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棘球蚴病,肝

棘球蚴病,肝

棘球蚴病,肝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专利文献10256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棘球蚴病,肝的相关文献由600位作者贡献,包括温浩、樊海宁、邵英梅等。

棘球蚴病,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1.78%

专利文献>

论文:10256 占比:98.22%

总计:10442篇

棘球蚴病,肝—发文趋势图

棘球蚴病,肝

-研究学者

  • 温浩
  • 樊海宁
  • 邵英梅
  • 刘文亚
  • 王志鑫
  • 吐尔干艾力·阿吉
  • 王海久
  • 赵晋明
  • 任利
  • 冉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姚; 王靖超; 袁加琪; 温浩; 周瀛; 樊海宁; 王志鑫
    • 摘要: 目的 探究内质网应激(ERS)在肝泡型包虫病(HAE)病情发展过程中对部分炎症介质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因HAE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肝脏部分切除术的患者15例,切除HAE病灶边缘带作为AE组,同期肝脏正常组织15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E组和对照组中的蛋白激酶R样激酶(PERK)、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2(caspase-12)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水平以及IL-1β、IL-6和TNF的mRNA表达水平.两组间不满足正态性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满足正态性的计量资料两组间分析采用t检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AE组中PERK、CHOP、caspase-12、GRP-78的蛋白表达量(U值分别为4.165、3.461、2.577、3.344,P值均0.700,P值均<0.05).结论 HAE中ERS的激活与炎症介质的活化存在正相关性,ERS的过度激活能够改变部分炎症介质的分泌来加剧肝脏的损伤,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喀斯木•艾海提; 阿卜杜萨拉木•艾尼; 艾斯卡•艾尼娃; 冉博; 蒋铁民; 张瑞青; 邵英梅; 温浩; 吐尔干艾力•阿吉
    • 摘要: 目的 探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肝肾泡型棘球蚴病(AE)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连续10例肝肾AE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42.5±10.3)岁(范围:27~52岁).7例曾行姑息性治疗但服药依从性差.10例均存在肝右叶和右肾的联合病灶,2例分别合并肝左外叶和左肾小病灶.病灶体积为(726.4±576.1)cm3(范围:117.0~1 998.0cm3).病灶侵犯右侧膈肌7例、下腔静脉7例、右肾上腺6例、腹壁2例、右侧腰大肌1例、十二指肠1例和右肺下叶2例.采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和血管重建等方法治疗肝肾及邻近器官的AE病灶.半肝及以上肝切除8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2例,肝部分切除1例;右肾全切除7例,右肾部分切除3例,左肾部分切除1例;清除肝肾外受侵组织器官的病灶,并进行相应修补或重建.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肝肾功能不全.3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后改善;1例出现右肾周围尿漏,置入双"J"管并保守治疗后改善.随访6~8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发生肝肾功能不全、急慢性肾病者.1例术后7个月时发生腹壁切口疝,接受腹腔镜疝修补术.随访中无复发,1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 采用同期联合根治性手术治疗复发性或原发性肝肾AE安全可行,可同时有效清除其他邻近器官的病灶.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影像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感染影像专委会
    • 摘要: 包虫病是呈全球性分布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全世界公共卫生健康的问题.影像学技术在肝包虫病的早期诊断、术前评价及疗效监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包虫病影像诊断缺乏统一共识,不利于影像专业人员学习培训以及临床对于包虫病的规范诊断与治疗,为此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多家医院的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家,在充分学习国际指南、文献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对建立指南及标准的方法学要求,针对肝包虫病影像学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形成共识,为临床医师在肝包虫病影像学临床应用中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
    • 张宏伟; 吴向未; 张示杰; 阿布都瓦依提; 孙红; 彭心宇
    •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包虫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的外科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肝包虫囊肿压迫下腔静脉病人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3例;年龄为(46±5)岁,年龄范围为38~51岁.根据术中肝包虫囊肿与下腔静脉的贴合程度以及囊肿完整切除的难易程度,分别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于术后3、6、12、24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病人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情况.随访终点为术后2年,随访次要终点为肝包虫囊肿复发.