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硝化
短程硝化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3年内共计1142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建筑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6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7386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化工学报、山西建筑、工业安全与环保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1年环境污染与大众健康学术会议等;短程硝化的相关文献由2170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王淑莹、李夕耀等。
短程硝化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王淑莹
- 李夕耀
- 张琼
- 张杰
- 张树军
- 李冬
- 马斌
- 高会杰
- 张亮
- 王晓霞
- 李军
- 孙丹凤
- 杨庆
- 王博
- 刘秀红
- 王众
- 张方斋
- 孙洪伟
- 张建华
- 王聪
- 甘一萍
- 郑平
- 包鹏
- 吴蕾
- 杜睿
- 傅金祥
- 刘思彤
- 刘瑾瑾
- 张淼
- 曾辉平
- 赵骥
- 郭志华
- 卞伟
- 吴春英
- 吴莉娜
- 周军
- 宫小斐
- 张婷
- 杨慎华
- 罗亚红
- 魏源送
- 乔昕
- 刘文龙
- 唐崇俭
- 沈耀良
- 王增花
- 王洪臣
- 胡筱敏
- 刘牡
-
-
邓玉坤;
张大超;
赵杰俊;
蔡晓媛
-
-
摘要:
基于全程硝化反硝化的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在硝化过程中需要大量氧气供应,反硝化过程需要有机物作为碳源,存在能耗与药耗过大的问题。为了降低废水脱氮的成本,短程硝化(PN)—厌氧氨氧化(ANAMMOX)组合工艺(PNA工艺)得到了高速发展。综述了PNA工艺的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4种基于PN与ANAMMOX原理开发的衍生PNA工艺最新研究及应用现状,包括Sharon-ANAMMOX工艺、限制自养硝化反硝化(OLAND)工艺、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和好氧反氨化(DEMON)工艺,对4种工艺的区别与特点进行简单比较,对PNA工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
赵子健;
程瑞;
何凯雯;
胡晶晶;
胡莹莹;
王振
-
-
摘要:
以猪场沼液为处理对象,探究了拔风管对基于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型潮汐流人工湿地(TFCW)氮素转化性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拔风管数量可显著影响CANON型TFCW中脱氮功能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进而影响其氮素转化速率.在水力负荷(HLR)≤0.18m^(3)/(m^(2)·d)的前提下,随着拔风管数量由0增至6,TFCW填料层中的氧环境逐渐优化,促进了其中短程硝化性能的提高与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进而使系统中形成了同步亚硝化、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体系,其脱氮效能不断提高;而当拔风管数量>6后,填料层中亚硝酸盐氧化菌的过量增殖破坏了短程硝化作用的稳定性,厌氧氨氧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随之受阻,系统脱氮性能复又有所下降.当HLR=0.18m^(3)/(m^(2)·d)且拔风管数量为6时,TFCW中Nitrosomomas和Candidutus Brocadia2种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可达20.05%和18.38%,而Nitrospira的相对丰度仅为1.92%,此时CANON作用可得到较大限度的强化,且可与Denitratisoma等菌属主导的反硝化作用耦合,使系统的TN和NH;-N去除率分别达(90.29±3.70)%和(93.30±2.97)%.
