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不同给药方式

不同给药方式

不同给药方式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专利文献69089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母婴世界、中国农村卫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等; 不同给药方式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付凯、刘亚平、刘俊发等。

不同给药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0.29%

专利文献>

论文:69089 占比:99.71%

总计:69288篇

不同给药方式—发文趋势图

不同给药方式

-研究学者

  • 付凯
  • 刘亚平
  • 刘俊发
  • 刘敏
  • 廖卫红
  • 李合芹
  • 李明
  • 李林娜
  • 李琴
  • 李鸿儒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煦
    • 摘要: 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促宫颈成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成都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住院且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120例宫颈不成熟足月妊娠孕妇,随机分为三组。其中40例纳入口服组,40例纳入阴道给药组;40例纳入舌下含服组,比较三组促宫颈成熟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口服组、阴道给药组bishop评分均高于舌下含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米索前列醇用药量方面,口服组、舌下含服组要高于阴道给药组(P0.05)。结论:不同的给药方式各有优劣势,临床需结合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特别是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
    • 张丽丽; 李明; 李梦娇; 朱海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丙种球蛋白不同给药方式对新生儿ABO溶血病(ABO-HDN)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ABO-HDN患儿,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模式均分为A、B、C 3组。所有患儿采取常规蓝光照射治疗,A、B组在此基础上分别静脉注射免疫丙种球蛋白单次高剂量(1.0 g·kg^(-1))及2次低剂量(0.5 g·kg^(-1)),C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理盐水安慰剂。比较3组患儿的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空腹血糖(FPG)、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以及贫血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患儿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B、C组(P<0.05),B、C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48、72 h,A组患儿血清TBIL明显低于B、C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儿F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的PCT、hs-CRP水平明显低于B、C组(P<0.05),且B组低于C组(P<0.05);A组患儿的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B、C组(P<0.05),且B组低于C组(P<0.05);3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次高剂量静脉注射免疫丙种球蛋白治疗ABO-HDN,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患儿的PCT、hs-CRP水平及贫血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患儿的高血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 柳爽; 李维筠
    • 摘要: 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药物特点,探讨阿奇霉素不同给药方式对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为小儿用药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呼吸道感染疾病患儿,共计120例,全部应用阿奇霉素药物。按照不同用药方式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两组患儿例数相同。其中,阿奇霉素注射给药组采取阿奇霉素注射给药治疗,阿奇霉素口服给药组则采取阿奇霉素口服给药治疗。比较两组呼吸道感染患儿用药后的治疗情况;痰多、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等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最大呼气流量监测水平;不良反应。结果与阿奇霉素注射给药组的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痰多、咳嗽、发热、肺部啰音等)及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最大呼气流量监测水平相比较,阿奇霉素口服给药组更优,P<0.05。阿奇霉素口服给药组不良反应少于阿奇霉素注射给药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口服给药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儿的机体炎症水平,缩短治疗时间,且相对于注射用药,口服用药的不良反应更少。
    • 季小青; 叶志虎
    • 摘要: 目的 探讨患者接受不同给药方式的舒芬太尼全麻诱导对呛咳发生的影响。方法 以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江苏省沭阳医院接受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凭借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35例。3组患者给药总剂量一致,A组是一次性完全给药,B组是以30 s为间隔分两次给药,C组是分3次各按1/3的剂量给药。在药物起效后给予气管插管,记录3组患者的呛咳发生率、发生时间,并对比气管插管前后3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以及血压改变情况。结果 麻醉后,C组患者呛咳发生率(5.71%)显著低于A组患者呛咳发生率(28.57%)、B组患者呛咳发生率(22.86%),呛咳发生时间(20.43±1.22)s显著迟于A组呛咳发生时间(8.12±0.54)s和B组呛咳发生时间(8.34±0.5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选择分3次每次1/3剂量的舒芬太尼进行诱导能够有效抑制呛咳发生,血流动力学所受影响程度也较低。
    • 赧贤燕
    • 摘要: 目的:研究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用于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数量均为40例.对照组使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法给药,实验组使用胰岛素泵持续注射方式给药,最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给药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糖(餐前及餐后2h)及血压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对比发现(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持续注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及血压水平,患者的满意度较高,具有推广和使用价值.
    • 韩进
    • 摘要: 目的:分析利多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道管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实施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62例患者分为1组和2组,1组为静脉给药组,2组为雾化吸入组,为患者采用利多卡因麻醉,分析不同给药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造成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实施雾化吸入给药后的15min、30min的ICP、CPP、MAP、HR指标对比无差异,相比吸痰前的上述指标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也无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无意义.1组患者的ICP、MAP、HR指标在吸痰后的各个时间段明显提升,CPP指标明显降低,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分析利多卡因麻醉的多种给药方式,雾化吸入方式不会对ICP指标造成严重要影响,因此相比静脉注射给药手段,雾化吸入的麻醉给药方式能够有效避免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引发的各项指标异常,保证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梅术菊; 史雪莉; 阮其金
    • 摘要: 目的:分析甲氨蝶呤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的42例以异位妊娠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各21例.其中实行一次性肌肉注射的为观察组,实行分次肌肉注射的为参照组,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参照组β-HCG恢复正常时间以及腹部包块消失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中,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参照组为28.57%;且和参照组相对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异位妊娠患者的治疗中,通过对患者实行一次性肌肉注射,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降低患者的β-HCG恢复正常时间以及腹部包块消失时间,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产生,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恢复.
    • 丛静
    • 摘要: 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治疗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产后出血产妇80例开展实验,通过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2组,各40例.这中间,参照组采用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进行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则通过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的方法进行治疗,进而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出血量同参照组患者之间的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给药方法的不同不会对出血量造成影响,但采用直肠放置米索前列醇的方法,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此种给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余骞; 朱文煜
    • 摘要: 目的:研析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38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患者,对照组:应用氨甲环酸联合生理盐水;实验组:氨甲环酸联合氨甲环酸.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间血小板、血红蛋白浓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比值与纤维蛋白原指标比对,无差异性,(P>0.05).对照组:术后24h出血量(650.25±15.74)ml;实验组:术后24h出血量(640.65±10.65)ml;两组术后24h出血量比对,无差异性,(P>0.05).结论:实施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持续输注氨甲环酸与单次输注氨甲环酸相比,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与出血量方面无较大改善作用,建议临床中增加药物剂量的同时,加强对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 李丽凤
    • 摘要: 目的:针对胰岛素的不同给药方式对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患者,其中研究组进行通过胰岛素泵连续进行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则接受胰岛素分次进行皮下注射治疗,通过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给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接受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治疗的研究组患者,血糖控制优良者明显高于接受分次皮下注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分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2hPBG、FBG、HbA1c水平均较对照组患者水平低,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胰岛素日平均用量为(0.6±0.2)U/kg,给药后FBG达标时间为(5.0±0.4)天,低血糖的发生概率为2.9%;而对照组胰岛素日平均用量则为(0.7±0.7)U/kg,给药后FBG达标时间为(11.2±1.0)天,低血糖发生概率则达到了14.0%.由此可见研究组胰岛素日平均用量低于对照组,且FBG达标时间较对照组短,低血糖的发生概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对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的研究可以得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通过较少量的胰岛素用量达到较为高效的治疗方法,且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概率,是一种方便简洁、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