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反硝化除磷

反硝化除磷

反硝化除磷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3年内共计690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建筑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1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69319篇;相关期刊13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化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分科学会第六届第一次年会、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及深度处理技术交流大会等;反硝化除磷的相关文献由1254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王淑莹、张杰等。

反硝化除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1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9319 占比:99.41%

总计:69729篇

反硝化除磷—发文趋势图

反硝化除磷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王淑莹
  • 张杰
  • 赵伟华
  • 张淼
  • 王亚宜
  • 吕锡武
  • 王梅香
  • 李夕耀
  • 李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程鹏; 卞晓峥; 宋博宇; 华洁平; 黄健平
    • 摘要: 与传统好氧除磷技术相比,反硝化除磷技术具有一碳两用、节约碳源、减少曝气量以及降低产泥量等优势。文章综述了以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除磷技术在菌群培养方式、脱氮除磷效率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的技术特点及相关工艺的研究进展,总结亚硝态氮浓度抑制反硝化缺氧吸磷阈值的相关研究。最后对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 汪宇光; 张星星; 王超超; 夏云康; 王垚; 周澄; 吴翼伶; 吴鹏; 徐乐中
    • 摘要: 为经济高效地去除城市生活污水和硝酸盐废水中的氮磷元素,本研究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和连续搅拌反应器(CSTR)一体式反应器中分别建立了反硝化除磷(DPR)和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工艺。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185天,在缺氧/厌氧和外加COD/NO_(3)^(-)-N比仅为0.7条件下,PO_(4)^(3-)-P和TN的去除率高达96.91%和97.75%,最终出水PO_(4)^(3-)-P和TN的浓度低至0.22mg/L和3.30mg/L,意味着该系统极佳的脱氮除磷效果不依赖氧气和有机碳源量。DPR对系统PO_(4)^(3-)-P和TN的去除均占主体部分(99.07%和60.23%),而PDA对总氮(TN)的去除占比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4.53%→37.52%)。批次实验表明:①COD(300mg/L)显著抑制DPR菌活性,PO_(4)^(3-)-P主要是在缺氧状态下以NO_(3)^(-)-N为电子受体,有机物为电子供体通过DPR途径去除;②高效短程反硝化过程(亚硝酸转化率92.25%)稳定为厌氧氨氧化供给电子受体(NO_(2)^(-)-N),DPR系统剩余NH_(4)^(+)-N主要被NO_(2)^(-)-N氧化去除,因此DPR+PDA系统实现了高效同步脱氮除磷效果。高通量测序表明,Accumulibacter(7.41%)是DPR系统功能性除磷菌,Thauera(7.24%)和Candidatus Brocadia(3.12%)为PDA系统关键脱氮菌。
    • 狄斐; 隋倩雯; 高超龙; 钟慧; 徐东耀; 魏源送
    • 摘要: 为促进反硝化除磷与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耦合,实现污水氮、磷的同步高效去除,构建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优化了反硝化除磷工艺实现亚硝酸盐积累的工艺参数.SBR在厌氧-缺氧-微好氧运行条件下,缺氧段投加模拟硝酸盐工业废水逐步实现了反硝化除磷过程的亚硝酸盐积累.结果表明,经过142d的培养驯化,在进水C/P比为55时,缺氧段引入NO_(3)^(-)-N浓度为23mg/L时,亚硝酸盐积累率为51.01%,NO_(3)^(-)-N→NO_(2)^(-)-N转化率为40.22%,硝酸盐去除率为72.14%,PO_(4)^(3-)-P去除率最高达88.17%.出水COD浓度低于25mg/L,COD去除率维持在90%以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系统内优势菌门.通过参数优化实现了聚磷菌的驯化,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为代表的反硝化聚磷菌丰度增加(累积丰度由1.49%增加到5.08%),以Candidatus Competibacter为代表的反硝化聚糖菌丰度增加更为明显(累积丰度由1.02%增加到15.49%),聚磷菌与聚糖菌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实现除磷过程的亚硝酸盐累积.
    • 卢瑞朋; 徐文江; 李安峰; 董娜
    • 摘要: 基于多级缺氧-好氧(MAO)工艺和反硝化除磷理论,设计一种具有反硝化除磷功能的新型MAO工艺(DPR-MAO).实验探究了该工艺的脱氮除磷效能以及各反应池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工艺运行结果表明,稳定期COD、TN、NH_(4)^(+)-N和TP的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7.07,9.04,0.34,和0.49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87%、99%和93%.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各反应池中微生物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主,分别占61.85%~75.58%、16.39%~22.60%、1.52%~4.76%.通过属水平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Thiothrix、Comamonas、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和Pseudomonas是具有反硝化除磷功能的优势菌属.DPR-MAO工艺实现了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以及污水中氮磷的高效去除.
    • 郭婷; 董怡然; 李想; 吕锡武
    • 摘要: 为了研究和比较重金属对双污泥系统的影响,在双污泥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通过调节进水重金属(Cd^(^(2+))、Cu^(^(2+))、Zn^(^(2+)))含量,分别考察了3种重金属短期冲击和长期冲击对双污泥系统碳、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Cd^(2+)、Cu^(2+)、Zn^(2+)对硝化菌的短期急毒性和抑制作用关系为Cd^(2+)>Zn^(2+)>Cu^(2+),对硝化菌的累积毒性和抑制作用关系为Cu^(2+)>Cd^(2+)>Zn^(2+)。对反硝化聚磷菌的抑制作用关系为Cu^(2+)>Cd^(2+)>Zn^(2+),但Cu^(2+)的抑制作用以长期累积毒性为主,Cd^(2+)则以短期急毒性为主。CODCr去除率受3种重金属的影响比较小,其抑制作用关系为Cu^(2+)>Cd^(2+)>Zn^(2+)。