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5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1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7例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2例行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1例行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术.10例病人术中无大出血及感染性休克发生.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99±27)min;术中出血量为(99±48)mL.(2)术后情况:10例病人术后2~5d拔除引流管,无术后出血、术后残腔感染、术后胆瘘发生,无围术期死亡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7.1±1.8)d.(3)随访情况:10例病人中,9例完成终点随访,随访时间内均无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形成;1例病人于术后12个月,第3次随访失访,此病人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肝包虫囊肿复发及下腔静脉栓塞.结论 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外膜内外囊次全切除术、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联合下腔静脉部分切除术均能完整切除肝包虫囊肿.
    • 马志刚; 李玉鹏; 孟塬; 陈雄
    • 摘要: 目的 探讨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病的有效诊断方法及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46.0±21.6)岁,均有畜牧区接触史.术前完善包虫免疫实验、腹部超声、腹部CT检查,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采用门诊复查、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6月.对术前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情况、手术方式、包虫病复发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7例患者术前肝包虫病血清免疫学检查11例为囊性包虫病阳性,6例阴性.腹部CT诊断结果示17例均为肝囊肿.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14例患者为肝囊肿,3例示肝囊性占位,囊型包虫病不除外;更换高频探头后9例患者观察到肝囊性病灶顶部节段双轨征或局部增厚囊壁,诊断为CE1型肝囊型包虫病,8例仍诊断为肝囊肿.17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均明确诊断为肝囊型包虫病,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5.0±54.5)min;术中出血量为(150.0±84.5)ml,术后住院时间为(6.5±2.5)d;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2例术后出现微胆漏,术后5~10 d自行痊愈;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失访,未见肝脏及腹腔包虫复发.结论 在肝脏单囊型病灶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与单纯性肝囊肿的鉴别诊断,腹部螺旋CT、包虫免疫实验、腹部超声有效鉴别率低,易误诊、漏诊,腹部超声高频探头可一定程度提高非典型CE1型肝囊型包虫诊断率.腹腔镜技术既是有效诊断方法也是治疗手段,需根据患者包虫病灶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型包虫病安全、可行.
    • 塔来提·吐尔干; 张瑞青; 那布拉江·艾合买提; 郭筱哲; 阿力木·土拉宏; 吐尔干艾力·阿吉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电压纳秒刀消融大鼠肝泡型包虫对外周血中自然杀伤(NK)细胞、自然杀伤T(NKT)细胞及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32只10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按每组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低电压组(1000V)、中电压组(1500V)、高电压组(2000V)三个模型治疗组.对4组大鼠采用选择性肝左门静脉注入浓度为500个/100μl多房棘球蚴头节悬液100μl,建立大鼠肝左叶泡型包虫病模型.建模3个月后对低电压组、中电压组、高电压组大鼠肝左叶泡型包虫病灶行不同电压的纳秒脉冲治疗.治疗后第3天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组大鼠外周血中CD3+T、CD4T、CD8+T、NK、NKT进行检测,并计算CD4+T与CD8+T的比值.结果 高电压组和中电压组大鼠外周血CD3+T细胞比例分别为(62.08±2.75)%和(63.84±7.73)%,均高于低电压组(55.19±8.55)%及模型组(54.7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43.70±6.51)%,高于中电压组(38.82±5.47)%、低电压组(37.31±6.96)%及模型组(38.12±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8+T细胞比例高电压组为(20.03±2.40)%、中电压组(21.22±1.74)%、低电压组(19.00±3.06)%、模型组(20.56±3.9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电压组NK细胞比例为(6.49±1.60)%高于中电压组(3.02±0.32)%、低电压组(3.42±0.91)%及模型组(3.44±0.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KT细胞比例在高电压组为(1.53±0.16)%亦高于中电压组(0.82±0.09)%、低电压组(0.70±0.17)%及模型组(0.78±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CD8+T比值高电压组(2.26±0.65)高于中电压组(1.90±0.40)、低电压组(1.98±0.37)及模型组(2.06±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秒刀消融大鼠肝泡型包虫选用高电压(2000V)较中电压(1 500V)、低电压(1 000V)可增加外周血中T、NK、NKT细胞,纳秒刀消融肝泡型包虫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
