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氢化物

氢化物

氢化物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3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914614篇;相关期刊402种,包括中学化学、材料导报、低温与特气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全国光谱仪器与分析监测学术研讨会、第十七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暨相图与材料设计国际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核学会“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三核)论坛等;氢化物的相关文献由349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树茂、蒋利军、潘洪革等。

氢化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14614 占比:99.92%

总计:915364篇

氢化物—发文趋势图

氢化物

-研究学者

  • 王树茂
  • 蒋利军
  • 潘洪革
  • 高明霞
  • 李志念
  • 刘晓鹏
  • 刘永锋
  • 陈立新
  • 叶建华
  • 肖学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倩
    • 摘要: 储氢材料主要有四大类型,即稀土系、钛系、锆系和镁系。目前La-Ni系AB5和La-Mg-Ni系AB3.5两种类型均已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回顾稀土储氢材料发展历程,可将储氢材料的开发划分为三代:第一代储氢材料起源于La Ni5的AB5型合金(AB5指合金的组成,A侧元素为La、Ce、Pr、Nd、Ti、V、Mg、Ca等元素,均为氢稳定性元素,吸氢性能优良而放氢性能不佳,该侧元素控制着储氢材料的储氢量,可与氢形成稳定氢化物的防热型金属。决定了储氢材料吸氢量的大小。B侧元素为Ni、Co、Mn、Fe、Sn、Al、Si等元素,均为氢不稳定性元素,放氢性能优良而吸氢性能差,具有催化活性,难以与氢形成氢化物的金属,该侧元素控制着储氢材料吸放氢的可逆性,起调节储氢材料生成热和分解压力的作用)。
    • 凌云健; 冉义华; 邵伟鹏; 李娜; 焦峰; 潘秀莲; 傅强; 刘志; 杨帆; 包信和
    • 摘要: CO加氢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等清洁利用的核心过程之一.近年来,氧化物催化剂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加氢反应,其中ZnCrO_(x)催化剂广泛应用于Cl分子催化加氢反应,并且是氧化物分子筛(OXZEO)合成气转化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之一.由于复合氧化物表面结构的复杂性,在CO加氢反应中,ZnCrO_(x)上的活性位点和活化过程尚存在争议.本文采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不同条件预处理的ZnCr_(2)O_(4)尖晶石催化剂在CO/H_(2)中的原位吸附和反应过程.XPS结果表明,相较氧化的ZnCr_(2)O_(4),使用H_(2)还原的ZnCr_(2)O_(4)中Cr^(6+)的含量会下降,同时带来更多的表面氧空位或羟基物种.Cr^(6+)的还原也能由FT-IR谱中位于1013 cm^(-1)铬酸盐的Cr=O振动峰的消失来证明.利用CO作为探针分子,FT-IR结果表明还原的ZnCr_(2)O_(4)比氧化的ZnCr_(2)O_(4)具有更多的CO吸附位点.通过对比ZnO和Cr_(2)O_(3)上的CO吸附波数发现,这些CO吸附位点并非还原ZnCr_(2)O_(4)相分离产生的ZnO和Cr_(2)O_(3),而是通过直接还原表面Cr位点,在其周围产生氧空位而产生的新位点.在室温下,ZnCr_(2)O_(4)与CO能反应形成碳酸盐,还原的ZnCr_(2)O_(4)产生碳酸盐的表面吸附量以及结合碳酸盐的稳定性要明显高于氧化的ZnCr_(2)O_(4).