的快速培养进行探索,最终实现了出水氨氮快速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目的。
-
-
-
-
ZOU Min;
邹敏;
WU Xiao-xiang;
吴晓翔;
DAI Xin;
戴昕
- 《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
| 2009年
-
摘要:
实验以硅藻精土为研究对象,对其强化A/O生化脱氮工艺参数及其脱氮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实验表明,在常规生活污水水质条件下,生化系统的最佳硅藻精土投加量为40ppm,此时生化池污泥负荷可控制在0.14kg BOD5/kgMLSS·d,最佳混合液回流控制在200%.系统投加硅藻精土后其比硝化速率提高到原来的2.7倍,并能够在好氧池内形成同步硝化反硝化(SND)作用,增强了生化脱氮效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