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量
曝气量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6635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膜科学与技术、工业用水与废水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第二届膜法城镇新水源技术研讨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1年年会等;曝气量的相关文献由755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杨凤林、王昶等。
曝气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635篇
占比:98.75%
总计:16846篇
曝气量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杨凤林
- 王昶
- 张捍民
- 付宏祥
- 刘楠
- 刘继辉
- 刘蕊
- 孙吉
- 孙海洋
- 张明
- 徐少川
- 徐辰
- 李桂菊
- 李艳
- 李驰骋
- 汪诚文
- 沈树宝
- 王绍斌
- 甘一萍
- 盛浩
- 程洁红
- 艾翠玲
- 贾青竹
- 赵雪锋
- 邢卫红
- 闫欣
- 阮程
- 陆茵
- 陈英文
- 丁桑岚
- 严刚
- 于弢
- 于林堂
- 今村英二
- 付永胜
- 何成达
- 刘佛财
- 刘先树
- 刘兵
- 刘凌炜
- 刘强
- 刘敏
- 刘绪杰
- 史凯莹
- 吉田航
- 吴军
- 周一军
- 周军
- 周华堂
-
-
范远红
-
-
摘要:
采用“微纳米曝气+铁碳微电解填料+人工浮岛+异样硝化好养反硝化微生物菌剂”组合工艺对黑臭河道进行净化,研究了最佳微生物菌剂投加量和最佳曝气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水质下,微生物菌剂最佳投加量为15 g/m^(3),最佳曝气量为200 L/h。组合工艺发挥了曝气复氧、铁碳填料、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菌剂的协同作用,增加水体中的DO,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有效消除了河道水体的黑臭情况,达到了黑臭水体修复的目的,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
-
奚瑞锋;
肖宇梅
-
-
摘要:
为解决传统污水处理厂曝气工艺电耗高,能源绩效差的问题,本文以湛江市某污水处理厂为例,采用进口污染物浓度连锁控制曝气风机的运行工况,对曝气量的精准控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进出口COD值与BOD_(5)之间相关性良好(R_(进口)=0.90,R_(出口)=0.91(P<0.01)),且矫正实际与理论曝气量的精度较高(R=0.88(P<0.01)),实现了进出口COD值对氧化沟曝气量的精准控制。由此,通过利用曝气控策略实现了污水处理的精细化管理,从而也进一步推进了“十四五”节能减排低碳转型工作。
-
-
刘若男
-
-
摘要:
实验构建了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双室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研究了微氧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以及曝气量对脱氮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曝气量为2.31 mL·min^(-1)时,总氮去除率达到74.71%,NO_(2)^(-)-N积累率也可达到90.33%,C/N为1.09,在MFCs阴极微氧条件下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且脱氮效果最好。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生物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是由于Thauera与Nitrosomonas菌属占优势。
-
-
张磊
-
-
摘要:
根据锡市给排水公司二水厂2019年新建生物法除铁除锰水处理工程投产运行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在相同水源、水质情况下,为提升一水厂水处理能力,降低供水能耗,优化运行管理,尝试采用生物法除铁除锰理论对1989年建设的一水厂水处理车间一级除铁二级除锰进行工艺升级。通过对工艺、管线、溶氧量、运行周期等环节进行参数调整,成功实现在一级滤池内同时将铁、锰去除,去除率99%以上。该升级改造所取得的成果,为老旧水厂两级过滤除铁除锰的改造提供了可靠依据。
-
-
雷陈澳;
杨懿;
姜德平;
李向群;
王媛媛
-
-
摘要:
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在处理沼液上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亚硝化阶段的稳定实现是工艺的前置关键阶段。以实际沼气工程沼液为原料,以极低的溶氧(DO)配合高NH_(4)^(+)-N为控制手段,研究曝气量、游离氨(FA)、温度、曝气模式等条件对序批式反应器的亚硝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应器启动时使用原沼液会存在FA抑制,可通过调控温度、pH值等参数降低FA解除抑制以实现启动。曝气量高于150 mL·min^(-1)时,亚硝化活性随曝气量上升而上升,在600 mL·min^(-1)时污泥亚硝化活性可达8.680 mgN·g^(-1) h^(-1)。在低溶氧的条件下,30°C时的污泥活性比25°C高25%左右,而35°C下与30°C区别不大。与间歇曝气模式相比,AOAO模式在低溶氧环境有更高的亚硝化转化率且更好地控制污泥的膨胀。通过微生物群落分析发现亚硝化单胞菌仅约占总数量的7.38%,但有着强大的亚硝化能力。试验证明:长期低DO条件可以在沼液中可以实现稳定的亚硝化过程,亚硝酸盐积累率始终大于90%。
-
-
彭一凡;
祝媛媛
-
-
摘要:
世界在最近几十年得到飞快的发展,但是世界经济的增长给地球环境带来的污染就越严重.现在污染最严重的是水资源,而水资源也是人类地球最缺乏的资源,这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虽然我们能够看到大量的水资源,但是它们不都是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有一些是天然形成的,有一些是需要过滤的,有一些是暂时无法使用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的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加上最近几十年的污染,导致废水变得越来越多,现在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技术可以将废水资源利用起来,这样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危机,本文论述的重点就是曝气量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的影响研究.
