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
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

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09-11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会议文集: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论文针对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雨污水具有排放不连续性、水量水质不均匀性、高污染性等特点,在分析总结溢流雨污水(CSOs)水量水质预测方法、CSOs污染常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CSOs污染就地控制对策:①通过优化溢流井的布局,最大程度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达到控制CSOs污染的目标;②通过优化溢流口分散放流系统,并结合就近生态拦截等工程措施,实现CSOs就地消纳与控制。
  • 摘要:本文以印染行业中常见的直接染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光光度法,就鱼腥藻和小球藻对直接橙S、直接大红4BE在高压汞灯、紫外灯、太阳光下的催化生物降解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光源的催化作用下,鱼腥藻和小球藻对两种直接染料都有明显的降解,其中,太阳光源下的降解效果最佳,pH值、藻的浓度、光强都是影响降解效果的重要因素。
  • 摘要:海水入侵作为一种缓发性地质灾害,严重地破坏了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海水入侵的预测和防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判定海水入侵的方法,本文综合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两种统计方法对深圳滨海地区的海水入侵判定指标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区内,F1代表了地下水的主要成因过程;并且其代表了海水人侵的过程,在F1中相关系数较大的离子可以用来描述海水入侵的程度,即F1因子列中Cl- ,Br- ,S04-,Na+,Mg2+,Ca2+ ,M,rC/rHCO3,可以用来判定研究区内是否有海水入侵发生或者是否有发生的趋势,这为预测和防治该地区海水入侵地质灾害起到关键作用。
  • 摘要:为了解呼伦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变化趋势,本文采用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对呼伦湖1981,1988,2005年湖泊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计算。1988年的健康指数最大,达到0.8,而2005年最小,仅为0.09。结合湖泊近年来水量、水质、生态等方面的实际变化情况分析得出: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上呈恶化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呼伦湖区域近50年气候变暖,引发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湖泊的补给水量急剧减少,加之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会。1988年湖泊健康指数明显大于1981年和2005年的原因是1988年降雨较多,湖泊补给量较多,从而改善水质和生态状况.由此可见湖泊水量与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 摘要:新立城水库是吉林省长春市重要饮用水源地之一,目前水污染较重,新立城水库融雪期、丰水期各监测点多年平均水质监测数据和水环境评价结果表明,水库水质不能满足其Ⅱ类水质标准,融雪期氨氮(NH3 -N)和总磷(TP)超标,丰水期TP超标。应用平均浓度法和水库水质模型得到点源融雪期入库负荷为NH3 -N 30.48 kg/d,TP 8.26 kg/d,丰水期入库负荷点源NH3 -N为46.32 kg/d,TP为47.79 kg/d;非点源融雪期入库负荷NH3 -N为96.67 kg/d,TP为6.41 kg/d;丰水期入库污染负荷非点源NH3 -N为36.49 kg/d,TP为59.18 kg/d;水库融雪期NH3 -N入库总负荷为1708.01 kg/d,TP入库总负荷为255.03 kg/d;丰水期NH3 -N入库总负荷324.73 kg/d,TP入库总负荷336.79 kg/d.上游来水为新立城水库主要污染源,占65%;融雪期、丰水期主要污染物分别是NH3 -N和TP;融雪期NH3 -N以非点源污染为主。因此,提出加快水库上游及库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畜禽废物处理,采用退耕还林和科学施肥等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的管理措施。
  • 摘要:利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对衡水潮湿地的水环境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衡水湖水文水质实测资料,表明模拟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利用EFDC模型调水前后水质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对衡水湖湿地的水环境的影响,数值预测结果表明:在引水期流场会随着进水和出水方式的不同而变化;水温受水深和大气温度影响,而溶解氧浓度主要受水温影响;不同的引水水质和引水方案导致引水结束后氨氮浓度场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引水水质对湖内水质影响最大;为了能够完全容纳南水北调来水,建议将衡水湖挖深,这样既可以扩充湖的容量,也可以将污染物含量高的底泥挖除,使得水质不易变坏。
