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数浓度

数浓度

数浓度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56196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二十一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2014年全国气象观测技术交流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数浓度的相关文献由44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国、桂华侨、余同柱等。

数浓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6196 占比:99.80%

总计:56308篇

数浓度—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若羽; 卞建春; 唐贵谦; 李丹; 白志宣; 毛文书
    • 摘要: 大气污染物的垂直梯度观测是识别区域输送和本地贡献的必要手段。基于此,2020年8月在拉萨市利用光学粒子计数器(the Printed Optical Particle Spectrometer,简称POPS)在地面和系留气艇分别对0.13~3.39μm粒径范围的气溶胶数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拉萨近地面气溶胶数浓度在16 cm^(−3)到870 cm^(−3)范围之间,比华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小2~3个量级;(2)气溶胶数浓度呈现两峰两谷的日变化结构,峰值通常以0.13~0.4μm的小粒径粒子为主,且对应北京时间早(10:00)、晚(21:00)高峰时段;(3)气溶胶数浓度垂直分布与边界层演变密切相关,稳定边界层中的气溶胶随高度递减,粒子数浓度为194±94 cm^(−3),对流边界层和残留层中的气溶胶分布均一,数浓度分别为165±99 cm^(−3)和123±95 cm^(−3),且显著低于稳定边界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拉萨的污染源主要为局地机动车排放,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是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必由之路。
    • 李琳; 贾凤菊; 冯程; 肖况
    • 摘要: 为探究重污染天气过程中颗粒物数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利用电迁移粒径谱仪(SMPS)和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等,对成都市2020年12月21~28日的大气颗粒物(12.2nm~20μm)数浓度谱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期间颗粒物数浓度主要集中在积聚模态粒径段,数浓度谱呈三峰分布,主峰值出现在723nm左右,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的增加是导致此次污染过程颗粒物数浓度快速升高的主要原因。各模态数浓度日变化特征明显,凝结核模态呈单峰分布,浓度高值出现在午间;爱根核模态与积聚模态呈双峰分布,浓度高值分别出现在午间和晚间。受站点周边交通源和生活源影响,颗粒物数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南风向1.0~1.5m/s风速下,相对湿度和能见度与积聚模态颗粒物数浓度相关性最为显著。因此,降低积聚模态数浓度有助于缓解颗粒物污染并提高大气能见度。
    • 高攀; 王骏; 赵成成; 唐家斌; 刘晶晶; 闫庆; 华灯鑫
    • 摘要: 云微物理参数对气候变化、天气预测、人工影响天气、飞行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基于光散射、碰撞和成像理论的云微物理参数测量方法存在反演过程需要对云滴谱和粒子特性进行假设、撞击过程会破坏粒子特征、无法获得云粒子三维特征等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干涉理论,结合光信息处理、景深压缩与融合全息图的灰度梯度方差技术的同轴数字全息干涉术测量方法,可为云滴谱、云粒子直径、数浓度精细同步探测提供z轴定位精度为0.01 mm、系统分辨率为2μm的技术手段.实验中,以超声波雾化器产生的中值直径为3.9μm的液滴粒子作为液相云粒子的模拟,测量结果与实际相符.该方法可为研究云中液态水含量,及夹卷、凝结、碰撞和时空演化规律提供有效的支持,对粒子的动力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并为我国陆基及机载测云应用提供了一套可行的系统解决方案.
    • 段卿; 余永城; 王鑫; 林文
    •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快速城市化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以福建为例,利用细颗粒物测量仪Fidas Frog研究福建山区夏初时段不同背景下气溶胶数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周边城市化对其的影响,2017年6月分别在福建宁德古田(县城)、南平玉山(清洁地区)和福州七星坪(城市郊区)进行连续观测.结果 表明,观测期间不同观测点颗粒物数浓度呈不同特征:古田气溶胶数浓度主要集中在小于400 nm处,气溶胶数浓度平均值为434.37 cm-3;玉山作为清洁地区,其平均气溶胶数浓度最低,积聚模态(0.18~1.00 μm)和粗粒子模态(>1.00~ 20.00 μm)颗粒物数浓度相当;七星坪气溶胶平均数浓度最高,其气溶胶数浓度主要集中在小于500nm处;古田和玉山数浓度粒径谱呈双峰型分布,而七星坪数浓度粒径谱呈单峰型分布.通过对后向轨迹聚类及气溶胶数浓度的潜在源权重分析,得到古田强潜在源区为观测点以南区域,受古田县城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玉山和七星坪强潜在源区都在观测点西南区域,七星坪积聚模态气溶胶主要来自厦门、泉州、莆田和福州等沿海城市.
    • 李冬楠; 刘星光; 高倩楠; 袁潮; 李鹏; 安英玉
