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措施
气动措施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61547篇;相关期刊41种,包括福建质量管理、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二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2008年全国风与大气环境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风工程和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等;气动措施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葛耀君、廖海黎、陈政清等。
气动措施—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1547篇
占比:99.86%
总计:61632篇
气动措施
-研究学者
- 葛耀君
- 廖海黎
- 陈政清
- 林志兴
- 赵林
- 何向东
- 彭兴黔
- 李春光
- 王骑
- 刘健新
- 张志田
- 李明水
- 李永乐
- 肖海珠
- 董佳慧
- 陈婧
- 韩艳
- 顾明
- 黄林
- 丁志斌
- 严磊
- 全涌
- 刘小兵
- 刘庆宽
- 周海俊
- 周锐
- 孙延国
- 宋锦忠
- 崔欣
- 廖建宏
- 张晓勇
- 张正维
- 徐建英
- 徐恭义
- 李世文
- 李加武
- 李志国
- 李文勃
- 李明
- 李翠娟
- 杜彦良
- 杨詠昕
- 柯世堂
- 桑建设
- 牛华伟
- 管青海
- 贾勇
- 马存明
- 马文勇
- 高贵
-
-
宋松科;
陈潜;
何佳勇;
张晓驰;
余传锦
-
-
摘要:
为提高钢-混叠合窄梁的抗风性能,以山区大跨窄梁悬索桥——紫坪铺特大桥为背景,采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其加劲梁气动稳定性及其抑振措施进行研究。风洞试验观察到加劲梁原始断面在负攻角下会发生驰振发散,基于此,采用节段模型动力试验对比了调整检修道位置、调整防撞护栏透风率、设置下稳定板、设置水平导流板等气动措施的驰振抑振效果,并进一步通过节段模型静力试验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检修道置于梁底的驰振抑振效果略好于置于桥面边缘;不同程度封闭防撞护栏或采用下稳定板反而会使结构的气动性能劣化;采用增设水平导流板及下移检修道的组合气动优化措施可大幅提高驰振临界风速,明显改善气动性能。
-
-
刘珉巍;
冉芸诚;
谢瑜轩
-
-
摘要:
为研究并行双幅曲面钢箱梁斜拉桥的涡激共振特性,文章以某跨江斜拉桥为研究背景,设计节段模型并开展风洞试验,研究了并行双幅曲面钢箱梁斜拉桥的涡振形态及特性,详细分析了不同水平导流板、结构阻尼比等优化措施对其涡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幅和双幅曲面钢箱梁的涡振形态均以竖向涡振为主;双幅桥面之间存在的气动干扰效应不可忽视,使得竖弯和扭转涡激共振幅值显著增大。进一步开展的气动优化措施研究发现,对于并行双幅曲面钢箱梁,水平导流板能显著降低双桥面涡振响应,增加结构的阻尼比也是抑制双幅桥面涡振响应的有效措施。
-
-
梁亚东
-
-
摘要:
近年来大跨人行悬索桥的建设如火如荼,而由于人行悬索桥轻、柔、阻尼低的结构特点,其颤振稳定性常常难以满足要求。颤振破坏危害大,后果严重,是桥梁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鉴于人行悬索桥的抗风措施研究较少,本文查阅了目前人行悬索桥抗风文献,借鉴公路桥梁的抗风措施,对机械措施、结构措施和气动措施的制振原理及规律进行总结,提出可供选择的抗风建议,其可应用于人行悬索桥的抗风设计中。
-
-
董国朝;
许育升;
韩艳;
蔡春声;
李凯
-
-
摘要:
基于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开口断面主梁的颤振稳定性及下稳定板的作用机理.通过对比风洞试验的三分力及颤振临界风速结果,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借助流场可视化直观地分析了颤振机理及下稳定板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来流在上游栏杆、上游箱室底板及下检修道处分离形成旋涡并向下游发展,期间产生与桥断面运动方向相同的气动力,成为颤振发散主导因素.在桥梁断面增设下稳定板能形成稳定的旋涡,气动力总体做负功,有效地抑制了颤振发散.增设1/4下稳定板,稳定板间形成了稳定的旋涡,气动力在运动周期内持续做负功,而同时增设下中央稳定板和1/4下稳定板在上游检修道与稳定板间形成的旋涡与上表面的旋涡交替主导气动力的方向,气动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再做负功.故只增设1/4下稳定板相比同时增设1/4下稳定板和下中央稳定板更有利于改善主梁的颤振稳定性能.研究结果能给同类型桥梁断面颤振抑振措施的选取提供参考.