  • 摘要:2008年7月,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18个湖泊与水库进行了系统的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本次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共37种,其中节肢动物门29种,占总种数的78.3%;软体动物门4种,占10.8%;环节动物门3种,占8.1%;线虫1种。优势种为羽摇蚊群(Chironomus gr.plumosus)和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eus)。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霍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梯形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ealaenum)以及Diplocladius sp.为该区域内的常见种(Y≥0.01)。调查水域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36.04 ind/m2和1.46 g/m2.采用Shannon - Wei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impson丰富度指数(D)对阿勒泰地区各个湖泊与水库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应用聚类分析和多维分析(MDS)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除盐池三千亩外,多样性较低的水域为成水水域或水体污染较严重水域;而多样性较高的水域多为清洁、人为干扰较小的水域。
  • 摘要:选择菖蒲、芦苇、美人蕉、鸢尾和水花生(空心莲子草)5种典型的湿地水生植物,以武汉动物园猩猩馆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三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这5种典型水生植物对暴雨径流湿地中氮、磷等不同污染物的吸收能力、养分负荷变化、吸附解析性能以及去除贡献率。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吸附能力主要与水生植物的生物量有关,随着生物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在降雨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植物体吸收的氮磷占流域年输入总氮的百分比可以从7.8%升高到35.9%,占流域输入总磷的百分比从21.8%升高到69.4%。在这5种典型水生植物中,芦苇对湿地中氮的吸收能力最强,鸢尾对湿地中磷的吸收能力最强;芦苇和菖蒲茎叶中的氮、磷、钾元素含量要高于根系中的养分含量;不同的植物种类在腐烂时污染物的释放量差异较大,其中鸢尾释放量最大,其次是菖蒲和美人蕉,芦苇释放量最少;而菖蒲对水中CODMn和TP的吸附量最大,其次是鸢尾、美人蕉和芦苇。
  • 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露头研究,认识都鄂尔多斯盆地古地理变化。识别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和天然堤沉积以及水下分流河道、希状沙沉积;并将其颗粒累积概率曲线分为一段式、二段式和三段式三种类型。研究表明,颗粒参数反应了湖盆古环境的演变过程;偏度-峰度不同河型中表现不同。
  • 摘要:通过围隔实验和水体群落调查,研究了“水华”藻类在不同水生态环境,包括沉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深、浅水域和暂时性受重污染破坏的水域等生态系统中的变化,并对藻类水华发生的时间、环境空间、物质条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湖泊水库“水华”发生的生理生态学机理和明确的治理思路:对于水华藻类这类不稳定的植物类群,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它们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它们能够适应多变而不稳定的环境,容易占领新产生的或未被占据的生态空间(在生态环境中,有利于水华发生的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构成了水华发生的生态空间),加之水华藻类生活周期的短时间可达数量高峰的特点,所以“水华”容易在被干扰的、破坏的、富营养的水环境中即具有较大生态空间中爆发。从这种观点出发,水库水华的防治应该采取最大限度降低水华发生生态空间的综合技术措施和管理下的系统生态恢复方法。
  • 摘要:本文就水华暴发机理与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应用于北京市河湖水体的各种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治技术方法进行了评价分析。
  • 摘要:通过对广东主要城市湖泊调查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检到的轮虫中占据种类组成和丰度优势的为集中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种类,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 =0.426,p<0.01),其中轮虫丰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34,p<0.01),枝角类丰度和叶绿素含量相关性不明显。广东省城市湖泊中大多数均有鱼类,在人工专门放养鱼类的湖泊,枝角类、桡足类的丰度和相对丰度普遍更低,以小型的浮游动物轮虫占据绝对优势。在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枝角类、桡足类的相对丰度较高.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富营养评分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 =0.374,p<0.01),其中轮虫丰度与富营养评分结果呈显著正相关(r=0.479,p<0.01),后生浮游动物丰度与总氮(r=0.286,p<0.05)、高锰酸盐指数(r=0.289,p<0.05)、悬浮物含量(r=0.404,p<0.01)呈正相关,与透明度(r=-0.242)、pH(r=-0.237)呈负相关。根据各湖后生浮游动物组成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广东城市湖泊各分类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均为富营养化指示种,受到水体富营养化影响。