-
-
彭一凡;
祝媛媛
-
-
摘要:
世界在最近几十年得到飞快的发展,但是世界经济的增长给地球环境带来的污染就越严重。现在污染最严重的是水资源,而水资源也是人类地球最缺乏的资源,这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虽然我们能够看到大量的水资源,但是它们不都是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有一些是天然形成的,有一些是需要过滤的,有一些是暂时无法使用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的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加上最近几十年的污染,导致废水变得越来越多,现在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技术可以将废水资源利用起来,这样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能源危机,本文论述的重点就是曝气量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的影响研究。
-
-
刘雅娟;
武彦芳;
费鹏;
宋洁;
邢宝岩;
田慧;
张雪丽
-
-
摘要:
通过研究石墨烯-曝气组合工艺对海藻酸钠微滤行为的影响,发现石墨烯浓度和曝气量影响海藻酸钠的水通量和总阻力.研究结果显示,海藻酸钠微滤过程中加入的石墨烯微粒在曝气气流的作用下冲刷膜表面减少海藻酸钠在膜表面形成的凝胶层,有效降低膜总阻力,提高水通量.曝气量相同时,石墨烯浓度从20 mg/L增加到100 mg/L,水通量先增加后减少,总阻力则先降低后增加.石墨烯浓度相同时,水通量随曝气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总阻力则随曝气量的增加而降低.
-
-
-
蒙川
-
-
摘要:
曝气量是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好氧工艺的关键参数.通过有效控制曝气量可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本文详细分析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曝气量控制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污水处理工艺中的曝气量控制效率,为污水处理厂提供技术参考.
-
-
吴利娟;
付永胜;
聂玉华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生态浮床技术作为一种近乎自然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与研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是普通强化生态浮床的进一步改良,其处理能力比普通强化生态浮床提高的关键一点为曝气系统.本文采用空气流量计调节本实验的曝气量的大小,选用了0L·min-1、2.5L·min-1、5L·min-1、7.5 L·min-1和10 L·min-1作为实验不同的曝气量,探究以曝气量作为变量的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对模拟废水中重金属Cr6+的处理效果,找寻出最佳的曝气量为7.5L/min,其对Cr6+的最终去除效率为78.52%,为工程实践中微曝气生态浮床的搭建提供参数支撑.
-
-
-
Jing Xu;
许静;
Ting Li;
李亭;
Zhibei Liu;
刘志北;
Xiangang Long;
龙宪钢;
Jinyang Li;
李金洋
- 《2016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笔者创新研制出一种内循环的ABR反应器,使沼液利用沼气在反应器内部形成循环,有望解决ABR运行中存在的局部负荷过大易酸化和高度受限的问题,该装置由三相分离器、气提管和气液分离室组成.本文结合NaCl示踪剂,采用停留时间分布(RTD)法,对该内循环的ABR反应器在不同曝气量(Q)和不同水流停留时间(HRT)下的水力特性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曝气量时,ABR反应器的RTD曲线相似,表明曝气量的大小并不改变或影响其运行性能;不同HRT条件下,RTD曲线中峰值差异较大,表明HRT对水体混合有较大影响.随着HRT的延长,曝气量的增加,ABR单个格室内更加趋于完全混合态,整体更趋于理想推流态.