真空室温下,H_(2)能在还原的ZnCr_(2)O_(4)上异裂解离形成氢化物,并可在373 K稳定存在;而ZnO表面H_(2)异裂产生的氢化物在低于室温即已脱附.还原的ZnCr_(2)O_(4)表面形成的氢化物在423 K以上会有部分转化为羟基,这些羟基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673 K以上才开始脱附.相比ZnO或Cr_(2)O_(3),还原的ZnCr_(2)O_(4)表面与CO和H_(2)的作用都要更强.在CO/H_(2)(1:1)混合气氛下,还原的ZnCr_(2)O_(4)表面能发生CO加氢反应,在373 K发现CO加氢产物甲酸盐形成.然而,在只有羟基存在的还原的ZnCr_(2)O_(4)表面上,羟基只能通过水气变换反应氧化CO,通过羟基含量的减少判断该反应,发生在523 K以上;而ZnCr_(2)O_(4)表面H_(2)异裂形成的氢化物在373-473K下就能使CO加氢形成甲酰基或甲酸盐.因此,H_(2)异裂形成的表面氢化物才是CO加氢的活性物种.综上,本文通过探测ZnCr_(2)O_(4)上的CO和H_(2)活化和反应过程,为复合氧化物表面的CO加氢的基元过程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 谢梦; 刘琼; 袁波; 惠泊宁; 徐春容
    • 摘要: 采用锆合金成品管,试样加工渗氢后,进行氢化物应力再取向实验并进行氢化物取向分析,然后进行室温环向拉伸实验。研究试样加工、环向受力等因素对氢化物取向及环向拉伸实验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管材加工时所承受的夹持力、试样与芯块的摩擦力、弯曲效应对锆合金管的氢化物应力再取向实验结果影响较大。后续的环向拉伸实验中,管材的放置位置应与再取向时一致。在载荷-位移曲线分析时,需扣除由夹具变形和试样展平引起的位移。
    • 刘攀; 杜米芳; 李治亚; 高灵清; 韩华云; 张欣耀
    • 摘要: 碲是钢铁的微痕量有害杂质,易引发晶间脆化和微裂纹,降低材料的力学与抗疲劳性能,危及船海装备的服役安全,需要准确快速的检测和控制。原标准方法GB/T 223.55—2008《钢铁及合金碲含量的测定示波极谱法》使用滴汞电极,存在局部汞富集与危及人员健康和水体环境的风险。伴随《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在国内外的全面生效,该方法已于2017年废止。钢铁中碲的检验迫切呼唤绿色环保、准确快速的分析方法。基于碲可被新生态氢还原为易挥发氢化物的特点,采用氢化物发生进样技术从基体溶液中高选择性地分离和富集碲,并联用原子荧光法测定钢铁中微痕量碲。实验优化了负高压、灯电流、观察高度、载气流量、屏蔽气流量等光谱仪的工作参数,研究确定了消解用酸、试液介质、溶液酸度、载流酸度与硼氢化钾浓度等氢化物发生条件,系统考察了铁基体与铬、镍、锰、铜、钼、钨、钛、硅、钒等共存离子的干扰效应及掩蔽方法。确定的条件参数如下,负高压:360 V,灯电流:70~80 mA,观察高度:7~8 mm,载气流量:700 mL·min^(-1),屏蔽气流量:700~800 mL·min^(-1),试液介质:15%盐酸,掩蔽剂:2%硫脲-抗坏血酸,硼氢化钾浓度:1.5%~2.5%。称取0.080 g钢铁试样,加入3.00 mL王水低温加热至溶解完全,加入20.00 mL 10%硫脲-抗坏血酸混合溶液,并用15%盐酸定容至100 mL。采用基体匹配法,以铁基体溶液建立校准曲线,校准曲线呈二次方程,相关系数为0.999。方法的定量限为1.25μg·g^(-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7%,合成样品的测定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偏倚小于GB/T 223.55—2008规定的允许差。该方法具有灵敏、准确、快速、绿色的优点,可用于船海用钢中微痕量碲的检测。
    • 杜明阳; 张子涵; 段德芳; 崔田
    • 摘要: 实现室温超导一直是人们长期追寻的梦想,寻找和合成出具有室温超导性的新材料已成为凝聚态物理学家和材料物理学家的“圣杯”。近年来,随着理论和实验相继发现超导临界温度高于200 K的H3S和LaH10,氢基超导体已逐渐成为实现室温超导的最佳候选,成为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在本文中,我们将概述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和几种典型超导材料,重点介绍当前高压下氢基超导体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详细讨论中低压力范围氢基高温超导体的设计思路,展望氢基超导体在低压甚至常压下实现高温乃至室温的可能性。