  • 摘要:微囊藻毒素- LR( Microcystin - LR,简称MC -LR)作为环境水体中的严重污染物之一,已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基于1,6-己二硫醇自组装技术和纳米金吸附作用相结合的方法固定微囊藻毒素抗体,采用循环伏安法(CV)以及交流阻抗法(EIS)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并优化了对MC -LR测定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阻抗变化值与MC - LR标准品浓度分别在0.25 ~2ng/mL以及2~ 95 ng/mL两个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4和0.9972,最低检测限达8.5×10 -2ng/mL;并且重现性较好,连续测定12次,相对标准偏差为7.84%;应用于饮用水样品中的回收率为92.6% ~ 118.3%;检测时间仅需15min。该传感器无须标记、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快速检测饮用水源水中MC - LR,同时也将在环境监测、食品检验等领域中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途。
  • 摘要:湖泊水环境是一个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限制、参数众多、机理十分复杂的系统。监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时空内的环境质量现状,同时信息参数也是部分已知、部分未知,即灰色的。本文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型湖泊-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聚类方法对乌梁素海2007年5月、7月、9月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月份乌梁素海水质相对较好,9月份水质最差,富营养化严重。该方法能客观实际地反映湖泊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对正确掌握水质现状和实施水污染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近几年,受持续干旱和各种入河污水影响,北京城市河湖已处于富营养状态,自2001年以来夏季连续爆发水华,严重影响了水体功能。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生态修复技术防治水华尤为必要。本研究探讨了利用本地鱼类控制北京城市河湖水华的可行性,通过原位围隔试验,研究了鲢、鳙和鲤鱼在同一放养密度下对水华的控制效果及对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链鱼对城市河湖富营养化水体水华有较好抑制效果,其适宜密度的放养可增加水体透明度;鳙鱼在研究密度下不能控制水华,鲤鱼不但不能控制水华,反而会造成水体浑浊,透明度降低。
  • 摘要:王庆坨水库是重要的南水北调调节水库,其水库保护和溃坝风险意义重大。通过利用数学模型,开展水流和水质变化模拟,对水库内的涵洞间距、进出水流量以及潜水坝设置等进行了优化计算,得到了最优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污染、减少水量损失的一些措施。同样利用数学模型,研究对多种溃坝形式下可能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给出了不同溃坝方向下的淹没和冲毁范围。综合通过模型模拟,为水库的建设、设计以及未来的水质保护、安全维护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和参数支撑。
  • 摘要:针对湖泊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这一难题,中科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提出化肥控失概念,并将概念转变成技术,将技术转变成产品,创制了控失化肥。其原理是:经过物理化学改性的天然纳米材料-凹凸棒晶复配有机高分子材料,作为控失剂添加到化肥中,制成控失肥。控失肥遇水自组装微纳分子网络,通过氢键、范德华力和粘滞力与化肥分子相互作用,“放大”了化肥分子的空间尺度而被土壤截留,“定植”在植物根系周围,降低氮磷元素的迁移率,达到控失的目的。这既不同于包膜控缓释化肥的原理,也不同于脲酶抑制剂原理。控失化肥在削减农业面源(化肥)污染、兼顾农业增产两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控失化肥的环境效益评价显示,地表径流氮损失比普通化肥减少45%左右;渗漏流失减少50%左右;土壤NH3挥发减少17% - 32%。近千亩大田试验表明,减量20%施肥不减产,达到减量减排的效果;等量施肥平均增产10%以上。该项目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以解决化肥在粮食增产与环境污染中的矛盾为突破口,在增产增效的同时,达到减量减排的效果,社会经济效益十分巨大。
