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内全麻
气管内全麻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0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专利文献66959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国农村卫生、临床麻醉学杂志、海南医学等;
气管内全麻的相关文献由163位作者贡献,包括陆利君、刘玉秋、周惠明等。
气管内全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6959篇
占比:99.90%
总计:67029篇
气管内全麻
-研究学者
- 陆利君
- 刘玉秋
- 周惠明
- 左会明
- 张守彬
- 杨永红
- 柴俊田
- 蒋克荣
- 万小娟
- 丘玉琼
- 严达红
- 于三成
- 于芳
- 何拼喜
- 余革
- 侯恒声
- 先小纲
- 刘先义
- 刘克猛
- 刘凤霞
- 刘娟
- 刘小资
- 刘廷琮
- 刘彬彬
- 刘晓江
- 刘月玫
- 刘红
- 刘纪文
- 刘肖平
- 刘芳
- 卓亚
- 卢玉平
- 叶青山
- 吴丽娟
- 吴冉
- 吴淑岚
- 周少宇
- 周志英
- 周艳瑾
- 唐兴宁
- 夏中元
- 夏书江
- 夏晓琼
- 夏瑞娜
- 夏芳
- 姚国华
- 姜全威
- 姜斌
- 季刚
- 宋洁
-
-
李翠翠;
巫莎莎;
李敏虹;
王馥告
-
-
摘要: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气管内全麻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对应激反应及心理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筛选60例本院收治的手术室气管内全麻患者,用数字标注法分成各30例的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手术室心理护理与手术室常规护理.结果:手术前1d,两组患者收缩压、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入手术室及气管内全麻前观察组患者收缩压、心率指标变化更优,两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恐惧反应评分、焦虑反应评分及抑郁反应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恐惧反应评分、焦虑反应评分及抑郁反应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3.33%,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气管内全麻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手术气管内全麻中的应激反应,消除患者负面情绪,保证患者在气管内全麻前后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临床实践价值.
-
-
刘彬彬;
余革;
温晓晖;
林岚;
汤庆
-
-
摘要:
目的 通过同步膈肌超声和肺超声评价人工气腹下膈肌移动度和肺不张的超声影像学变化,探讨人工气腹手术麻醉时可能出现气体交换异常的机制.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随机选择行气管插管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37例.分别在麻醉前自主呼吸时(T0)、麻醉后机械通气5 min时(T1)、人工气腹稳定后5 min(T2)、机械通气时人工气腹结束后5 min(T3)、气管导管拔除后15 min(T4)5个时点采用M-型超声监测膈肌移动度以及采用B-型超声监测肺部超声影像.分别记录膈肌移动度以及上BLUE点、下BLUE点和膈肌点所监测的超声影像进行LUS评分.结果 (1)T0、T2、T4时点膈肌移动度分别为(12.07±2.70)mm、(4.52±0.81)mm、(10.17±1.99)mm.T1~T4时点膈肌移动度测量值与T0时点比较都下降(P<0.01);膈肌移动度在T2时点最小,与其他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膈肌移动度在T4与T0时点比较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1).(2)T0、T2、T4时点LUS评分分别为(0.05±0.23)分、(2.19±0.57)分、(0.81±0.40)分.T1~T4时点LUS评分与T0时点比较显著性增高(P<0.01);LUS评分在T2时点最大,与其他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4时点LUS评分与T0时点比较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超声可以同步监测膈肌移动度和肺泡萎陷(肺不张),显示全麻气腹胆囊切除术会引起较严重的肺泡萎陷(肺不张),由人工气腹后膈肌移动度明显受限所致;这种肺下部的肺泡萎陷(肺不张)是可恢复的,但在麻醉复苏期仍然不能恢复到麻醉前水平.
-
-
潘志豪;
杨彤
-
-
摘要:
目的 探讨LMA喉罩和气管内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应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9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9例,对照组应用气管内全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观察组应用LMA喉罩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稳定情况和苏醒状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拔管(喉罩)前即刻观察组MAP和HR分别为(91.32±4.25)mmHg、(73.44±4.07)次/min,均低于对照组(105.35±3.24)mmHg、(83.44±3.15)次/min,拔管(喉罩)后即刻观察组MAP和HR分别为(92.41±3.92)mmHg、(72.44±3.85)次/min,均低于对照组(118.23±3.82)mmHg、(88.95±3.72)次/min(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拔管(喉罩)时间较短,苏醒时间较早(P<0.05).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过程中,LMA喉罩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效果理想,值得广泛推广.
-
-
杨金丽
-
-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不同麻醉方案在临床中对胃癌手术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及认知功能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行胃癌手术患者,按照其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气管内全麻方式,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苏醒时间、对认知功能所产生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躁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1天及第3天,观察组患者认知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行胃癌手术的患者实施硬膜外复合全麻方式,能够缩短患者苏醒时间、躁动时间等,尽快恢复认知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
-
夏瑞娜;
米克热依·赛买提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麻醉方案对胃癌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以及认知功能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胃癌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气管内全麻,实验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对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术后躁动情况以及认知功能等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烦躁时间都明显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d、3d时,实验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实施胃癌手术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后,患者的苏醒期躁动以及认知功能都明显的优于实施气管内全麻的患者,效果比较显著.
-
-
侯恒声;
刘月玫;
彭少璇
-
-
摘要:
目的 探讨连硬外+气管内全麻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 79例患者均为2013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按照回顾性方法,根据患者麻醉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患者行连硬外麻醉,观察组45例患者行连硬外+气管内全麻.记录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清醒(能对答)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前HR、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优秀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可行连硬外+气管内全麻,其麻醉效果好,且较少影响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指标,管理方便,值得推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