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史互证

文史互证

文史互证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专利文献46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东疆学刊、东岳论丛、广西社会科学等; 文史互证的相关文献由74位作者贡献,包括卞孝萱、叶菁、董定一等。

文史互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64.06%

专利文献>

论文:46 占比:35.94%

总计:128篇

文史互证—发文趋势图

文史互证

-研究学者

  • 卞孝萱
  • 叶菁
  • 董定一
  • 周焕卿
  • 屈妍晏
  • 庞美芹
  • 朱长英
  • 李文才
  • 董韦彤
  • 郭士礼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刘春景
    •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方法,但就其根本而言,主要有文献实证与鉴赏批评两大方法,文史互证则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具体实践。文献是文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文献的搜集要注意全面,既要重视传世文献,也要重视出土文献,同时要注意辨别文献的真伪。鉴赏批评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不仅需要读者具有深厚的审美积累和审美经验,而且需要读者有灵心善感,能够穿越文字的阻隔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文史互证既重视历史文献考证,也不轻视文艺欣赏,重在破除学科界限,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 董韦彤
    • 摘要: 从竹村则行、井上泰山和小松谦三位学者对以元明时期为主的中国古典戏剧史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日本学者善于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将相关戏剧作品中的情节内容置于真实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两相对照,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日本的学术研究向来以细致入微著称,在古典戏剧研究中的体现,主要在于对边缘人物、细微情节的敏锐把握和在注释中对正文内容极尽周详的补充说明.以竹村、井上、小松为代表的日本戏剧史家,对待研究谨严审慎的治学态度更值得广大学者学习,他们不但强调对原始资料的重视,更鲜明的特点在于对证据近乎保守的使用和论断.另一方面,过于谨小慎微的治学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日本学者对问题的大胆预设和观点表达.总的来看,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论证方法、治学态度等,都大有值得当下国内戏曲研究者借鉴学习之处.
    • 刘智彬
    • 摘要: 一、"诗以载道"——在历史学科中利用诗歌培养家国情怀的必然性文史结合历来是中国学术的传统,文史互证也多为历代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重要方式。诗歌在古典文学中的地位自不言待,其作为史料也多为历史学家所采用,尤其是自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问世以来,其所使用的"以诗证史"蔚然成风。
    • 许萌
    • 摘要: 洪钧一生历经荣辱,出使欧洲却身陷帕米尔交界图风波,名满天下却因迎娶名妓赛金花为世人所诟.作为状元外交官,洪钧的传奇经历颇受时人青睐,《孽海花》《彩云曲》等晚清文学文本不仅创造了这一历史人物的文学价值,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物进行了曲解、污名化.我们将被忽视的文史文本置于研究中,通过"材料的陌生化使用",从文史结合的维度比较洪钧形象在不同论域的书写异同,旨在总结现有成果之外,打破前人对洪钧文学形象单一、片面的看法与认识,还原出洋使臣的文学及历史文化形象,并对之作出学理性评价.
    • 董韦彤
    • 摘要: 从竹村则行、井上泰山和小松谦三位学者对以元明时期为主的中国古典戏剧史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日本学者善于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将相关戏剧作品中的情节内容置于真实历史的大背景之下,两相对照,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日本的学术研究向来以细致入微著称,在古典戏剧研究中的体现,主要在于对边缘人物、细微情节的敏锐把握和在注释中对正文内容极尽周详的补充说明。以竹村、井上、小松为代表的日本戏剧史家,对待研究谨严审慎的治学态度更值得广大学者学习,他们不但强调对原始资料的重视,更鲜明的特点在于对证据近乎保守的使用和论断。另一方面,过于谨小慎微的治学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日本学者对问题的大胆预设和观点表达。总的来看,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论证方法、治学态度等,都大有值得当下国内戏曲研究者借鉴学习之处。
    • 石云涛
    • 摘要: 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敦煌变文这些通俗文学作品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各有创获.作为历史学家,朱雷先生从历史角度对变文作品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解读,他敏锐地发现其中的史料价值,发凡起覆,通过变文作品的解读揭示了唐史的重大问题.朱雷先生是研究唐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大家,当他触及这批文艺材料时,几乎在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前人解释的失误,从而进行了精当的辨析.他重视校勘,在读敦煌变文札记诸篇中解决了一系列疑难字句的释读.
    • 姜飞
    • 摘要: 文史互证,以及近年所谓"社会史视野"的研究,皆属社会历史批评。然而社会历史批评的晚近形态,已不是为预先指定的总体性真理提供佐证和论述的研究,更倾向于经验先于理念,事实先于方法。同时,文史互证也不再满足于事证的粗率比对,而是在丰富的细节洞察中实现有效性的把握,在历史、经验化的历史及其文学叙述的逐层推进中抵近和触及真实,历史和心灵的双重真实。
    • 王鸿洋
    • 摘要: 唐代至今诸家关于《南都赋》创作时间和缘由聚讼不已,其结论和论据均可商榷。从"文史互证"的角度,考证《南都赋》的内容、东汉皇帝的祭祖制度与张衡的政治生涯,可推得《南都赋》应创作于张衡晚年,即顺帝永和二至四年间(137-139年),目的是劝谏顺帝回故乡章陵祭祀祖先。
    • 邹晓华
    • 摘要: 历史上大运河是输送漕粮到京师的主要通道。漕粮是封建制国家维持运转的粮食保障,明朝大学士徐阶在其《漕运新渠记》中称:“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明清两代的漕运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史书记载浩繁。相较于史书记载,作为文学的明清小说具有语言通俗、故事性强、容易接受等特点,且多现实主义作品,反映社会全面而深刻。文史互证可补史阙。通过研究发现,明清小说中关于江南漕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张民军
    • 摘要: 华人女作家郑念(Nien Cheng,1915-2009)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她在“文革”期间所受的迫害及平反经历通过其自传体小说《上海生死劫》而广为人知.该小说的书写及传阅不仅使她成功跻身于海外华文文坛,成为伤痕文学、“文革”写作的代表作家,同时也塑造了其几无瑕疵的一代名媛形象.业已解密的英国外交档案则披露了数件与郑念相关的文件,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初郑念在上海生活及社交活动的几个片段:其一是所谓的“郑念情报系统”,英方对其真实身份的怀疑;其二是郑念提交给英方的一份“中国观察报告”,这与其作为一名外企总经理助理的身份不符.笔者以文史互证的方法将这几件外交档案与《上海生死劫》中的相关叙述加以对照,发现了一些令人疑窦丛生的情节,至少是对郑念现有形象的某种颠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