  •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模块化气浮调节式人工沉床装置,成功应用于重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该装置克服了重富营养化水体水深变化大、水体透明度低、夏季藻类和浮萍泛滥等不利因素对水生植物制约的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重富营养化水体植物栽植的成活率。通过在天津市外环河的现场实验结果表明,当停留时间为6天时,人工沉床对COD、TN、TP的去除率在植物生长期内(3~10月份)可分别达到30% ~ 35%、35%~40%和30%~40%,冬季(11~2月份)可分别达到5~10%、5~15%和7~20%.水体在人工沉床实验区内,COD、TN和TP浓度随停留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复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
  • 摘要:目前人工湿地是处理污水的有效方法,然而,各种形态的氮在湿地循环和被吸收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工湿地的脱氮主要是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基质吸附、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以及氮的挥发等途径来实现,同时,人工湿地氮的去除还受到pH、温度、水力负荷、湿干比、灌水周期、水位高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法考查了在确定基质种类、进水pH、温度的垂直流人工湿地中,进水流量、水位高度、湿干比及运行周期等四个可控因素对垂直流人工湿地脱氮的影响,就上述4个因素,各自取3个水平,开展正交试验,以寻求最大影响因素及优化的因素组合,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污水氮的去除及形态转化均有显著影响,对氨氮、总氮、凯氏氮去除影响最大的因素为进水流量,而氨氮转化成硝态氮、亚硝态氮数量的最大影响因素则为周期时间,当水位高度为50cm,湿干比为2∶1,周期时间为24h且进水流量为80cm/d时,总氮的去除效果最优。
  •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县导致江河、湖泊富营养化和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在此,在太湖流域江苏省丹阳地区进行了不同施肥量下(N:60、246、291.5、338 kg·hm-2;P:0、25、45、60kg·hm-2)直播稻田氮磷流失量的田间试验,对实验结果分析表明:(1)总流失负荷方面,氮素在17.13-104.92kg·hm-2之间变化,占当季施氮量的28.55%-31.04%,磷素在0.378-0.872kg·hm-2之间变化,占当季施磷量的1.45%-2.22%。(2)氮素主要通过田面排水、地下渗漏水和氨挥发等途径流失,其中田面排水的流失负荷约为2.43-7.34 kg·hm-2,主要形态是氨氮(NH4+ -N);渗漏水中氮素流失负荷为9.3-27.9 kg·hm-2,主要形态是硝态氮(NO3--N),渗漏水中氮素流失负荷高于田面水。(3)磷素在田面排水中流失负荷约0.108 -0.272kg·hm-2,主要形态是颗粒态磷(PP);渗漏水中磷素流失负荷为0.27-0.60 kg·hm-2,主要形态是溶解态磷(TDP),渗漏水中磷素流失负荷比田面水的高。
  • 摘要:以沸石为载体、稀土元素为活性组分,通过浸渍、干燥、焙烧、筛分等工序后制成了污水脱氮除磷的稀土吸附剂。结果表明:稀土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容量由沸石的2mg/g提高到25mg/g,而对氨氮的吸附容量提高较小(1~3mg/g)。当进水氨氮10mg/L、磷5mg/L、pH 4~7时,经稀土吸附剂处理后的出水pH6-9、氮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和99%。当稀土吸附剂再生10次时,脱氮效率是新鲜稀土吸附剂的90%,除磷效率则为80%。XRD和SEM分析表明:稀土吸附剂中的镧主要以水合氧化镧的形式存在,起到除磷作用的正是这些水合物的活性吸附位,热分析表明:稀土吸附剂较稳定,在较高温度下热损失较小。
  • 摘要:对分层水库密度流流动的典型过程进行分析并根据流动特性将水库分为射流区、下潜区、交换区。引入进口密度弗汝德数及分层指数分别表征水库来流边界条件及水体分层强度,采用三维浮力流模型对水库密度流流动的三种典型过程表面流、交换流、下潜流进行模拟,并对分层水库中污染物输移的典型过程进行分析,从而为水库水质、水生环境管理与调度、水库应急预警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 摘要:白洋淀素有“华北明珠”之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本文通过对白洋淀水位-水资源量-水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建立了白洋淀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模加和”方法,计算出水资源可持续承载综合指数,运用频率分析法研究了水资源承载力最佳水位,并明确了白洋淀水资源承载力各要素在丰、平、枯状态下的承载状况,提出了白洋淀水资源保护对策。
  • 摘要:以浮床旱伞草、污染河道原水以及稀释水作为供试材料,通过在水体中设置不同覆盖率生态浮床,分析浮床植物的生长特征、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以及主要水质指标变化情况,了解不同污染程度水体对浮床植物的影响与响应,掌握生态浮床处理污染水体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为揭示浮床旱伞草净化污染水体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显示:(1)高浓度污染水体与低浓度污染水体中旱伞草均能正常生长,前者略好于后者,但差异不明显;(2)高浓度污染水体植物单位面积N、P富集量高于低浓度污染水体;(3)不同水体均显示生态浮床覆盖率越高,与污染物的响应越好,去除率越高的趋势;(4)生态浮床与污染水体之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活跃时期为浮床移入水体的1个月内,此阶段水体污染物去除效果好。
  • 摘要:本文分析了2000-2007年洱海流域农村主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对河流的总氮污染状况,提出了洱海流域污染控制的相应对策。
