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罗
暹罗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69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中国史、外交、国际关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专利文献107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东南亚研究、东南亚纵横、南洋问题研究等;
暹罗的相关文献由48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巨新、安娜·李奥诺文斯、方馨玫等。
暹罗
-研究学者
- 王巨新
- 安娜·李奥诺文斯
- 方馨玫
- 朱天辉
- 李姝江
- 李达
- 杨志华
- 林俊芳
- 牛红红
- 王景会
- 王诗玮
- 田渝
- 苗欣宇
- 谯天敏
- 迟燕平
- 郭丽琼
- 陈静文
- 韩珊
- 刘德云
- 刘芳
- 姚建
- 姚绍君
- 姚绍济
- 姚雄
- 郭馨馨
- 黄素芳
- 黎道纲
- 万伯翱
- 万群
- 丰景
- 于丽娜
- 于静
- 代立春
- 仲乃琴
- 任广伟
- 位文健
- 何明雄
- 余佳敏
- 余向阳
- 余震
- 侯普兴
- 侯汉学
- 倪永清
- 兰雪花
- 关湘洛
- 冯发运
- 冯超
- 冷东
- 刘丽英
- 刘倩如
-
-
-
陈尚胜;
鲍海勇
-
-
摘要:
明初自实行"海禁"政策后,海上走私活动一直零星存在,但到成化、弘治时期(1465-1505)东南沿海的走私活动则开始活跃。与以前主要为沿海卫所军卒不同,这时期形成了由普通商民、海防军官、沿海豪势、册封使节、权贵人物等多种势力参预走私贸易的复杂局面。虽然明政府通过增补新的条例打击走私,普通商民的走私活动被有所扼制,但闽粤沿海豪势和权贵势力的走私活动却在抬头,并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与权贵利用出使占城机会前往满剌加贸易不同,闽粤走私商人则多与来广东朝贡的番商交易,由此形成内商走私贸易与外商朝贡贸易相互依存的局面。而成弘时期闽粤商民的走私贸易,也重塑了中国在东亚海洋贸易体系中的角色。
-
-
-
-
摘要:
C城-H港-新加坡-暹罗-s埠-上海,是《流亡》主人公沈之菲的流亡路线,也是作者洪灵菲本人在“四一五”遭通缉之后,被迫离开本土的逃亡路线,分别对应的是广州-香港-新加坡-暹罗-汕头-上海。
-
-
-
林龙锋
-
-
摘要:
本文解读新发现最早的《赤湾天妃庙碑文》,考述赤湾天后宫历史,廓清赤湾天后宫创建时间、重修者,探究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副使张源出使暹罗与妈祖信仰相关史实,反映妈祖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
-
-
龙立宝
-
-
摘要:
拉玛五世在位期间对暹罗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过去的学界认为这奠定了暹罗近现代化的基础,但是没有学者从工业化的视角去研究拉玛五世的改革。故此,本文从工业化的视角去探析拉玛五世的改革可以填补学界的研究空白。本文从土地政策、工业化政策与金融政策三个角度去探究拉玛五世时期暹罗没能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发现拉玛五世政府没能改变少数地主阶级占有绝大多数土地的情况,没能在工业化初期走好幼稚工业保护路线,以及没能通过控制好金融系统来发展工业。拉玛五世政府在土地政策、工业化政策与金融政策三个方面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拉玛五世政府的治理能力弱。
-
-
张入月;
王越
-
-
摘要:
明清时期,汉语在暹罗的传播主要有官方和民间两种途径.官方层面的传播围绕着朝贡贸易活动开展,交流需求促使暹罗官员到中国国子监学习汉语,朝贡物品出现汉文书籍、砚台,来华朝贡的暹罗使臣主动学习汉文诗词,具有传播方式单一、传播范围狭窄、传播内容固定的特点;民间层面的传播在多次华人移民潮影响下,出现汉文小说的口头与书面流传、家庭华文教育等多种传播途径,该层面传播方式具有自发性、灵活性和长久性的特点.总体来说,汉语在暹罗的传播情况并不理想,原因一是古代泰国与中国交往较少,却深受印度文明影响,以印度文字为基础创制本国文字,汉字失去进入泰语书写系统的可能性.二是暹罗对于中国的战略地位不如越南重要,仅在满足朝贡贸易的交流需求后便不再有官方推动汉语传播的举措.
-
-
薛斌
-
-
摘要:
19世纪20年代以来的近百年间,霍乱、鼠疫和钩虫病等的疫病流行对暹罗卫生防疫机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医学的持续干预下,暹罗国内对疫病的知识与想象不断更新,催生了基于西方医学理论的防疫政策与职能部门.同时,暹罗统治精英将佛教"功德"等理念与资源应用于新的公共卫生需求.面对疫病流行对国家治理的压迫,暹罗统治精英将自身塑造成为西方医学知识与实践的赞助者与引领者,并基于佛教传统价值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善业"而大力支持,使近代暹罗的卫生防疫机制建设呈现出西方医学知识与佛教伦理价值相调适的特征,成为其现代化进程中形塑"泰国性"的一个典型.
-
-
徐玲(文/图)
-
-
摘要:
丰顺与讪头商埠的距离不足100公里,红头船是油头商埠对外联络的重要标识,而暹罗(泰国)是红头船的主要站点之一。将近两百年前,潮讪一带前往泰国求生存、谋发展的人员不断增加,他们中的很多人稍有能力之后便谋求反哺家乡、反哺祖国。丰顺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近代同样有大量的人员奔赴暹罗(泰国)求生存、谋发展,然后反哺家乡、反哺祖国的华侨。
-
-
王杨红
-
-
摘要:
1853年暹罗使团遇劫事件后,暹廷未再进贡中国,两国朝贡关系渐趋中断乃至终结.1863年,在回复广东方面的催贡要求时,暹廷开始采取拖延策略;而后至1868年,蒙固王在布告中严厉批评两国的朝贡关系,拉开了这一关系终结的序幕.1869年,暹廷首次提议改道天津进贡,但此议与朝贡礼制相悖,清廷坚决拒绝.暹方遂认定天津路线具备合理性,继续坚持.流传近百年的所谓1882年朱拉隆功正式拒绝进贡中国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1884-1888年,温宗彦、郑观应、王荣和、余(暹)等访暹,均隐含“问责”暹廷失贡之意.暹廷不再坚持天津路线,也不赞同订约,两国朝贡关系已难以为继.1893年,在北榄事件的催化下,清廷承认暹罗为独立国,两国朝贡关系至此正式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