-
-
黄林;
董佳慧;
王骑;
乔雷涛;
廖海黎;
王涛
-
-
摘要:
为研究外置纵向排水管对扁平箱梁涡振性能的影响,以某大跨度扁平钢箱梁悬索桥为工程背景,采用1∶50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分别对有无外置纵向排水管的扁平箱梁涡振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原设计扁平箱梁在0°与±3°风攻角下均发生显著涡激振动,通过在检修车轨道处设置内侧导流以及将外侧防撞栏杆隔二封一可以有效抑制断面涡振振幅至规范限值以下,但沿桥纵向设置外置排水管会显著降低主梁涡振性能,并使原有效涡振制振措施失效。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对主梁断面二维流场的模拟结果表明,外置纵向排水管会同时改变扁平箱梁断面下表面迎风侧与背风侧斜腹板处的旋涡脱落形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外置纵向排水管处增设导流板与水平稳定板用以改善该处的气体绕流形态,并据此提出了一种水平稳定板、导流板与间隔封闭栏杆共同作用的组合气动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措施能够显著抑制主梁的涡激振动,同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能够显著减弱斜腹板处的旋涡脱落现象,从而降低主梁受到的周期性涡激力,是该组合气动措施能够抑制梁体涡激振动的主要原因。
-
-
雷永富;
李明;
孙延国;
李明水
-
-
摘要:
为提高大跨度双层桁架梁悬索桥的颤振性能,以主跨为1700 m的杨泗港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分别研究了上中央稳定板、下稳定板、水平翼板以及组合措施对主梁颤振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将有效气动措施与主梁原有构件相结合的方法来减小传统气动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最优气动方案,研究了阻尼比对主梁颤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主梁断面在0°和+3°攻角下发生了没有明显发散点的单自由度扭转软颤振,颤振临界风速分别为50.5 m/s和31.2 m/s;安装于上层桥面的上中央稳定板、下层桥面的下稳定板以及与人行道底部齐平的水平翼板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梁的颤振稳定性;当把水平翼板与下层桥面的下稳定板组合后,主梁的颤振临界风速增长率可高达3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上层托架和人行道板加宽、并将下稳定板和检修车轨道相结合的最优气动方案;当扭转阻尼比由0.37%增加至0.52%时,主梁的颤振临界风速可提高11.9%,说明阻尼器可能对发生单自由度扭转软颤振的桥梁起到良好的抑振效果.
-
-
黄林;
董佳慧;
王骑;
李志国;
高贵;
李世文
-
-
摘要:
某大跨度矩形钢箱梁铁路斜拉桥存在常遇风速下的涡激振动(VIV).为了抑制涡激振动,采用1∶50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不同气动措施对主梁涡振制振的作用,包括减小栏杆透风率、增设裙板、导流板以及三角形风嘴.试验结果表明,除三角形风嘴能够适当降低主梁的竖弯涡振外,其他气动措施抑制涡振的作用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带平台的三角形下行风嘴的制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该措施能够有效抑制涡振,继而通过1∶25大比例尺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该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方法,对该气动措施的制振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带平台的三角形下行风嘴能够同时降低主梁上、下表面的旋涡尺寸,并有效减小主梁受到的非定常气动力,从而达到抑制主梁涡振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可为大跨度铁路斜拉桥钢箱梁的涡振制振设计提供参考.