  • 摘要:本研究将选定20d的奥尼罗非鱼幼鱼放养在不同营养水平的水样中,测定放养过程中藻类浓度、种类和排泄物中藻类种类,得到以下结论:20d的奥尼罗非鱼幼鱼在重度富营养化水平的水体中的摄食率最高,为:4.69 ×105 cells/(g·h),在中度富营养化水平的水体中,为3.85 cells/(g·h),在轻度营养化水平的摄食率为0。在本研究中,奥尼罗非鱼幼鱼在食物来源充足的情况下,会优先摄食小型月牙藻和空星藻,在食物来源较为缺乏的情况下会合理的调整其摄食对策,小型月牙藻和空星藻为奥尼罗非鱼幼鱼优先摄食的藻类。20 d鱼龄的奥尼罗非鱼幼鱼对空星藻和小型月牙早的消化较为彻底,而对绿梭藻和栅藻的消化能力较差。
  • 摘要:利用自然界具有显著化感作用的植物抑制蓝藻水华,可达到控制水体藻源内负荷的目的。本文介绍了几种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蓝藻水华的技术方法,它们分别是样点法(又称孔袋布点法)、样线法(又称竹筐连线法)、样格法(又称草绳围格法)、样带法(又称草绳拼接法)、样方法(又称草席覆盖法)、样区法(又称破碎样投放法)。可以应用于这类方法的植物有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山核桃(Juglans regia L.)、桉树(Eucalyptus sapp.)、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n)、蓝藻(Cyanobacteria)等,所使用的植物材料有新鲜态和干燥态两种,材料可以是完整植株或植株的某一部位或更小规格的加工样品。同时对这类方法作了归纳并冠以正式的名称,以期对水体蓝藻水华控制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现状的发展,由规模化养猪场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有关猪场粪污水的处理达标排放问题。大量的调查结果及相关文献检索表明,国内外猪场粪污的处理模式可归纳为三种:还田模式、自然处理模式和工厂化处理模式。对于猪场废水的处理,从采用的工艺技术来看,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好氧组合处理,以及稳定塘、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方法。从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来看,目前我国有很多规模化养猪场开展了猪场废水的处理工作,其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主要有PSB法处理、木屑高床生物菌处理、组合式稳定塘工艺处理养猪废水。
  • 摘要:本文用景观分析与小区实验方法,在入石头口门水库的双阳河流域选取典型的具代表性的杜家、蒋家两个小流域四个区,分别在降雨前后采集河流入口处的水样及不同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样磷含量及相关指标进行实验测定。分析农业非点源污染与土地利用类型异质景观的关系,探讨了景观格局优化在非点源污染控制中的作用原理。从四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组合的景观小区实验结果和分析可见,小区的景观异质性程度高低决定了其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布局对农业非点源污染影响重大。
  • 摘要:为了评估端足类对筼筜湖原生性大型绿藻石莼生物量积累的控制作用,内湖区石莼藻丛的底栖动物群落组成连同大型海藻的生物量被调查,端足类对石莼的摄食量被估算.结果显示,在石莼藻丛中,端足类是绝对的优势类群,其优势度占总底栖动物优势度的85.8% ~98.7%。在调查区间(2007.11至2008.5),端足类呈现“单峰型”变化趋势,它丰度的变化略滞后于大型海藻生物量的变化,在3月生物量最高(136.9 ×103 ind./m2),而大型海藻生物量最高则出现在2月(4140 kg FW/m2)。为了估算端足类对石莼的摄食量,强壮藻钩虾。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对石莼的摄食量高达4896.76 g FW/m2/5mo.,它的啃食作用对筼筜湖石莼生物量的积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由于石莼生长迅速,不可避免在端足类啃食压力低的时候大量积累。因此,我们建议,在啃食压力低的月份,尤其是2月,采取人工打捞收割石莼的方法可能是筼筜湖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管理的另一个必要措施。
  • 摘要:通过分析影响蓝藻生长的因素,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在线、采样、剖面和自容等多种监测方式和浮标、AUV等多种平台,选择具有短期、长期预警意义的参数和对监控污染有指向意义的参数来监测。同时结合多种来源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修正和校准,在蓝藻的浓度、种类、藻毒素的浓度和现场实测数据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以了解水华爆发的规律并建立当地水华的预警模型。
  • 摘要:在无氮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氮,对经过氮饥饿的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和裸甲藻(Gymnodinium sp.)进行一次性培养,分别研究它们对两种形态无机氮(NO3-N,NH4 -N)的生长反应,并应用Monod方程分别计算了两种藻的营养动力学参数(μmax,Ks)。结果表明,两种藻适宜在氮磷比为(16~27.56)∶1的环境中生长,裸甲藻比三角褐指藻更能适应较低的无机氮环境。三角褐指藻吸收硝酸盐和氨氮的半饱和常数及最大比生长率分别为:0.78mg·L-1、0.50d-1和0.75mg·L-1、0.41d-1.裸甲藻吸收硝酸盐和氨氮的半饱和常数及最大比生长率分别为0.45mg·L-1、0.28d-1和0.17mg·L-1、0.26d-1。营养动力学参数表明,相对于硝态氮,两种藻对氨氮具有更强的亲和力,但三角褐指藻远不如裸甲藻对两种形态氮的亲和力明显,当氮缺乏时,裸甲藻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当氮丰富时,三角褐指藻容易形成优势。
