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残疾
智力残疾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3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892篇;相关期刊212种,包括三月风、残疾人研究、中国残疾人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第九届森田疗法学术大会暨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2012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换届大会暨第五届康复医学论坛、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会议等;智力残疾的相关文献由561位作者贡献,包括邱卓英、田宝、李欣等。
智力残疾
-研究学者
- 邱卓英
- 田宝
- 李欣
- 刘志超
- 施继良
- 陈耀红
- 刘春英
- 孙宏伟
- 曲成毅
- 李勇
- 李安巧
- 李毓秋
- 赵志航
- 邵翠霞
- 于洋
- 候嘉训
- 刘海荣
- 单敬
- 周礼亮
- 张立洁
- 张颖
- 彭虹
- 曹雁
- 李丹
- 李佳
- 李圆圆
- 李翔
- 杨丽
- 焦正岗
- 熊妮娜
- 王胜男
- 邹敏
- 于尔根·维希曼
- 于晶妮
- 刘秀茜
- 卜铁梅
- 叶萍贞
- 孙畅
- 张杨
- 彭蕾
- 徐海飞
- 托马斯·沃尔特林
- 方青
- 曾东霞
- 朱杰
- 李旭培
- 李玲
- 李辉
- 李鼎生
- 杨剑
-
-
张磊;
王丹丹;
吴雪萍
-
-
摘要:
探究不同程度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的特征及残疾程度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最终共获得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样本191名,其中轻度64名、中度68名、重度59名,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量表第2版(TGMD-2)对儿童的基本运动技能进行测试。结果: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发展水平滞后于同龄健全儿童,残疾程度越重滞后的年龄数越大;不同程度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差异显著(F=52.128,η^(2)=0.360,p<0.01),程度越重基本运动技能得分越低;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的性别差异仅出现在中度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中,其中男生基本运动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轻度和重度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未发现性别差异;偏相关分析控制BMI和性别后,结果显示仅轻度和中度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位移技能、控制技能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重度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中未发现显著相关关系。结论:不同程度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存在差异,年龄和性别对于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的影响与残疾程度有关,动作技能干预应当依据不同程度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基本运动技能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
-
-
杨亚茹;
郝传萍
-
-
摘要:
目的应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功能特点进行分析,并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构建适用智力残疾儿童的功能定向和体育运动核心素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方法运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1)和ICF对智力残疾儿童运动功能、活动和参与功能进行系统分析。依据ICF“生物-心理-社会”的功能、残疾和健康模式以及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参照美国《适应体育国家标准(第三版)》(APENS-3),构建适用于智力残疾儿童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发展要求的、功能定向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结果智力残疾儿童可能表现出基本动作发展缓慢、体适能水平较差、运动能力弱、运动动机不足等问题。适应性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是促进儿童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发展,并且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运动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发展目标、动作发展目标、体育活动参与度目标、健康目标、适应与赋能目标。根据体育活动的类型,课程内容包括体适能类活动、运动技能训练类活动以及运动项目相关类活动。适应性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涉及教材编写和教学建议。适应性体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可以从运动能力的发展、动作发展、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健康行为的养成、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进行,运用整体、多维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智力残疾儿童的动作发展以及运动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开发适应性体育课程中,还应该确定无障碍环境与辅助技术的适用性。结论运用ICD-11和ICF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健康状况、主要功能和运动能力进行了系统分析。基于ICF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模式,参照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APENS-3,构建了智力残疾儿童适应性体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架构,并且建立了功能导向的适应性体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强调儿童体育运动核心素养的养成,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发展。
-
-
韩超;
刘肇瑞;
黄悦勤;
马超;
陈红光;
张婷婷;
魏景明;
李志武;
仇传福
-
-
摘要:
目的:对《智力残疾青少年居家体育康复指导手册》的使用效果和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取20例智力残疾青少年,随机分为按照《智力残疾青少年居家体育康复指导手册》中推荐活动锻炼6周的锻炼组和不参加锻炼的对照组,每组各10例。在基线和6周末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机能、体能和技能测试,用《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对功能进行评价。从10名锻炼组成员中选取3名青少年及其父母3人,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对根据手册进行康复体育锻炼的可行性进行定性评价。结果: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锻炼组除爆发力外,各机能、体能和技能测试指标提高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锻炼组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功能领域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多数运动测试指标变化和各功能领域变化间呈中高度相关(r=0.46~0.82,P<0.05)。定性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及家长愿意按照手册中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锻炼,能够完成锻炼活动的内容,希望采取以体育指导员指导结合家长辅助的方式开展体育锻炼。结论:《智力残疾青少年居家康复体育锻炼指导手册》可接受性好,智力残疾青少年可以在指导下开展体育锻炼并取得一定效果,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
-
徐映雪
-
-
摘要:
