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时间利用

时间利用

时间利用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50110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现代交际、数据、管理观察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5年第十届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8年专题研讨会等;时间利用的相关文献由199位作者贡献,包括H·桑帕斯、M·M·文廷克、刘娜等。

时间利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0110 占比:99.96%

总计:350254篇

时间利用—发文趋势图

时间利用

-研究学者

  • H·桑帕斯
  • M·M·文廷克
  • 刘娜
  • 关迪
  • 冯诗琪
  • 孙艳秋
  • 张建伟
  • 成君忆
  • 杨照东
  • 柴彦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焦健; 王德; 程英
    • 摘要: 时间利用是测度生活方式的重要维度;上海与东京作为中国和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其居民的时间利用模式代表着两国不同的生活方式。本文基于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对上海与东京就业人员时间利用进行比较研究,从时间视角总结上海与东京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差异,以期为中日城市比较研究提供微观日常生活层面的研究结论。研究发现:在工作与通勤时间上,上海平日工作时间比东京少,而周末工作时间比东京多;上海就业人员通勤压力时间少于东京,职住关系相对东京较为平衡,但外环周边仍存在长时间通勤问题。在生活时间上,上海就业人员照料儿童时间压力高于东京,分工模式具有"男女共同主内外"特征,女性因此在时间分配上相对东京具有"工作-家庭兼顾"的特征;在自我照料与休闲时间上,上海就业人员睡眠时间充足,休闲时间少,尤其是周末休闲时间少于东京,上海就业女性休闲时间最少。上海与东京就业人员时间利用差异是工时制度、城市空间结构、社会性别观念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张等因素的影响下,上海就业人员工作与通勤时间或将保持增加的趋势,挤占就业人员生活时间,并进一步激化上海女性工作-家庭矛盾,因此应从法律制度、职住关系与公共服务等方面帮助就业人员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提升其生活品质。
    • 张育庆; 高雅; 詹程程
    • 摘要: 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中,职业女性所面临的工作与家庭双重制约直接表现在日常时间利用中.本研究采用2020年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职业女性时空间行为随机抽样调查数据,基于生命历程理论,运用方差分析与最小显著性差异法对处于不同生命历程的职业女性时间利用特征进行对比与分析,研究表明:(1)婚姻作为定类变量时,未婚女性与已婚女性的时间利用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人卫生护理、家务和休闲中;(2)生育作为定类变量时,已婚无子女女性与已婚有子女女性的时间利用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务、交通出行和休闲中;(3)以女性主义地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职业女性的生命历程具备年龄特色,房屋持有状况、职住距离等特征会随着结婚及生育这2个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事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时间利用.
    • 马缨; 李晨熹
    • 摘要: 时间利用调查是对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时间情况的抽样调查,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首先回顾了时间利用调查的发展历程,然后着重总结了其主要形式、在具体领域的应用、相关批评及其完善,最后梳理了时间利用调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最新议题。建议我国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进一步开展和构建更综合的时间利用调查;拓展研究议题,丰富相关研究成果;面向理论建构,将时间利用与不同的学科理论和学科视角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
    • 李春江; 杨振宇; 柴彦威
    • 摘要: 通过从整日尺度考察疫情背景下居民时间利用的变化及其差异性,比较疫情前、疫情严重和复工后三个时期居民时间利用特征,并基于疫情严重时期与疫情前相比的活动时间变化进行聚类,划分不同人群的时间利用变化模式.研究发现,疫情背景下居民日常活动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在不同人群之间有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性与其社会经济属性等特征紧密相关.工作型居民的就业单位以政府、事业单位和国企为主,疫情期间的工作时间大大增加,挤压了照顾家人以外的其他活动时间;家庭型居民家中有学龄前儿童的占比较高,疫情期间以照顾家人为主的家庭事务时间显著增加;休闲型居民在疫情严重期间的休闲时间显著增加,尤其是线上休闲时间增加最多.进一步讨论不同人群时间利用变化的家庭和社会意义,以期为应急突发事件下不同类型家庭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提供科学支持.
    • 焦健; 王德
    • 摘要: 时间与空间一样,是构成人类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测量生活质量、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时间利用研究自工业革命时期起在发达国家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时间利用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时间利用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议题进行梳理.时间利用研究在时间利用调查与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推动下逐渐走向成熟.其中,地理学、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领域在时间地理学、活动分析法等理论与方法支撑下发展起来的时空行为研究,从时空制约的角度,基于幸福感与健康、家庭分工与时空约束、出行需求与出行时间规律、ICT技术下的时间利用与影响等议题研究日常活动的时间特征与规律,探索时间导向的城市公共政策与规划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中国时间利用研究的重点领域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 武文杰; 孙业红; 王英; 焦雯珺; 闵庆文
    • 摘要: 探究居民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者的角色认同是否影响其参与旅游,是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旅游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角色认同理论,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利用时间日志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获取当地居民时间利用数据,并从时间利用视角出发就居民角色认同对其旅游参与的影响进行质性探讨,以期深度挖掘居民的态度和心理感知.结果表明:居民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者,其角色认同对旅游参与具有一定的影响.以居民角色认同程度和旅游参与程度作为分类变量加以交互组合,形成4种常见的旅游社区参与类型,即高角色认同-深度参与旅游型居民、高角色认同-浅度(未)参与旅游型居民、低角色认同-浅度(未)参与旅游型居民、低角色认同-深度参与旅游型居民.从而针对不同类型居民,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参与和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建议.
    • 肖菠
    • 摘要: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推行,众多教师在自己授课的过程中也会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去使用新型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在众多的新型教学方式中,群文阅读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阅读理解本来就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能力,再加上全文阅读教学法,也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众多语文教师都会摒弃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群文阅读教学法进行授课.
    • 余碧莹; 赵利婧; 胡林; 孙飞虎; 彭晓晗; 史彩云
    • 摘要: 幸福感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评价,可以作为改善人民福祉的重要参照。由于参与不同活动的时间分配不同,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不同,通过时间利用方式的变化可以反映居民幸福感的变化。以中国2008年和2018年两次时间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通过分析个人属性和外界环境属性对时间利用方式的影响,以及时间利用方式对幸福感的影响,评估中国民生福祉改善情况。研究发现:十年间中国居民幸福感显著提高,人民福祉明显改善。就个人属性而言,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幸福感越高。就外界属性而言,人均学校数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医院数量的提升可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会降低居民的幸福感。从活动细分来看,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有酬劳动、无偿家庭服务、睡觉与个人护理活动、用餐或其他饮食、大众媒体使用、休闲娱乐活动、健身锻炼活动上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居民的幸福感,建议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提升交通出行效率,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候林科
    • 摘要: 在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去格外的注意英语知识的积累。在积累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动手去把这些知识记录下来,这样的话才能够实时地去深刻记忆这些知识。在学生对于英语课堂不感兴趣的时候,就要教师多多的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把目光都放在课外知识上面,让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之后,再让学生去学习课内的英语知识。这样的话,就是可以让学生多多的去学习到英语课程,从而让学生把目光都转到课内,这样的话,对于教授课本上的英语知识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所以再让学生去学习英语知识的时候,就格外的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刘宁宁
    • 摘要: 基于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湖南省数据分析城乡两性时间利用差异,依据相对资源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性别角色理论、生命历程理论与现代化理论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绝对资源、相对资源、性别观念、家庭子女结构、城乡居住类型对城乡两性时间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时间利用存在差异,其时间利用情况受年龄、经济收入、经济依赖度、性别观念、家庭子女结构与城乡居住类型的影响,不同因素对经济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与休闲时间的影响存在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