    • 摘要: 利用2019年5月20日机载DMT和SPEC粒子测量系统获取的飞机云微物理探测资料,结合高空、地面、卫星云图产品等常规气象数据,分析了东北冷涡在发展成熟期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飞机探测区域为冷性层积混合云,云水充沛.云粒子探头(CDP)和二维云粒子图像探头(CIP)探测到的最大粒子数浓度分别为362.10 cm-3、191.08 L-1,液态含水量变化范围为0~0.88 g/m3;CDP粒子谱呈指数型下降,谱宽较窄;CIP粒子谱呈双峰结构.云粒子图像探测仪CPI表明,层积云上部主要为冰雪晶粒子,以冰晶的核化和凝华增长为主;中上部粒子主要为小冰晶形态,也有冰晶聚合体和枝状冰晶;中下部是过冷水和冰晶粒子的共存区,过冷水较为丰富.
    • 李敏娜; 钱震; 蒋荣; 陈帅
    • 摘要: 使用GRIMM180对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南通市区四季0.25~32μm粒径段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进行连续观测,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春、夏、秋、冬四季数浓度分别为396个/cm3、281个/cm3、265个/cm3、519个/cm3.春季PM1-32的气溶胶日变化呈单峰分布,峰值位于11:00;夏季PM0.25-1及PM2.5-32的气溶胶日变化呈单峰分布,峰值位于12:00,与太阳辐射有关;秋季PM0.25-32和冬季PM0.25-2.5的气溶胶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峰值位于8:00—10:00和18:00—19:00,受早晚高峰影响.气溶胶四季数浓度谱峰值均为0.29μm,数浓度主要由1μm以下的细粒子贡献,粗粒子贡献很少,>1μm的粒子数浓度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小颗粒物数浓度的增加,空气质量状况的下降更为突出,尤其是0.5~1μm的颗粒物.
    • 姜其敏; 姜海梅
    • 摘要: 本文利用在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野外观测场采集的2008年大气颗粒物PM10、PM2.5、PM1.0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数据,分析了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PM10、PM2.5、PM1.0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7.41、11.75、7.63μg/m3;PM10、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年变化表现为双峰型;不同季节的PM10质量浓度平均值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PM2.5的季节变化特征与PM10相似,PM1.0质量浓度平均值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数浓度分析表明该站大气颗粒物数以积聚模态为主;沙尘是该站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 Hao Miao; Xiaocong Wang; Yimin Liu; Guoxiong Wu
    • 摘要: 利用CloudSat/CALIPSO卫星资料,本文揭示了东亚三个代表性区域的云微物理属性,为评估和改进模式云微物理过程提供重要的观测基础.研究的云微物理量包括云水/冰质量,数浓度和有效半径.研究表明:暖云中云水质量和数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有效半径处于8-14μm范围.对于冰云,云冰质量和有效半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而数浓度在垂直方向上变化不大.此外,云微物理属性在不同云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积云的云水质量和数浓度最大,而卷云的云水质量和数浓度最小.从三个区域的对比结果来看,相比于华东和西北太平洋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暖云的云水质量和数浓度较小,而冰云的则较大.
    • 赵丽娜; 徐义生; 任丽红; 李刚; 岳长涛; 王莹; 刘刚
    • 摘要: 为研究大气边界层中上层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谱分布特征及气团来源的影响,于2018年6月利用3080型SMPS粒径谱仪对武当山14.6~660 nm颗粒物数浓度谱进行观测,分析和探讨了其数浓度谱分布及日变化特征,并结合后向轨迹、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与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对武当山颗粒物数浓度影响较大的外源输送路径和贡献源区.结果 表明:①武当山大气颗粒物主要以爱根模态为主,平均数浓度为2500个∕cm3,积聚模态、核膜态平均数浓度分别为2265、359个∕cm3,3种模态数浓度分别占总数浓度的48.79%、44.21%、7.01%.②在新粒子生成日,核膜态数浓度于10:00开始上升,11:00—17:00的核膜态数浓度相对较高,约2000个∕cm3.新粒子生成日ρ(SO2)与ρ(O3)的日变化趋势均与核模态数浓度较为相似,表明SO2和O3参与光化学反应后的产物(硫酸及有机物)有利于新粒子的生成与增长.新粒子生成日风速、温度均大于非新粒子生成日,但相对湿度较低.③在东部及局地气团影响下大气颗粒物主要以积聚模态为主,数浓度分别为2311和2596个∕cm3;核模态、爱根模态数浓度在受西北气团影响时最大,数浓度分别为806和3078个∕cm3.④潜在源区分析表明,影响武当山积聚模态数浓度的主要源区为十堰市本地及襄阳市,二者贡献值在840个∕cm3以上.研究显示,武当山颗粒物主要以爱根模态为主,颗粒物数浓度日变化主要受大气边界层发展及山谷风的影响,较高的ρ(SO2)与ρ(O3)以及高温、低湿及较大的风速均有利于新粒子的生成,周边城市的区域性传输对武当山颗粒物的影响较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