案例近日,王二陪同自己的配偶张三来到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办理不动产转移登记,欲代张三申请将张三单独所有的一套住宅出让给李四。王二表示张三是残疾人,并出示了张三的残疾人证。残疾人证显示残疾类型是智力残疾,程度为三级。王二能否代张三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
-
-
刘辉;
杨剑;
曹航;
贾绍辉
-
-
摘要:
目的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构建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和运动康复的健康和功能结局的研究架构,系统分析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与功能障碍表现、参与身体活动的方案以及健康和功能结局。方法 运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对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方案以及健康与功能结局进行系统分析,构建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健康与功能状况、身体活动干预方案以及健康与功能结局架构。检索Scopus、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收集建库至2022年8月18日公开发表的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与运动康复的健康及功能结局的系统综述,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最终纳入系统综述8篇,来自5个国家,包括190项随机对照试验和7 011例参与者,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智力障碍、儿童神经病学、康复科学、残疾与健康、适应性体育、特殊教育等,发表时间集中在2018年至2022年。常见的健康状况主要有唐氏综合征、孤独症谱系障碍、脆性X综合征、Prade-Willi综合征、智力障碍、认知障碍;身体活动干预形式分为体适能类、技能类和活动类3类,活动频率每周1~5次,活动强度为中-高强度,持续时间1周~1.5年;健康结局体现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身体活动、心理行为健康与社会适应、整体生活质量和福祉方面。结论 基于WHO-FICs构建了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和运动康复的健康效果的理论架构。智力残疾儿童青少年主要功能障碍表现为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活动和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福祉3个层面。其中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层面涉及概念性技能、社交性技能和实践性技能,活动和参与层面表现为低体育活动参与度、久坐和肥胖,活动能力低,没有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福祉层面涉及情绪和情感、自尊、一般自我概念、幸福感、友谊、与他人的关系或社会成熟度、生活质量和福祉等。身体活动方式可以分为体适能类、技能类和运动项目类。主要健康和功能结局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智力功能与适应性行为,活动和参与以及心理行为健康与社会适应、生活质量和福祉。在智力功能和适应性行为领域,主要健康结局涉及认知功能(执行功能、认知可塑性、工作记忆等)、心理功能(情绪自我控制、自我价值和自尊)。在活动和参与领域,主要健康结局涉及体适能(肌力和肌耐力、速度、灵敏性)和动作技能(基本动作技能、平衡、核心稳定性),提高体育活动参与度,促进其更好地适应与赋能(社交、亲社会行为等),达成健康目标(降低疾病风险、缓解焦虑和抑郁、肥胖管理)。在心理行为健康与社会适应、生活质量和福祉领域,参与身体活动与运动康复可以提升儿童青少年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
-
吴扬;
冯雅静;
杨希洁
-
-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新时代特殊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主阵地,分析近几年特殊教育学校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学生的心理与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以期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助益。
-
-
魏乾伟;
张丽晋;
何辉;
尚晓瑞;
梁明丽;
张艳;
李一辰
-
-
摘要:
目的分析北京市0~6岁儿童五类发育性残疾的筛查现状,发现残疾筛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利用2019年北京市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季报,对初筛和复筛数据资料进行汇总和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城区和近、远郊区之间的差异。结果北京市0~6岁儿童五类残疾初筛率为98.89%,总体初筛阳性率为45.63‰,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不含神经系统异常)残疾、脑瘫、智力残疾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初筛阳性率分别为1.89‰、1.00‰、33.20‰、1.48‰、7.43‰和0.63‰。不同地区各类别残疾的初筛阳性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全市总体初筛转介率为43.25%,除孤独症谱系障碍外,不同地区的各类别转介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北京市基本实现了0~6岁儿童残疾筛查的全面覆盖,但初筛阳性率和转介率有待提高,应加强项目管理,定期进行质控和技术培训,在不同层级开展残疾预防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
-
-
余静寒
-
-
摘要:
今年年初,曾因长得像马云而走红的江西男孩范小勤回家了。随着“小马云”的热度退散,范小勤的人生也开始被重新审视。前不久,在江西永丰县政府的安排下,范小勤做了智力检测,被鉴定为智力残疾二级。他的哥哥范小勇为智力残疾三级。范小勤的父亲范家发告诉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他认为检测结果不可靠,“小勤长大一些,结果可能又不一样”。
-
-
辛怡丽(文/摄);
陈绘宇(摄)
-
-
摘要:
"还不曾起飞,就折断了翅膀;生活给了他们太多的磨难,但他们仍怀揣梦想。"这或许是银川市特殊教育中心特奥班孩子们的真实写照。"孩子们来自四面八方,有走路不稳的、口齿不清的、四肢不听使唤的,看着就让人揪心。"特奥班王教练介绍,对这些智力残疾孩子,要从身体机能的恢复着手,以竞技体育特长培养为突破口,创造机会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
-
温如军
-
-
摘要:
河南省泌阳县高店镇和岗村,是驻马店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往日的宁静被一桩婚事打破了。女方姚明瑞,22岁,二级智力残疾,不会任何语言的表达,生活无法自理;男方张言照,55岁,一直未婚,本以为命运垂怜,人生的后半段能有人给自己暖被窝,哪怕是一个残障女人,也不至于让自己孤独终老。然而,就在他们领结婚证的前一天,一段视频打乱了所有的计划。
-
-
-
-
-
-
-
-
-
王若文;
李世英
- 《第二届北京特殊教育国际论坛》
| 2009年
-
摘要:
记忆力作为智力残疾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一项重要指标一直一来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大部分的研究侧重于智力残疾学生的记忆力发展和表现特点,以及具体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于具体班级教学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和同事一起,以我校目前唯一一个培智班为研究对象,以学生的课堂记忆特点为研究内容开展了本项研究活动,本研究对培智班十一名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详细记录,通过课堂真实环境开展试验,观察学生对于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记忆情况,总结试验记录,加以分析,制定出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观察教学效果是否提高。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智力落后孩子课堂记忆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孩子感兴趣或喜爱的事物所来带的刺激能够促进孩子对信息进行储存,但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再存储必须通过持续性有目的的接触才能办到。而如何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达到持续性有目的的接触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