    • 陈小彬; 侯立朝; 袁加琪; 王志鑫; 樊海宁; 许召君; 梅学鹏; 王海久; 马佳敏; 周瀛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42例行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SII数值.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SII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并用log-rank比较两组生存率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病死率呈正相关(r=0.267,P758.92,n=116例).低SII组与高SII组肝泡型包虫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0%、88.47%、66.10%和90.80%、53.05%、27.40%,低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55.584个月(95%CI:53.550~57.617);高SII组累积生存率758.92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HR=5.907,95%CI:3.386~10.306,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SII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07,95%CI:1.911~6.435,P=0.001).结论 术前SII水平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外周血SII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 陈小彬; 袁加琪; 许召君; 樊海宁; 侯立朝; 王海久; 周瀛; 陈鹏杰; 王志鑫
    • 摘要: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行肝泡型包虫病手术治疗的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1周血常规及肝功能结果,计算PNI数值.通过X-Tile软件寻找PNI的临界值,并根据该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PNI组(n=216)和低PNI组(n=26).计数资料两组两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计算风险比(HR)及对应的95%CI.结果 PNI与治疗方式、术中出血量、包虫分期、病灶数、Child-Pugh分级、AST、TBil、Alb、ALP、PT、淋巴细胞计数均有关(P值均<0.05).低PNI组与高PNI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30.5%、20.3%和95.7%、79.5%、56.9%;低PNI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3.783个月(95%CI:26.450~51.355),高PNI组平均生存时间为51.355个月(95%CI:49.044~53.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26,P<0.001).单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PNI、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包虫分期、Child-Pugh分级、并发症、ALP、PT、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关(P值均<0.05);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治疗方式(HR=1.461,95%CI:1.132~1.890,P=0.004)、术中出血量(HR=6.078,95%CI:3.412~10.826,P<0.001)、PNI(HR=0.367,95%CI:0.192~0.701,P=0.002)、并发症(HR=2.007,95%CI:1.204~3.346,P=0.008)、中性粒细胞(HR=2.772,95%CI:1.304~5.891,P=0.008)均是影响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可以作为预测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的预后指标,术前外周血PNI越高,患者预后越好.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感染影像专业委员会
    • 摘要: 包虫病是呈全球性分布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全世界公共卫生健康的问题.影像学技术在肝包虫病的早期诊断、术前评价及疗效监测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包虫病影像诊断缺乏统一共识,不利于影像专业人员学习培训以及临床对于包虫病的规范诊断与治疗,为此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多家医院的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家,在充分学习国际指南、文献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对建立指南及标准的方法学要求,针对肝包虫病影像学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形成共识,为临床医师在肝包虫病影像学临床应用中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
    • 高瑞雪; 胡春晖; 张发斌; 高攀; 甘雪辉; 张耀刚; 姜博璠
    •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顶端钠依赖性胆盐转运体(ASBT)和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的表达研究,探讨其在肝泡型包虫病(HAE)药物治疗方面口服肝靶向制剂设计的可行性.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10只大鼠造模,造模成功的8只大鼠为HAE组,正常组大鼠8只作为对照.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对ASBT在HAE模型大鼠及正常大鼠的回肠组织的表达分布、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采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分析ASGPR在HAE大鼠模型的非患病肝组织、肝组织病灶边缘带及正常大鼠肝组织的表达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均显示ASBT在HAE组回肠组织的表达较正常组表达上调(t值分别为5.309、4.110、28.060,P值均<0.05).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均显示,ASGPR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HAE组大鼠非患病肝组织和HAE组大鼠肝织病灶边缘带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0.666、128.201、143.879,P值均<0.001),其中HAE组较正常组表达水平高,且越靠近病灶组织表达越高.结论 ASBT和ASGPR可作为HAE潜在的口服肝靶向制剂的介导受体,为设计用于治疗HAE的口服肝靶向制剂提供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