    • 范亚骏; 张淼; 季俊杰; 程吉林; 吴启超; 何成达
    • 摘要: 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生物接触氧化(A^(2)/O-BCO)工艺处理低碳氮(C/N)比污水,考察单因素碳源(阶段Ⅰ:乙酸钠;阶段Ⅱ:乙酸钠+丙酸钠;阶段Ⅲ:丙酸钠)对有机物去除以及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并重点探究乙酸钠、丙酸钠混合碳源条件下内碳源(PHA、Gly)的转化利用以及反硝化除磷(DPR)机理,同时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比了不同阶段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混合碳源提高了有机物、氮、磷的同步去除效率,厌氧段内碳源转化量为226mg/h,释磷量高达30.58mg/L,DPR效率稳定在90%以上;批次试验表明反硝化聚磷菌(DPAOs)占聚磷菌(PAOs)的比例为72.42%,基本实现了DPAOs的富集;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混合碳源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OTUs菌群,PAOs(包括Accumulibacter和Acinetobacter)和DPAOs(包括Dechloromonas和Pseudomonas)总量高达29.13%(>16.18%(阶段Ⅲ)>14.34%(阶段Ⅰ)),有效促进了碳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反硝化除磷效率;BCO反应器中氨氧化菌(AOB,包括Nitrosomonas和Nitrosomonadaceae)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OB,以Nitrospira为主)总量从3.89%(N1)增加到23.09%(N2)、37.23%(N3),为反硝化除磷提供充足的电子受体;此外,建立了基于碳源高效利用的运行调控策略,以期为A^(2)/O-BCO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张杰; 徐贵达; 李冬; 刘志诚; 陶博
    • 摘要: 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串联厌氧氨氧化工艺(partial nitrification,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 and anammox,PNDPR-A)是一种节能高效的新型耦合工艺。为进一步降低污水处理能耗,采用实际生活污水运行PNDPR-A工艺。为适配生活污水,分3阶段(25%、50%和100%)逐步提高生活污水比例。运行初期受生活污水复杂水质影响,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单元(partial nitrification,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emoval,PNDPR)NH^(+)_(4)-N氧化率下降,NO_(2)^(-)-N积累减少,直接影响后续Anammox单元脱氮效果。针对该问题,提升PNDPR单元好氧1段10%的曝气强度,实现与人工配水时相当的NH^(+)_(4)-N氧化率和NO_(2)^(-)-N积累效果;在阶段Ⅲ,向Anammox单元投加10~20 mg/L的NO_(2)^(-)-N,以缓解阶段Ⅲ初期因PNDPR单元NH^(+)_(4)-N氧化率低导致Anammox单元进水氮素比不理想的限制。经40 d培养驯化,在生活污水中成功启动PNDPRA耦合工艺,后续系统运行出水平均COD、NH^(+)_(4)-N、NO_(2)^(-)-N和NO^(-)_(3)-N质量浓度分别为36、3.4、5.2和1.1 mg/L,实现了实际生活污水的高效处理。
    • 李冬; 王歆鑫; 张玉君; 张杰
    • 摘要: 设置3组规格相同的SBR反应器R1、R2和R3,分别采用A/O/A-A/O/A、A/O/A-A/O、A/(O/A)_(n)-A/O方式运行,以模拟废水为进水基质,接种实验室4°C长期饥饿储存的好氧颗粒污泥及絮状污泥(70%颗粒污泥+30%絮状污泥),在相同初始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运行方式下颗粒污泥的活性恢复情况及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联合厌氧/微好氧的A/(O/A)_(n)交替运行模式在实现颗粒污泥的活性恢复及污染物处理性能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R3形成了平均粒径为802.98μm的密实颗粒,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达到了94.52mg/gVSS,表明联合厌氧/微好氧的交替运行模式刺激了微生物分泌更多的EPS,颗粒结构更稳定.在稳定运行期间,R3的COD、TP、T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2.45%、93.72%和97.24%.系统内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所占比例达到了51.46%,实现了氨氧化菌(AOB)与反硝化聚磷菌(DPAOs)的同步富集,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 李冬; 王歆鑫; 王沁源; 李柱; 张杰
    • 摘要: 在SBR反应器中采用厌氧/微好氧与A/(O/A)_(n)交替运行模式,考察运行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颗粒污泥特性及EPS分泌情况等,探讨厌氧/微好氧与A/(O/A)_(n)的运行时间配比对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厌氧/微好氧与A/(O/A)_(n)交替运行方式下,整个运行期间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当厌氧/微好氧与A/(O/A)_(n)运行时间配比为1:1时,系统内的脱氮除磷性能均有所提高,TP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5.87%和92.00%,颗粒污泥的结构更为密实,EPS含量达到了92.60mg/gVSS,PN/PS维持在较高水平,而运行时间配比为1:3和3:1时颗粒的稳定性均略有降低.系统内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占比达到了57.76%,比氨氧化速率(以N/VSS计)达到了4.57mg/(g·h),表明厌氧/微好氧与A/(O/A)_(n)运行时间配比为1:1时提高了功能菌的活性,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短程硝化反硝化除磷性能.
    • 张馨方
    • 摘要: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不少学者与专家致力于脱氮除磷等相关工艺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反硝化除磷工艺的效果颇显。综述了反硝化除磷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反硝化除磷代表性工艺即单污泥系统和双污泥系统的运行流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