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状菌
丝状菌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320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83647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化工学报、净水技术、染整技术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石油石化环保科技成果专题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会议等;丝状菌的相关文献由659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王淑莹、高春娣等。
丝状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3647篇
占比:99.72%
总计:83879篇
丝状菌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王淑莹
- 高春娣
- 焦二龙
- 樊士信
- 李任飞
- 杨雄
- 田烨
- 周利
- 王惟肖
- 李志华
- 王杰
- 郭建华
- 孙寓姣
- 宋姬晨
- 张健伟
- 李浩
- 王勇
- 王增长
- 陈滢
- 黄霞
- 刘燕韶
- 张杰
- 张雁秋
- 徐慧
- 李冬
- 李鹏
- 王晓昌
- 王鹏
- 马厚悦
- 余华堂
- 刘宏华
- 原精一
- 夏恩思
- 山田胜成
- 市川惠一
- 平松绅吾
- 张婷
- 李昌湖
- 李春放
- 王丽
- 艾美红
- 范举红
- 野中镜士朗
- 黑泽惠子
- D·比卡尔
- G·埃贝尔
- N·瑟夫邦苏桑
- P·圣索内蒂
- P·施努普夫
-
-
艾胜书;
王子恒;
杜林竹;
康华;
曲红;
王帆;
边德军
-
-
摘要:
文章通过总结大量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污泥膨胀的特性研究现状,并根据特性研究,分析污泥膨胀主要产生因素和控制措施。其次,结合丝状菌膨胀机理及形态结构特征,阐述了3种选择器控制污泥膨胀的原理和其他可持续性控制措施。最后从微生物方向对未来污泥膨胀控制及研究进行了展望。
-
-
梅小平
-
-
摘要:
曲霉菌是一种真菌,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灰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菌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曲霉菌是一种典型的丝状菌曲霉菌,占空气中真菌的12%左右,主要以枯死的植物、动物的排泄物及动物尸体为营养源,为寄生于土壤中的腐生菌。曲霉菌形态特征是在分生孢子的头部有一个顶囊。
-
-
陈悦;
刘杰
-
-
摘要:
丝状菌膨胀是污水处理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导致丝状菌膨胀的原因有很多。在实际工况运行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丝状菌膨胀,但在紧急情况下,最有效的措施是使用添加剂。根据添加剂作用原理不同分为絮凝剂、杀菌剂、增重剂等。本文综述了不同添加剂对丝状菌膨胀的控制效果和原理,为有效控制丝状菌膨胀提供更全面的应急措施。
-
-
高春娣;
张娜;
韩徽;
任浩;
侯春艳;
李悦;
王传德
-
-
摘要:
为探究碳源对膨胀污泥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淀粉和乙酸钠2种不同碳源进行人工配水并成功诱发丝状菌污泥膨胀.实验结果表明,尽管不同的碳源类型会使污泥产生不同的沉降性能变化,却不会影响其对污染物的整体处理效果.膨胀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系统内微生物丰度、均一性、多样性和丰富度的下降,还会使不同门类下不同功能的微生物菌群及相关菌属的相对丰度产生不同变化.所有泥样中相对丰度最大的门类均为Proteobacteria,且以淀粉为碳源的废水环境更有利于该门类微生物的生长.在不同特定菌群中,除磷菌群的相对丰度受2种碳源影响最大,而在相关菌属中,作为优势丝状菌的Thiothrix和Haliscomenobacter的相对丰度在2种碳源下均随污泥膨胀的发生而升高,Tetrasphaera则与之相反;以Nitrosomonas为代表的5种脱氮菌属的相对丰度随膨胀的发生而升高,以Nitrospira为代表的7种脱氮菌属及以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和Candidatus Competibacter为代表的5种除磷菌属的相对丰度变化则与其相反.此外,淀粉进水下发生的污泥膨胀使反应器内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减少了251,是乙酸钠进水下减少数量的5倍多,表明其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大于乙酸钠.
-
-
娄小丽
-
-
摘要:
SBR是污水处理的常见技术,其污水处理效果已经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文章通过介绍SBR技术的工艺流程与优势,再基于污水处理要求,对SBR技术的要点以及应用方案进行深入分析.从处理效果来看,文章所采用的SBR技术可以有效满足污水处理要求,可减少污染物质成分,且经济效益可观,值得推广.