-
-
桑建设;
牛华伟
-
-
摘要:
以某景区大跨度人行悬索桥为背景,采用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分别研究了原设计断面和四类气动措施方案的风致振动性能.结果表明:采用下中央稳定板可以有效提高板式加劲梁人行悬索桥的颤振稳定性,可为类似桥梁断面的设计提供参考.
-
-
李志国;
黄林;
高贵;
李世文;
宁伯伟
-
-
摘要:
鳊鱼洲长江大桥为铁路斜拉桥,其矩形钢箱梁主梁在常遇风速下会发生涡激振动.为了抑制其主梁涡激振动,通过一系列风洞试验,研究减小栏杆透风率、增设裙板、导流板及风嘴等气动措施对矩形钢箱梁主梁涡振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减小栏杆透风率、增设裙板、导流板不能有效提高矩形钢箱梁的涡振性能;三角形风嘴能够适当降低主梁的竖弯涡振,但对扭转涡振无明显作用.提出了一种带平台的三角形下行风嘴,可完全消除矩形钢箱梁的涡振现象,并通过1:25大尺度节段模型风洞试验验证了该措施的有效性.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大跨度铁路斜拉桥钢箱梁的涡振制振设计提供参考.
-
-
李永庆;
樊冰冰;
冯云成;
翟晓亮;
秦凤江
-
-
摘要:
贵黄高速阳宝山大桥主桥为单跨650 m钢桁梁悬索桥,桥面全宽36.6 m.通过对比分析山区建设条件下悬索桥不同梁型的优、缺点,加劲梁采用板桁结合钢桁梁,主桁中心桁高5.5m,中心桁宽36m,全桥共分为57个吊装节段;钢桁梁纵断面线形采用景观效果好、便于杆件制造的对称凸形圆曲线;根据剪力分布规律,主横桁腹杆采用对称W形布置;钢桥面板对接焊缝及下方纵梁均设置在轮迹横向分布频率最低的位置;销接式吊索锚板选择传力明确、便于焊接的外置式连接形式;结合该桥风洞试验研究结果,全桥布置3道永久下稳定板,跨中130 m范围布置临时上中央稳定板,以解决施工和成桥阶段加劲梁的颤振稳定性问题.
-
-
-
郭志辉;
邱文珊
- 《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 2004年
-
摘要:
选择斜拉索的种类涉及多项因素,而对于大跨度钭拉桥来说,风雨激振及其相关的问题,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为了能够选择最适合的斜拉索,我们选择了表面光滑的高密度聚乙烯(PE)索套(裸索),以及多款配有气动措施的索套,进行节段模型的风洞测试,目的是为研究各种不同气动措施的表现及效率,以供参巧.我们首先选择了有代表性而不同直径的裸索的个别截面,以不同的风速、风向角及阵雨强度等条件测试,目的是找出会对斜拉索造成最大影响的相应风速、风向角及降雨强度等资料.然后,在直径相同的斜拉索表面采用不同的气动设施,并再次进行测试.测试的气动设施,包括不同高度的螺旋线及不同形状的凹纹表面.鉴于不同的拉索表面设计会影响斜拉索所承受的风荷载,故此相应地进行了阻力系数的测试,以确保该等气动措施,符合设计的要求.本文旨在阐述选择斜拉索时所需考虑的因素、进行风洞测试的安排和部分重要测试的结果.
-
-
-
宋锦忠;
林志兴;
徐建英
- 《第十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
| 2001年
-
摘要:
本文介绍多年来作者所在风洞试验室在桥梁结构抗风研究中涉及到的气动措施及其应用方面的内容,这些气动措施包括减小涡振振幅的抑流板,提高颤振临界风速的裙板、导流板、降低驰振响应的转向装置,改善气动性能的主梁开槽方案等.同时阐述了这些措施的应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成果对从事桥梁结构工程的技术人员定会有所启发.
