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结
故土情结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1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学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等;
故土情结的相关文献由92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桂英、刘德龙、张登赤等。
故土情结
-研究学者
- 何桂英
- 刘德龙
- 张登赤
- 方守金
- 蒋太旭(整理)
- 陈祖涛(口述)
- 黄金霞
- 不语
- 严安政
- 亦非
- 仲高
- 倪睿
- 刘丽丽
- 刘奇叶
- 刘柯
- 刘永军
- 叶茂樟
- 向巧云
- 吴云1
- 吴伟
- 吴舒
- 吴长宝
- 周兴
- 周咏
- 周礼
- 唐春元
- 夏春秋
- 夏莹
- 大兵
- 娄晓凯
- 孔令贤
- 幕熙
- 张冬梅
- 张婉霜
- 张洁
- 张纵
- 张翼
- 成荣强
- 更多
- 曹桂玲
- 月云
- 李一鸣
- 李仕芬
- 李子丹
- 李存
- 李左人
- 李斌
- 李艳1
- 杨青舟
- 樊志民
-
-
周兴
-
-
摘要:
有这样一位将军,他有着深厚的故土情结,像兰花草一般,默默无闻,吐露芬芳。他的名字叫甘祖昌。从井冈山起步,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甘祖昌主动辞去军队领导职务,回到老家莲花县沿背村务农。回乡后,他领着乡亲们修水利、建电站、架桥梁、绿化荒山、改造冬水田。
-
-
刘奇叶
-
-
摘要:
1911年1月,杨得志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乡三望冲(今属株洲县)一个穷苦的雇农家庭。1928年2月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人民奋斗终身的革命征程。他智勇双全、能征善战,抢渡大渡河、大战平型关、角逐清风店、围攻新安保,在抗美援朝和保卫边疆的战斗中同样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戎马一生,铁骨铮铮,却有一颗爱党爱民的温软之心。他和故乡人民水乳交融的动人故事以及浓浓的故土情结,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中,历久弥新。
-
-
谭运长
-
-
摘要:
《粤海风》征集有关乡村文化振兴的专题研究论文,此次聚焦的主题是“艺术如何助力乡村建设”。当前,“艺术家还乡”是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许多艺术家回到乡村,通过艺术与各种产业业态的融合,直接介入乡村振兴的物质实践之中,成为乡村建设大军之中一股特殊的力量。这些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乡愁”,他们在乡村出生、长大,在城市受教育、工作与生活,在当前乡村振兴的时代潮流中,作为“新乡贤”,主动还乡投身于乡村建设。这一实践的效果也许还有待观察,但艺术家的原乡情怀、故土情结,至少是令人感动的。
-
-
赵晓燕
-
-
摘要: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元人周德清赞其为“秋思之祖”[1]。王国维认为其“尽得唐绝句之精髓”“乃小令之范”[2]。历代文人之所以对这首小令赞誉有加,一方面是其选择独特的意象营造了别样的意境,另一方面是乡愁的诗情引发了历代读者的共鸣,更源自传统文化中浓浓的故土情结。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对其解读绝大多数以意象为主,而对其殖藏的多重情思,或蜻蜓点水,或语焉不详,或人云亦云,这的确是一大遗憾。那么,这首小令到底蕴藏着哪些情思呢?
-
-
不语
-
-
摘要:
去年国庆期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强烈幸福感和自豪感;时隔一年,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大考之后,今年国庆期间,姊妹篇电影《我和我和家乡》>亲切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五个家乡故事,唤醒所有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真挚、最朴实的故土情结。
-
-
-
-
-
-
王梦璐1;
李艳1;
吴云1
-
-
摘要:
刘东衢是一位对家乡徐州具有浓厚故土情结的作家,《黑河的孩子》《捕鱼人》《修理工》《我是一匹骆驼》《远方》等小说中都有故乡的影子,这既表现在徐州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也表现在小说中的人物均具有徐州地域文化品格,还表现在小说对故土现实状况的担忧等三个方面。故土情结使刘东衢的小说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