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化硅酸钙

水化硅酸钙

水化硅酸钙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64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94393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钻井液与完井液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湿法冶金与清洁生产第二届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全国保温材料科技信息协会2015年会暨电力、石化、建筑行业绝热技术交流会等;水化硅酸钙的相关文献由781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小芹、何真、叶家元等。

水化硅酸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4393 占比:99.82%

总计:94560篇

水化硅酸钙—发文趋势图

水化硅酸钙

-研究学者

  • 彭小芹
  • 何真
  • 叶家元
  • 张文生
  • 李春杰
  • 王宏霞
  • 王淑萍
  • 蒙海宁
  • 蔡新华
  • 陆小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士达; 李宗利; 童涛涛; 李云波; 肖帅鹏
    • 摘要: 水化硅酸钙(C-S-H)是水泥水化产物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是水泥基材料的主要胶凝相。C-S-H层间水对其纳米结构和力学性能会产生显著影响。利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不同湿度C-S-H在结构和力学性能方面的差异。通过原子径向分布函数和浓度分布、弹性常数以及应力应变关系分析了湿度对C-S-H结构和弹性性质以及拉伸、压缩、剪切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度增加会导致C-S-H中Si、Ca原子近程范围内的O原子集聚增多,还会导致C-S-H层间距离增大,分层更加明显,同时会降低C-S-H的弹性性质;湿度的增加会降低C-S-H拉伸、压缩、剪切力学性能和变形性能;湿度对抗拉与抗剪强度影响较大,对抗压强度影响较小,对拉伸时的变形性能影响最大,对压缩时的变形性能影响最小。
    • 卢明阳; 庞来学; 杨达; 宋迪; 张佳丽; 田晓峰; 张逸洋
    • 摘要: 利用NaOH、Na_(2)SO_(4)协同碱激发煤矸石(CG)、钢渣(SS)、粉煤灰(FA)制备无水泥可控低强度材料(CLSM)。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CLSM的微观结构和相组成。结果表明,Ca/(Ca+Si)的摩尔比与材料的7 d、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比值存在线性关系,当Ca/(Ca+Si)摩尔比大于0.407时,7 d即可达到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70%以上,该材料具有早强特性。当粉煤灰质量掺量在40%以下时,CLSM工作性(流动性)满足ACI规范要求,不同质量配比的SS/FA改变了CLSM体系中反应产物的相组成,产物中钙矾石与水化硅酸钙(C-S-H)凝胶的密实嵌合结构为材料力学性能提供了微观结构基础。最后,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方法,模拟了水化产物中两种晶型水化硅酸钙的生成量。
    • 刘学鹏
    • 摘要: 以氧化钙、氢氧化钙、白炭黑等为主要原料,在160°C、80 MPa下,通过高温水热合成法合成了颗粒状水化硅酸钙晶体,并研究了其对油井水泥水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的颗粒状水化硅酸钙晶体能使水泥水化放热量增加超过1倍,且能够显著加快水泥浆的放热速率;合成材料的粒径大小对水泥浆水化过程有一定影响,粒径为纳米级时水泥浆放热速率和总放热提高更为明显,一定加量下具有早强、增强水泥石强度的作用。研究表明水泥的钙硅比会影响水泥水化规律,相关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曾德意; 韩跃伟; 江晓君
    • 摘要: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辅助增强方面的显著优势,使其在陶瓷、医药、建筑行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混凝土行业为研究方向,对水泥的主要产物水化硅酸钙(C-S-H)的纳米级晶种合成方法进行了综述,其主要合成方法包括火山灰反应法、溶胶凝胶法和沉淀反应法等。
    • 杨清瑞; 金祖权; 王攀; 侯东帅
    • 摘要: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模拟不同温度条件下环氧树脂(epoxy)/水化硅酸钙(C‑S‑H)界面的脱黏行为,研究了热环境对epoxy/C‑S‑H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从纳观尺度评价了其界面热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epoxy/C‑S‑H界面的力学性能下降;在热环境下,epoxy在C‑S‑H表面附近密度降低、稳定性减弱,阻碍了epoxy与C‑S‑H之间的应力传递;随着温度的升高,epoxy与C‑S‑H之间的离子键合作用、氢键作用减弱,界面相互作用能下降.研究结果从纳观角度揭示了热环境下epoxy/C‑S‑H界面黏结弱化的内在机理,为FRP加固混凝土技术的优化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 陆波; 胡淙淙; 姜晓燕
