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
杨克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专利文献9922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歌海、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意林等;
杨克的相关文献由186位作者贡献,包括S·索伦蒂诺、A·耶尔特奎斯特、S·蒂贝里等。
杨克
-研究学者
- S·索伦蒂诺
- A·耶尔特奎斯特
- S·蒂贝里
- 姜戎
- 杨克
- 约瑟夫·克拉塞尔
- 路德维希·卡瑟夫斯基
- 马库斯·迈尔
- G·安东尼尼
- 冯述军
- 孙毅
- 徐仁贵
- 王海峰
- 范玲玲
- 贾克勤
- 鲁珀特·施密特霍费尔
- 龚云祥
- A·丹尼尔松
- C.吕梅勒
- D.布伊斯特
- D.格罗弗
- F·西蒙奇尼
- G·B·门努奇
- J·塞德洛夫
- J·安内鲁德
- M·拉德曼
- M·霍格曼
- O·荣松
- P.赫克斯特拉
- P·拉法埃利
- R.勒斯克
- S·文德尔森
- S·皮耶鲁奇尼
- S·莫登
- V.罗伊
- 匡华安
- 吴永强
- 周检
- 周震亚
- 杨克新
- 杨克汶
- 汉斯·伊瓦尔松
- 沈林
- 熊鹏高
- 约尔格·鲍伯克
- 西敏
- 许友斌
- 赫尔诺特·特罗佩
- 龚义文
- C·莫里尼
-
-
张丽凤
-
-
摘要:
杨克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重要诗人,其价值在于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对城市中的人与物进行了生命本相的发现和描写,为中国现代诗歌贡献出不同于以往的生命体验和诗歌意象.尤其重要的是,杨克不再将城市及商品作为人类发展的对立物,而是将其作为新的生存空间,发现并构建现实存在的诗意.
-
-
叶浩林
-
-
摘要: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在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恶化.杨克的诗歌写作情境经历了从田园到城市的变化,这个变化可以说也是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注脚.杨克将城市景观视作人化自然,在其中回望田园,思考人们在城市化裹挟中的命运.
-
-
姜戎
-
-
摘要:
这年初冬的第一场雪,很快就化成了空气中的湿润,原野的空气变得寒冷而清新。小狼越长越大,铁链显得越来越短。敏感的小狼只要稍稍感到铁链与它的身长比例有些"失调",就会像受到虐待的烈性囚犯那样疯狂抗议:拼尽全身力气冲拽铁链、冲拽木桩,要求给它增加铁链的长度。不达到目的,小狼几乎不惜把自己勒死。小狼咽喉的伤还未长好,陈阵只得又为小狼加了一小截铁链,只有20厘米长。
-
-
吴永强
-
-
摘要:
继《沉疴》研讨会之后,12月17日上午,"花城与泉城的诗歌对话暨热爱力文学沙龙第一期"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活动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主任顾广梅主持,来自广东的诗人、评论家杨克、谢有顺、卢卫平,山东的作家、评论家张炜、杨存昌、孙磊、宇向、赵月斌、臧杰、丛新强、张厚刚、李晓晨、曹振华等参与讨论。城市经验带给了我们什么?地理差异如何影响文学?鲍勃·迪伦获奖之后,诗歌的跨界与边界在哪里?一场讨论并非解决问题,而是一种碰撞,思想的交融。
-
-
吴永强
-
-
摘要:
2016年12月16日,赵月斌长篇小说《沉疴》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朱德发、宋遂良、张炜、谢有顺、杨克、杨存昌、魏建、贾振勇、孙书文、马兵、顾广梅、黄德海、刘玉栋、刘照如等众多省内外著名评论家、作家对《沉疴》展开了深入讨论。《沉疴》以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记录一位老人生命最终阶段,家族的亲情与冷漠、坚守与纠结,通过对民间俚语、礼俗的钩沉,和原汁原味的民间生态,反映传统的生死观念。
-
-
姜戎
-
-
摘要:
这年初冬的第一场新雪,很快就化成了空气中的湿润,原野变得寒冷而清新。小狼越长越大,铁链显得越来越短。敏感不吃亏的小狼只要稍稍感到铁链与它的身长比例有些失调,它就会像受到虐待的烈性囚犯那样疯狂抗议:拼尽全身力气冲拽铁链,冲拽木桩,要求给它增加铁链长度的待遇,不达到目的,几乎不惜把自己勒死。小狼咽喉的伤还未长好,陈阵只得又为小狼加长了一小截铁链,只有20厘米长。
-
-
孙毅
-
-
摘要:
杨克炎,1943年生,山东省莱州市人。现为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古街书画院顾问,哈尔滨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顾问。酷爱山水画,早年曾得唐云、钱瘦铁先生函授指导,
-
-
孙毅
-
-
摘要:
手头有一本题为《中国史籍简目》的油印小册子,是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历史教研室于1960年1月编写的,这是刘忠先生的藏书。刘忠(1893-1979),字性诚,号桃李芬芳楼主人、竞爽校碑楼主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龙江省著名书法家、音乐教育家。刘忠先生在从事书法及音乐教学之余,喜欢读《庄子》及唐诗,据刘忠先生晚年弟子杨克炎先生向笔者的讲述,
-
-
-
叶丽英
-
-
摘要:
当《北风吹过》,你乘着"花地"东风,一路采摘着诗意小花。尽管道路弯曲,但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几经酷暑寒冬又迎来春华秋实,你倍感与《羊城晚报》“花地”的情深意重。2007年的秋天,你与“花地”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不期而遇。先是“花地”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50周年座谈会,并将50年来的副刊电子文本赠给该馆收藏;跟着,你携诗集《以生命的名义》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诗集《以生命的名义》连同由中国作协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同名专题片收进了文学馆。原来,你与1957年创办的《羊城晚报》同龄,你籍着彼此间与生俱来的缘分,诗意地生长在“花地”的田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