-
-
史蓓;
张建春
-
-
摘要:
由于膜处理系统的特性是使用膜组件有效阻止活性污泥流失,维持池中较高污泥浓度,但同时也阻止了丝状菌的排出。本文针对MBR膜处理系统发生污泥膨胀产生生物泡沫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是由于丝状菌过度繁殖导致,同时探讨F/M、DO、温度等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工艺参数控制、应急投加PAC等处理措施。
-
-
陈颖;
陈垚;
李聪;
袁绍春
-
-
摘要:
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AGS)具有较高的生物丰度、良好的沉降性能、高效的脱氮除磷及抗冲击负荷等优点,在废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但成粒速度慢,成粒后易解体是限制AGS广泛应用的技术瓶颈.因此,实现AGS快速颗粒化并维持稳定结构是AGS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首先通过成粒模型假说总结了AGS典型的结构,分析了优势菌群及其空间分布特性,之后从宏观和微观2个尺度论述了关于AGS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AGS技术今后的研究重点.
-
-
费学宁;
张旭阳;
王乐;
焦秀梅;
池勇志;
李伟刚
-
-
摘要:
设置2组序批式(SBR)反应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探究了温度与污泥膨胀的关系,并结合传统方法和FISH技术对污泥膨胀过程中丝状菌的种类及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实验证明,低温条件下污泥膨胀更严重,且在污泥膨胀严重时,丝状菌种类单一;在污泥膨胀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丝状菌演替.
-
-
段志广
-
-
摘要:
活性污泥的丝状菌性膨胀,是活性污泥污水处理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问题,将导致污泥沉降性能变差,废水处理效果降低.本文研究了引起污泥膨胀的诱因微生物及其生长特性,并采取一定措施来控制污泥的膨胀现象.研究发现,添加抑制剂和改变进水的C/N比例及污泥有机负荷,均能有效地控制污泥的膨胀现象,其中,次氯酸钠的用量为15 ppm,C/N比例为25:1,污泥负荷为0.6 kgBOD5/(kgMISS.d).
-
-
史蓓;
张建春
-
-
摘要:
由于膜处理系统的特性是使用膜组件有效阻止活性污泥流失,维持池中较高污泥浓度,但同时也阻止了丝状菌的排出.本文针对MBR膜处理系统发生污泥膨胀产生生物泡沫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是由于丝状菌过度繁殖导致,同时探讨F/M、DO、温度等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工艺参数控制、应急投加PAC等处理措施.
-
-
-
DING Li-bin;
丁立斌;
WANG Wen-tao;
王文焘;
LI Jun;
李军
- 《2013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是污水处理领域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技术。在SBR中接种普通活性污泥,通过厌氧/缺氧交替运行方式,缩短沉淀时间和加大表面气速,成功地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随着反应器内基质匮乏时间的逐渐增加,颗粒污泥表面出现丝状菌,最终导致整个反应器内颗粒污泥表面丝状菌的过度生长和解体.通过批次试验来验证基质匮乏现象和颗粒污泥个体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基质条件和溶解氧是制约丝状菌在颗粒污泥表面生长的因素.以A/O方式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SVI最低可达43mL/g,污泥浓度达到6000mg/L,最大颗粒粒径为7mm,COD去除率在90%以上,氨氮去除率能达到95%以上.颗粒在最终破碎之后具有网状结构的特点.长期的基质匮乏可能是丝状菌结构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原因.
-
-
李志华;
贺春博;
张云姣;
王晓昌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利用超声破碎对同一反应器培养所得的微生物优势种群不同的颗粒污泥进行破碎,通过破碎的结果,分析各类颗粒污泥的物理强度,内部结构,从而逆推各类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发现黑色丝状真菌颗粒污泥的有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相互依次分层形成,其内核全部由丝状菌缠绕而成;普通颗粒污泥则由丝状菌作为骨架,其他非丝状菌吸附生长形成,具有中等强度;白色颗粒污泥主要由微丝菌相互缠绕形成,物理强度较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