    • 摘要: 针对纳米C-S-H的特点和作用机理,文章阐述了纳米C-S-H的合成方法及其在提高水泥水化进程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合成方法对C-S-H结构、性能的影响以及作为晶核早强剂时对水泥水化的影响,并对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张鑫; 方华超; 白治朋; 叶飞; 杨沙
    • 摘要: 水电站长期运行期间,过流面混凝土常存在一定程度的磨蚀和破损,永凝液作为常规水性结晶防水涂料,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被广泛使用在混凝土表面。为进一步研究混凝土使用永凝液喷涂后的抗渗机理与相互反应机理,本文对未经处理的混凝土、喷涂永凝液的混凝土开展微观层面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喷涂永凝液后,混凝土中水化硅酸钙的含量明显提高,比表面积降低2.67m^(2)/g,平均孔径减小1.92nm,最可几孔径降低约39%,渗透性降低约70%。本文通过研究,揭示了永凝液与混凝土的相互反应机理,为后续永凝液的使用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 周扬; 彭泽川; 黄家乐; 马涛; 黄晓明; 缪昌文
    • 摘要: 水泥水化浆体与集料的界面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本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探讨了常用的集料相碳酸钙/二氧化硅与水化硅酸钙(C-S-H)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机制,以及湿度对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干或湿条件下,C-S-H/碳酸钙界面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由于碳酸钙中钙离子与C-S-H表面的高极性非桥氧原子具有高强度化学连接的原因。二氧化硅则通过氢键作用吸附于干燥的C-S-H表面,但界面上水分子的存在会大大降低界面亲和度。此外,还利用分子动力学进行了C-S-H/集料界面分离的动态模拟,计算结果趋势符合准静态黏聚法则。而润湿度和拉伸速率对C-S-H/二氧化硅的分离过程有较为明显的影响,较湿润的界面和较小的加载速率均有可能导致黏聚力降低。本研究可为纳米尺度下理解浆体/集料相互作用以及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 侯东帅; 于娇; 张津瑞; 张梦溪; 董必钦
    • 摘要: 作为混凝土材料的主要胶结相,水化硅酸钙(C-S-H)凝胶的水解弱化是导致混凝土材料破坏和胶凝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反应力场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C-S-H凝胶中含水率对其分子结构、力学性能及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子的渗透加速了硅酸钙骨架的平移运动,这与整个结构稳定性的下降直接相关.C-S-H硅链上具有较高反应活性的非桥接氧有助于水解反应的发生,水解反应产生的羟基与未水解的水分子在C-S-H层间区域形成了复杂的氢键网络,使结构的薄弱区域逐渐由层内过渡到层间区域,降低了硅链在单轴拉伸过程中的重新排列程度;随含水率增加,C-S-H中出现更多的缺陷结构,导致C-S-H凝胶力学性能降低.
    • 刘新; 冯攀; 沈叙言; 王浩川; 赵立晓; 穆松; 冉千平; 缪昌文
    • 摘要: 水化硅酸钙(C-S-H)作为水泥基材料的主要水化产物,决定着水泥基材料的强度发展、收缩、徐变和结构的服役寿命,被称为水泥基材料的"基因".对C-S-H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充分认识有助于理解水泥基材料微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而对其性能进行自下而上的设计和调控.近年来先进测试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为C-S-H基本性能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C-S-H的成核生长理论、力学性能提升以及形貌调控等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已取得重要进展.学者们大多采用合成的方法制备体系纯净且具有一定结晶度的C-S-H,并以此研究水泥体系中无定形C-S-H凝胶的基本性能.研究发现,双分解合成C-S-H的成核生长过程中存在球形中间体,其最终转化为箔片状形貌的产物,遵循非经典的成核生长方式.在亚粒子尺度,越来越多的结构信息表明,与尖乃石相比,C-S-H的结构与托贝莫来石更为接近;在粒子尺度上,CM凝胶系列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释C-S-H比表面积等物理参数以及水泥基材料收缩徐变的机理.C-S-H的Ca/Si、含水量、硅链聚合程度以及形貌等微纳结构的广泛研究为建立C-S-H微纳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对C-S-H进行本征结构调控有望从根本上改善水泥基材料韧性差的力学特征,许多学者试图从孔结构调控、有机和无机复合材料构建以及纳米材料改性等方面提升C-S-H的力学性能,取得了一定突破.本文系统总结了C-S-H的合成方法、成核生长理论、结构模型;主要从Ca/Si、含水量、硅链聚合程度以及形貌四个方面综述了C-S-H的微纳结构;围绕形貌和力学性能介绍了C-S-H的调控和设计方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研究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全面认识C-S-H以及水泥基材料的性能调控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