  • 摘要: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每两周对上海市临港新城滴水湖的引水河、河湖混合区、湖体3个区域的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及八大离子进行监测。3个区域的离子总量分别为2.23g/L、2.24 g/L、2.22 g/L,均属于微咸水,阿列金分类法结果得其水质类型为。选取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 -N)、总氮(TN)、总磷(TP)4项指标计算得到滴水湖3个区域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分别为4.431 -4.731、4.331-4.531和4.331-4.431。在本次调查的半年内,引水河、混合区、湖体的水质均属于Ⅳ类水,水质标识指数均随时间呈轻微波动,3个区域水质在空间上无显著差异,主要污染指标依次为总氮(TN)、总磷(TP)和生化需氧量(BOD5)。
  • 摘要:作为许振成构思的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亚热带农业污染系统控制技术研究”,湘乡市申报、袁隆平与姚惠源和黄璜等人主研的“优质稻丰产高效栽培及加工技术产业化示范”,以及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项目配套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本课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及其产业生态学,兼顾三种效益,通过稻草稻壳米糠清洁高值化深加工多联产技术的优化集成系统的构建,推进“良田良法”相对于“良种”,以及稻谷生态工程相对于甘蔗和玉米生态工程效益“短板”问题的解决。其初步结论是:涟水流域低碳循环农业园区加-种-养-林-游生态工程是一个促进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节能降耗的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深加工多联产技术系统。其成败关键在于技术路线的合理化与农产深加工产品清洁高值化技术的产业化示范。
  • 摘要:上海市黄浦江倪家浜口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园后滩水域的重要取水口,其建设直接影响后滩湿地乃至整个世博园生活杂用水的需求。为评估该地区水体健康状况,为后滩水域取水工程建设提供依据,我们根据2007年2~12月倪家浜口不同潮位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的变化。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藻类8门45属,主要优势种为小席藻(Phormidium tenue)、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等;浮游动物3门32种,主要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等叶绿素a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多样性分析显示,浮游藻类香农威尔指数为0.88 ~2.96,浮游动物香农威尔指数为0.92 ~2.98。数据分析表明,种类数及多样性指数与温度呈正比,当天高潮时水质优于低潮。
  • 摘要: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湖泊和输水干线,预防和控制蓝藻水华是保障南四湖水质达到东线工程调水水质要求的关键环节。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南四湖设置5个监测点,每月采样一次,对蓝藻种群构成及密度变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检测出蓝藻10属19种,占藻类总种数的16.2%;各监测点蓝藻细胞密度范围为0~1120×104个/L,月均值为105.0×104 个/L;蓝藻种类数与藻细胞密度季节变化一致,夏秋季节高,冬春季节低;蓝藻种群中的优势种属是平裂藻,占26.3%,水华常见藻类如微囊藻和鱼腥藻等占比例小或未检出。浮游藻类优势种属不是蓝藻,气象气候、水流流态等环境条件不利于水华的形成,是南四湖未发生明显水华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南四湖水环境的影响,提出了预防南四湖发生蓝藻水华的污染防治措施。
  • 摘要:上海世博区后滩水体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对后滩水体环境质量特征参数变化以及水生植物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分析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等特征参数。并利用单因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Iwq)进行水质评价,取DO、CODMn、NH4 -N、TN和TP五项水质参数用于水质标识指数计算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Ⅳ类水占38.1%,Ⅲ类水占61.9%,且综合水质变化趋势为Ⅳ类水转化为Ⅲ类水,主要污染指标是TN,其它指标均达到Ⅲ类水;沉水植物对水质净化效果明显,对氮、磷去除能力较强,金鱼藻与龙须眼子菜生长状况较佳;浮游藻类共五门39种,主要优势种为水华微囊藻、铜绿微囊藻,总藻类密度平均值为27.23×104 ind/L,Shannon -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56;轮虫数量较丰富,桡足类较少,其中萼花臂尾轮虫、长三肢轮虫、长额象鼻溞、微型裸腹溞为优势种,Shannon - 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29~4.45。该水质调控工艺对水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效果明显,可成功应用于世博会后滩水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良好的前瞻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