-
-
-
陈政清;
张志田;
廖建宏
- 《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矮寨大桥位于湖南湘西自治州吉首地区矮寨镇,是吉茶高速公路上一座跨越深谷的特大悬索桥。由于桥址风环境复杂,桥型新颖。为确保大桥的抗风稳定性和安全性,湖南大学风工程试验中心围绕该桥的抗风设计问题,做了系统的计算分析以及风洞试验研究。首先进行了桥址风环境特性的研究,制作了直径4m的1:500的桥址地形模型,在HD-2风洞低速试验段测试了桥址处风速沿高度和桥跨两个方向的分布规律,依据研究成果,提出了矮寨桥抗风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考虑峡谷地区施工条件,矮寨大桥采用了钢桁加劲梁。由于原设计断面颤振临界风速远不能满足要求,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钢桁加劲梁进行了气动性能优化措施研究。试验了桥面板中央开槽、设中央竖直稳定板等多种可能的气动措施,最终确定了采用方便有效的封槽设置上、下中央稳定板的措施。其中上稳定板由桥面中央实体分隔带产生,无需另行设置。最后,设计制作了1:245的全桥气弹模型,全面检验了矮寨大桥的抗风性能,完全满足抗风设计要求。鉴于山区风环境极其复杂,在桥址处建立了一种远程控制的新型的悬索吊挂式风环境观测系统,并已投入使用。长期观测资料将充实和修正现有风环境研究结果。
-
-
-
丁志斌;
赵林;
葛耀君
- 《第十二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处于施工阶段的缆索承重桥梁,桥塔自立状态刚度偏低,在横桥向风作用下易发生顺桥向低风速涡激共振,给施工安全带来隐患.在建的某特大型悬索桥位处东南沿海,桥塔施工阶段属台风多发期,设计风速较高,对比其他同类型的桥塔,该桥桥塔发生涡振的可能性较大,有必要在初设计阶段进行桥塔涡振性能评价并考虑采取有针对性的抑涡措施.通过自立状态桥塔气动弹性模型风洞试验,分析了桥塔在多种工况中的涡振响应特点,表明涡振效应不容忽略,有鉴于此定量地比较了气动措施、机械措施以及桥塔动力特性形态和风环境因素对于涡振响应的影响.
-
-
张伟;
魏志刚;
杨詠昕;
葛耀君
- 《第十二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在同济大学TJ-3风洞中,进行了高雷诺教的悬索桥加劲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试验首次观测到了竖弯涡振,在风速的增加过程中还观测到了两次扭转涡振.试验数据表明,竖弯涡振和低风速下扭转涡振对应的节段模型Strouhal数相同,而在高风速下扭转涡振对应的Strouhal教是前者的两倍.涡振的振幅和发生与否跟结构阻尼关系密切,随着结构阻尼的增加,涡振振幅减小甚至完全消失.采用导流板的气动措施有一定的效果,在某些工况下,导流板的设置的效用跟攻角有关系.本文还比较了高雷诺数下悬索桥加劲梁节段模型风洞实验与小尺度1:40节段模型试验的结果,二者阻尼比、检修道设置、导流板设置的影响作用基本相同.
-
-
廖海黎;
李明水;
何向东
- 《2004年全国结构风工程试验技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通过静力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在均匀流场中测量了典型姿态角下、几种直径169mm的斜拉索模型的阻力系数,以考察气动措施对模型阻力的影响;对于横桥向风作用下的光面索模型,通过紊流场中进行的对比试验,研究了紊流对模型阻力的影响;通过动力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详细考察了风速、雨量、模型姿态角,气动措施及阻尼对风雨振动的影响.对研制、开发阻力小、气动稳定性能良好的斜拉索所需要的斜拉索节段模型风洞试验技术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