    • 新型
    • 摘要: 2019年,德国、美国的两个研究组分别独立报道,超高压下合成的笼型富氢材料LaH10+δ具有Tc=250~260K的近室温超导,在国际上引起关注。然而,由于LaH10+δ及相关富氢超导材料的研究涉及兆巴(百万大气压)超高压条件下的原位高温合成和低温电输运测量,对高压实验技术提出较高的要求。
    • 魏连峰; 崔光顺; 包陈; 郑勇; 王世忠
    • 摘要: 采用小尺寸三点弯曲试样完成了渗氢和未渗氢Zr-Sn-Nb合金母材和焊缝在室温和360°C下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研究了温度和氢化物对焊接薄板的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腐蚀吸氢后,在母材和焊缝区均析出了呈水平向分布的片状氢化物.相比母材区,焊缝区析出的氢化物更为致密.在相同温度下,未渗氢母材的抗疲劳裂纹扩展性能均优于未渗氢焊缝.腐蚀吸氢后,母材在相同温度下的抗疲劳裂纹扩展性能也优于焊缝.在室温下,腐蚀吸氢后的母材和焊缝的抗疲劳裂纹扩展性能相比吸氢前明显下降.360°C下,渗氢母材和焊缝中的氢化物部分溶解,使得其抗疲劳裂纹扩展性能得到一定程度提升.
    • 庞玉娜; 冯庆霞; 董宝田; 宫斌; 张照飞; 孙彩虹
    • 摘要: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过氧化氢工作液中2-乙基蒽醌、2-戊基蒽醌及其氢化物含量的方法.选择Zorbax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为分离柱,以甲醇–水溶液(体积比为75:25)为流动相,流量为0.8 mL/min,柱温为40°C,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为254 nm,外标法定量.2-乙基蒽醌、2-戊基蒽醌及其氢化物在各自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012~0.035 mg/L.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35%~3.60%(n=6),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8.5%~106.9%.该方法操作简单,精密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工业生产中批量快速检测.
    • 陈波全; 李丹; 田大荣; 马政卿; 吴宗佩; 王家斌; 罗强
    • 摘要: 利用Zr-4管材开展了干法渗氢和湿法渗氢实验,对工艺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湿法渗氢工艺,试样渗氢均匀,试样在高压釜均温区中的位置对渗氢结果没有显著影响。对于干法渗氢工艺,试样不同部位渗氢量可能存在明显差异,试样位置对渗氢量也有显著影响。湿法渗氢工艺比干法渗氢工艺更稳定。使用LiOH·H 2O配制溶液开展湿法渗氢时,当Li浓度为0.4~0.6 mol/L,单位增重(ΔW, mg/dm2)与渗氢量(ΔHs, ppm)对应的关系为ΔHs = −1.39218 + 5.28783 ×ΔW。两种渗氢工艺下氢化物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湿法渗氢获得的管材内中外三层的氢化物取向因子差异更大。湿法渗氢工艺更适合用于成品管材检验。
    • 陈波全; 田大荣; 李丹; 罗强; 秦毅; 马政卿
    • 摘要: 利用高压釜渗氢Zr-4管材对图谱法确定试样的高氢含量(大于200 ppm)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氢化物为δ相。纵截面不适合统计氢化物面积分数。金相观测倍数可能会影响横截面内测定的氢化物面积分数。用横截面内氢化物面积分数作为体积分数计算确定的氢含量比实际值高。本实验最终建立了氢化物面积分数与体积分数的换算方法并获得了换算公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