-
-
葛光环;
赵剑强
- 《2016城镇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采用厌氧/好氧/缺氧(A/O/A)SBBR工艺处理低碳氮比污水,通过控制曝气量和曝气时间使工艺好氧运行阶段中实现了同步亚硝化反亚硝化,延长缺氧反应时间从而促进内源反硝化反应,在后置缺氧段中无外加碳源的条件下,以期达到高效脱氮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工艺稳定运行期间,总氮去除效率达到95.97±2.85%,出水中总氮浓度为2.06±1.47mg/L.在好氧运行阶段去除的总氮占总去除氮量的57.62±4.43%,39.00±4.07%的总氮在缺氧运行阶段去除.氧化亚氮(N2O)的释放量占去除总氮的15.47±2.65%.研究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A/O/ASBBR工艺在处理含氮废水时具有高效脱氮且节省碳源的优势.
-
-
胡俊生;
王欢;
张振新
- 《第十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采用生物膜电极对对硝基酚废水处理进行研究,选取曝气量、电解质浓度和初始pH值作为自变量,以废水中的对硝基酚去除率作为相应变量,考察两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PNP去除的影响,更加彻底的分析各因素对生物膜电极法降解PNP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生物膜电极法降解对硝基酚的二次多项式拟合模型,并且得出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PNP去除率影响大小.结果表明,曝气量-pH值>曝气量-电解质浓度>电解质浓度-pH值.经过优化分析,PNP去除率大于60%的点有30个,在曝气量0.22m3·h-1,电解质浓度为0.99g·L-1,pH值7.16时,为最大去除率86.29%.经实验验证,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性良好,偏差仅为0.51%.
-
-
魏彬;
张晓正;
韩宁;
卢凯
- 《2015年全国工业废水处理及工程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张贵庄污水处理厂的调试运行为北方城市典型水质条件下一级A工艺的达标提供了范例.尤其在生物池快速启动、排泥量的确定、配水比例、曝气量控制、碳氮比等方面应用了很多新技术新理论,使得工艺的整体运行实现了高效、稳定、节能.在上游来水断断续续,下游出水时通时断等不利条件的背景下,通过合理调整曝气量和生物池运行方式,实现了生物池的快速启动。在成本控制上,气水比4.3(设计值7.8);碳氮比2.0(设计值4.28);PAC 投加量25mg/L 的情况下实现了一级A 水质的全面达标。按照目前12 万吨/天的进水量计,经过合理的工艺调整和碳源挖掘,与设计要求相比每月节约电耗约34 万度;每月节约乙酸钠用量约1100 吨;同时碳源投加的减少也使得剩余污泥量减少,节约的污泥处理处置成本也相当可观。
-
-
张福龙;
付永胜
-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特别是在中国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生态浮床作为一种新型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在自然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面表现突出.本文通过构建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静态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不同曝气量情况下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生物膜特性及其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生物膜生长最佳曝气量为7.5 L/min,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中生物膜系统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贡献率经计算为38.5%.
-
-
朱光灿;
袁君;
吕锡武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1年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湖泊暴发的蓝藻大量腐败时引起水源水中氨氮浓度突增,威胁供水安全。采用生物预处理方法提高水处理系统应对氨氮浓度突变的能力。增大曝气量或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可提高单阶反应器对氨氮浓度突变的应对能力,但这两种方法都有滞后性,在延滞期生物预处理出水氨氮浓度超过0.5mg/L。阶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对氨氮浓度突变有良好的应对效果,当原水氨氮浓度从0.5mg/L突增至3.0mg/L,反应器出水氨氮始终低于0.5mg/L,抗氨氮冲击负荷能力远优于单阶反应器,避免了高浓度氨氮对后续工艺的不利影响。反应器的硝化潜力主要受硝化菌活性的影响,可通过增加曝气量以提高硝化菌活性。
-
-
石风强;
何华婷;
景文珩;
邢卫红
- 《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通过气升式膜过滤装置,采用孔径为0.9nm的TiO2 陶瓷纳滤膜,对杆菌肽酸性水溶液过滤进行了研究,系统地考察了曝气量和跨膜压力对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可有效减轻浓差极化;当跨膜压力为0.3 MPa,稳定通量和稳定截留率随曝气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曝气量为100L/h时,两者达到最大,曝气量从20L/h 增大到100L/h时,稳定通量和稳定截留率分别提升34%和11.6%;跨膜压力越大,浓差极化现象越严重;当跨膜压力为0.1MPa、0.3MPa、0.5MPa时,对应的最优曝气量分别为60L/h、100L/h、140L/h.结合浓差极化模型,分析了气液两相流提升通量和截留率的机理,为气升式膜过滤装置应用于低分子量生化产品的分离纯化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