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信仰
文殊信仰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篇;相关期刊35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等;文殊信仰的相关文献由78位作者贡献,包括崔正森、肖雨、冯永昌等。
文殊信仰
-研究学者
- 崔正森
- 肖雨
- 冯永昌
- 杨富学
- 吕建福
- 康立群
- 许栋
- 侯慧明
- 冀培然
- 冯铁健
- 史韵雯
- 叶子
- 吴攀升
- 周文洁
- 安东尼·托拉巴
- 寒梅
- 小山满
- 崔丽娜
- 左金众
- 张书彬
- 张海瀛
- 张艳
- 文奎
- 景天星
- 朱生云
- 李向平
- 李富华
- 李政阳
- 李海波
- 李玉珉1
- 杜斗城
- 杜瑞平
- 杨曾文
- 杨永康
- 根通
- 欣荣
- 武绍卫
- 毛雨寒1
- 汪正一
- 温英
- 熊一玮
- 牛宏
- 王国棉
- 王帅
- 王志远
- 王晓敏
- 王杰
- 王玲秀
- 竺颖
- 肖黎民
-
-
贾发义;
高圆
-
-
摘要:
在唐代,僧人群体在文殊信仰由五台山地区传播、普及到全国的过程中作出了贡献。他们与文人、士子、官僚这些士大夫群体有紧密的接触,并通过译经讲学、游历巡法和寺学教育等诸多方式将文殊信仰传播、普及到士大夫群体之间。士大夫群体也出于政治、宗教或者心理等诸多因素主动地向文殊信仰靠拢,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殊信仰进行了改造。这使得文殊信仰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交融,进一步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
-
袁頔
-
-
摘要:
根据图像对比,榆林窟第2窟正壁说法图并南北两端故事画所依粉本为西夏《普贤行愿品》卷首版画,二者结合应定名"普贤行愿经变相",由此正壁形成文殊、普贤共存的格局以彰显佛之尊格并体现五台山信仰.同时,整窟建构出文殊为中心的神圣空间,不仅满足信众参拜圣像的需求,还强调了西夏佛王治世背景与官方佛教信仰.
-
-
崔丽娜;
吴攀升
-
-
摘要:
丝绸之路不仅是世界商贸之路,也是中西宗教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宗教交往中最主要的是语言交往,这需要对域外经典进行翻译.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形成汉传佛教,更多是以经典为载体的.留存至今的汉译佛典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对于研究中西宗教语言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从东汉开始,丝路高僧就翻译有文殊经典,经魏晋南北朝,在隋唐时期达到高潮.北宋初年,陆上丝绸之路虽日渐衰落,但在新一轮的佛经翻译中,文殊经典也占重要一席.文殊经典的汉译,一直持续到元代.文殊经典是汉译佛典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以其为重要代表之一的汉译经典,在支撑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同时,不仅融入中国文化,而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儒家文明、道家文明共同支撑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
-
-
王帅
-
-
摘要:
雍和宫的"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是雍和宫文殊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传佛教文殊信仰的代表之一.本文以雍和宫《藏汉蒙对照无上瑜伽大威德金刚十三尊成就仪轨》为核心,结合田野调查的实际情况,对于"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仪轨的形式与功能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
-
韩焕忠
-
-
摘要:
华严宗与五台山文殊信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不仅是第二会普光明殿会的会主,是第九会逝多林给孤独园会中指导善财童子广参大善知识的导师,而且还是在清凉山讲经说法和领众修行的住持,《华严经》为五台山的文殊信仰提供了极其权威的经典依据.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宗经成立起来的中国佛教宗派,该宗祖师特别强调《华严经》所说清凉山就是山西五台山,而且还将五台山打造成了华严宗弘宗演教、讲经说法的基地.文殊信仰是包括华严宗在内的中国佛教内部一种非常普遍的信仰形态,但由于华严宗与文殊信仰既有共同的经典依据——《华严经》,又有共同的核心区域——五台山,因此华严宗的文殊信仰较之中国佛教其他宗派具有更为丰富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
-
李向平
-
-
摘要:
文殊信仰作为民众所选择和认同的信仰类型,早已在中国社会乃至民间信俗中形成为非常重要的信仰方式,而山西五台山也成为佛教史上最具神圣地位的文殊道场.然而,文殊信仰方式的佛教社会学特征,文殊信仰的基本内容、传播方式、修持方式、社会呈现方式及其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是在实践文殊菩萨智慧精神的过程中,从自我、个人出发,发大慈悲,开大智慧,以一种"共业共修共证"的"菩萨道"精神,解脱与觉悟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共同构成了文殊信仰社会方式的关键.
-
-
-
-
王杰
-
-
摘要:
《八字文殊仪轨》实为密宗经典《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的略名,净智金刚是天竺僧人菩提仙.该经属文殊类经典之一,从此角度我们对汉地的文殊信仰略作介绍,重点探讨华严宗和密宗在文殊信仰中所起的作用.本经中土久佚,清末杨守敬旅日,国内始得有传本,我们就此问题展开对中日"书籍之路"的论述.
-
-
杨富学;
张艳
-
-
摘要:
宋元时期,回鹘佛教流行,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崇拜在敦煌莫高窟和瓜州榆林窟的回鹘文文献和题壁中多有体现.13世纪后期,蒙古豳王家族入居河西走廊,成为河西回鹘的统治者.沙州、瓜州等地的回鹘人与蒙古人经过数十年的碰撞与磨合,至明代初期,在文化上逐步趋同,互相融合而成为裕固族这一新的民族共同体.明朝中叶,由于受到外来势力的侵扰,裕固族不得不由沙州、瓜州东迁至肃州一带.肃州原本是蒙古豳王家族的大本营,文殊山也成为蒙古豳王家族的皇家寺院,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裕固族佛教徒心目中的文殊道场.从文殊山发现的回鹘文碑铭、题记可以看出,元明清时代当地文殊信仰流行,裕固族先民所称颂、拜谒的文殊道场不是山西五台山而是今天酒泉的文殊山.此外,莫高窟第61窟和榆林窟第3窟也被裕固族先民视作殊道场.
-
-
-
根通
- 《海峡两岸“中国文化与宗教大同暨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历史上将《华严经》中的清凉山等同于五台山,把五台山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有一个衍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北魏开始,一直到唐华严四祖澄观撰《华严经疏》(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才基本结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古人为佛教融入中国本土而进行的自觉努力,历史已经肯定了这种努力的重大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