-
-
郭凯成;
刘文如;
宋家俊;
汪倩;
沈耀良
-
-
摘要:
氮素负荷过高是淡水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之一。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水华现象发生,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产生对人体有威胁的天然毒素,使水体不宜饮用、关键物种消失,最终导致淡水生态系统的退化。作为生物脱氮的前端处理阶段,短程硝化具有高效、低耗的性能而被人们广泛关注。对近年来短程硝化研究中的各影响因素,如微生物、温度、pH、游离氮、游离亚硝酸盐、DO、碳氮比、化学抑制剂等进行总结,同时综述了短程硝化耦合反硝化(PND)、短程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PNA)及短程硝化耦合反硝化除磷(PN-DPR)等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的反应机理、处理废水种类及运行条件。上述耦合工艺对实际污水进行高效节能处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
-
王云龙;
潘玲阳;
刘燕燕;
玲玲;
杨华炜
-
-
摘要:
分别以双室生物电化学系统和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为试验装置,比较了生物电化学强化、间歇曝气、低氧曝气3种途径下各组系统(分别标记为BES、S_(1)和S_(2))的启动进程、氮素转化性能及其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在3种运行模式下,各系统的NH_(4)^(+)-N转化性能与NO_(2)^(-)-N产率均能得到强化。其中BES的启动进程最短,其稳定运行后的NH_(4)^(+)-N转化率及其出水中的亚硝酸盐累积率分别可达(99.28±0.20)%和(88.16±2.02)%,并且出水中NO_(3)-N含量始终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BES的阳极生物膜表面及其菌体之间覆盖有丝状物质,且BES亚硝酸盐氧化菌的丰度仅为0.72%,明显低于S_(1)和S_(2)。综合来看,BES在NH_(4)^(+)-N转化及NO_(2)^(-)-N累积方面的效果更佳,具更高应用潜力。该结果为新型生物脱氮工艺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
-
张天意;
康鹏飞;
万俊锋
-
-
摘要:
沸石作为良好的吸附材料,被广泛用于污水脱氮处理领域。最新研究表明,沸石联合微生物工艺具有低能耗和高效脱氮的特点。在沸石联合微生物处理工艺中,沸石作为氨氮存储介质和微生物载体可增加系统脱氮功能菌生物量,提升脱氮效率;沸石生物可再生性与疏松多孔的结构特点易于实现氨氧化菌的富集和对亚硝态氮氧化菌的抑制,从而实现反应器内的短程硝化;将沸石运用至厌氧氨氧化工艺之中,可促进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稳定运行与其功能细菌的富集。基于此,总结了沸石在硝化、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以及反硝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主要作用机理,综述了沸石在不同生物脱氮工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最后对沸石联合微生物工艺应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
车林轩;
刘方剑
-
-
摘要:
厌氧氨氧化是一种绿色、高效的脱氮工艺,但厌氧氨氧化菌难以富集、硝态氮积累等问题仍限制其广泛应用。综述了厌氧氨氧化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相关的组合工艺,展望了厌氧氨氧化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进一步明晰厌氧氨氧化菌的代谢机制,优化工艺设计并探究其最佳运行工况,最大限度地提升脱氮效率,是本领域后续的研究重点。
-
-
奚望;
薛同站;
李卫华;
沈晓伟
-
-
摘要:
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自养脱氮工艺,具有无需外加碳源、低污泥产量、低能耗等优势。文中总结了厌氧氨氧化应用于主流污水处理工艺时面临的困难挑战,分析了厌氧氨氧化处理污水的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厌氧氨氧化菌(AnAOB)的截留、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抑制、有机物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在节能减排的时代要求下,为实现能源回用、资源回收的废水处理模式,提出了可能实现能源自给的工艺组合,为实现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工程化应用提供科学借鉴。
-
-
战楠;
黄炳彬;
赵立新;
王利军;
高晓薇
-
-
摘要:
为探索人工湿地系统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作用对微污染水体脱氮性能的提升效果及影响因素,构建两级垂直流潜流湿地系统,对比分析了间歇进水、同步回流、预曝气等运行方式下的净水效果及含氮污染物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进水低碳氮比条件下,系统对COD_(Cr)和NH_(4)^(+)-N的去除率稳定在60.5%~64.3%和90%以上;通过水位/水量调节方式强化湿地内部自然富氧作用,实现TN去除效果增长8%~10%,亚硝化率呈升高趋势,NO_(3)^(-)-N的累积现象有所改善;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群落分布一致性和优势群菌丰度显著提升,反硝化细菌(nirS)优势种群分布同时得到改善,水位/水量调控的运行方式可以提升短程硝化效率,为反硝化反应提供更充足的底质和溶解氧条件,强化湿地系统对微污染水体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作用。
-
-
张杰;
徐贵达;
李冬;
刘志诚;
陶博
-
-
摘要:
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串联厌氧氨氧化工艺(partial nitrification,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and anammox,PNDPR-A)是一种节能高效的新型耦合工艺。为进一步降低污水处理能耗,采用实际生活污水运行PNDPR-A工艺。为适配生活污水,分3阶段(25%、50%和100%)逐步提高生活污水比例。运行初期受生活污水复杂水质影响,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单元(partial nitrification,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PNDPR)NH^(+)_(4)-N氧化率下降,NO_(2)^(-)-N积累减少,直接影响后续Anammox单元脱氮效果。针对该问题,提升PNDPR单元好氧1段10%的曝气强度,实现与人工配水时相当的NH^(+)_(4)-N氧化率和NO_(2)^(-)-N积累效果;在阶段Ⅲ,向Anammox单元投加10~20 mg/L的NO_(2)^(-)-N,以缓解阶段Ⅲ初期因PNDPR单元NH^(+)_(4)-N氧化率低导致Anammox单元进水氮素比不理想的限制。经40 d培养驯化,在生活污水中成功启动PNDPRA耦合工艺,后续系统运行出水平均COD、NH^(+)_(4)-N、NO_(2)^(-)-N和NO^(-)_(3)-N质量浓度分别为36、3.4、5.2和1.1 mg/L,实现了实际生活污水的高效处理。
-
-
申昊;
崔理慧;
康鹏飞;
万俊锋
-
-
摘要:
工业领域产生的高盐氨氮废水对生物脱氮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采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可有效处理此类废水。但常见的序批式反应器大都为一次进水、单段曝气工艺,运行后期碳源和厌氧时长不足,使得脱氮性能受到限制。通过改变运行工艺,探讨分段进水、间歇曝气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对高盐氨氮废水的强化脱氮效果,评价系统耐盐性能,以及该工艺对污泥生物量和颗粒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短程硝化现象进行机理解释。结果表明,当进水盐度为1%、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 mg/L时,分段进水、间歇曝气工艺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2.51±5.66)%、(76.25±2.42)%,短程硝化率分别达到(89.62±11.26)%、(92.40±3.88)%。周期实验结果表明,补充碳源、增设厌氧段及短程硝化反应发生是总氮去除率提升的重要原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系统保持较高的生物量和良好的颗粒沉降性能。间歇曝气及分段进水条件下饥饿-丰盛期的设定促进了污泥颗粒化,颗粒外观更加饱满圆润,平均密度、沉速和粒径均增大,有利于微生物应对盐度胁迫,从而提升脱氮性能。硝化反应动力学实验表明,间歇曝气条件下曝气时长的设置可能是系统出现短程硝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
-
孙月;
李雅慧;
韩琬茹;
阿勒登艾·沙吾列别克;
吴军
- 《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在本文中,通过调节进水流量,维持混合液中的氨氮浓度在某一设定值,在保持混合液中固体浓度稳定的条件下,采用数学模拟和实验研究两种方法,研究混合液氨氮浓度对短程硝化的影响.数学模拟的结果表明维持较高的混合液氨氮浓度对实现短程硝化有帮助,在较低温和较高的溶解氧浓度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混合液氨氮浓度来实现短程硝化,温度为20°C时,在溶解氧浓度为0.6、1.5和3.0mg O2/L条件下,分别需要维持混合液氨氮浓度在1.2、2.5和5.0mgN/L以上,才能维持短程硝化,而在温度为10°C时,则需要维持混合液氨氮浓度在5,10和20mg N/L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在维持溶解氧为1.5mg O2/L和氨氮浓度为20mg N/L条件下,实现了短程硝化,初步证明了数学模拟的结论.
-
-
-
-
-
-
-
孙洪伟;
刘牡;
王燕;
杨莹莹;
彭永臻
- 《第三届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环境科学与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如何持久、稳定维持较高浓度的亚硝酸盐积累仍是短程硝化的难点和重点。以缺氧/厌氧UASB-SBR生化系统处理高氮晚期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在获得稳定有机物和氮去除的前提下,重点考察了采用游离氨(FA)协同过程控制对实现渗滤液长期稳定短程硝化的可行性,并建立实现与维持SBR系统内稳定短程硝化的途径及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经过36d的运行,SBR系统的亚硝积累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获得了稳定的短程硝化。游离氨(FA)和过程控制的协同作用是实现与维持SBR反应器稳定短程硝化的决定因素。两者协同作用实现了硝化菌种群的优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表明,AOB约占系统内所有活性细菌的3.6%,NOB小于0.3%扫描电镜检测表明硝化菌群内含有丰富的Nitrosomonas和Nitrosococcus菌属。
-
-
周梁源
- 《2015全国煤化工环保与水处理技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本实验将短程硝化和反硝化除磷相耦合而构建悬浮-附着式SBR短程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对其处理低碳源城市污水处理中过程控制进行研究.耦合实验结果表明,以pH、ORP作为控制参数,系统对氨氮、COD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85%和80%以上.自动控制应用结果表明,实时监测PH的变化趋势与前期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因此可以通过实时控制pH以控制反应的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