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变迁

政治变迁

政治变迁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史、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021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灾害史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等;政治变迁的相关文献由19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汉全、张宇、沈春蕾等。

政治变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5.0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021 占比:94.94%

总计:3182篇

政治变迁—发文趋势图

政治变迁

-研究学者

  • 吴汉全
  • 张宇
  • 沈春蕾
  • 王平
  • 王舒
  • 王记录
  • 田文林
  • 纪程
  • 聂娟
  • 谭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日记属于个人隐私,一般只写给自己看,语气比较自然,真实地讲述自己的生活与内心的感受。我国最早的一部日记,应是唐代李翱áo的《来南录》,它记述了作者去广州的行程和见闻,文笔简洁、古朴、流畅、自然,全文仅842字。经过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后,日记数量增多,内容更丰富。由于大多是依照年、月、日、时、气候的程式记载,展示了作者生活年代的政治变迁、经济动态、社会生活、战争始末。
    • 田文林
    • 摘要: 西方国家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主导优势,使西方主流思潮客观上成为世界性思潮.它服务于资本积累目标,主要包括经济自由化、政治自由化、社会原子化等内容.西方大国主要通过强制、交换、灌输等方式对外传播.非西方国家一旦接受这套治理观念,将不同程度出现经济发展失衡、国家权力削弱、社会一盘散沙等弊端.寻求替代性政治思潮已迫在眉睫.在这个方面,社会主义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无疑是一种最佳替代方案.中国的成功发展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 任剑涛
    • 摘要: 国家韧性本是一个用来分析转型国家状态的特定概念,但其具有适用于所有政体的扩展含义.国家自我维系的先天倾向,会使其呈现出明显可辨的国家韧性:不管是维持国家的低点韧性,还是支持持续发展的高点韧性,均体现出国家具备韧性的一般特性.国家总是会在精神观念、制度安排与长期竞争中建构国家韧性支持体系.国家韧性可以划分为进取型与惰性化两种类型.前者是在国家不断发展中体现出的韧性,后者是勉力维护既定国家体制呈现的韧性.前者会使国家表现出不断强化国力的积极动能,后者将使国家陷入不断耗竭动能的衰颓状态.任何一个必须应对内部挑战与外部竞争的国家,如何避免陷入惰性化韧性定势,塑就进取型韧性机制,对其繁荣衰败、生死存亡都是至关重要的.
    • 张敏
    • 摘要: 作为西方国家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新政治形式,生活政治虽然吸引了众多的理论关注并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学术界依然缺乏一个对生活政治的总体性说明,对其认知也处于不甚清晰的状态,对生活政治进行整体性认知很有必要.在源起上,生活政治的滥觞是晚期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危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体化兴起多种因素引致的,并由生活方式变革的集体行动而形成;在本质上,生活政治关切人的存在主题,为解决人的存在性焦虑提供方案,因此可以理解为一种存在性政治;在影响和意义上,生活政治构成了西方社会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一次重大政治变迁,形塑着人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生活政治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通过生活政治的构建以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
    • 王天楠
    • 摘要: 政治文化理论因论证数据静态化和无法解释政治变化等问题长期遭遇诘难.这是由于传统政治文化理论建立在四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即取向先于行为、取向可变性、社会化和文化累积性,而各个假设都明确导向持续性预期,因而无法对政治变化进行有效解释.为弥合政治文化理论的持续性预期短板,必需改变以往以固定的理论假设解释变化的政治现实的传统模式,即颠倒解释对象与理论范式的位置,来一场"哥白尼"式的转向.艾克斯坦构建起模式维持型政治变革的文化解释、趋向灵活性政治变迁的文化诠释、社会中断的文化解剖、政治转型的文化主义四种理论模型.虽然其自身的基本观点、概念的界定和政治文化的权重亦成为新的批评对象,但这一理论以强大的冲击力突现在政治文化研究复兴运动的图景中,使政治文化重新回到了政治理论和政治分析的中心舞台.
    • 欧阳向英
    • 摘要: 观念往往是被塑造的结果。作为知识分子,我们的观念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了思想史影响。因此,笔者首先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不平等理论进行梳理。通常,我们对不平等的划分有经济不平等、政治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文化不平等,等等。从思想史角度梳理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主线应该是机会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以及相应衍生出来的政府干预合法性问题。
    • 谭笑
    • 摘要: 先秦的“求富”思潮最初是一种政治话语,起源于春秋中期的政治变迁.此前,古人依遵民族国家的“俭”德规范看待财富、反对“贪”“侈”,要求宗法贵族按礼制占用财富、向穷匮族人分财;鲁襄公时代“求富”的记载剧增,实为各国卿族崛起,将“贪”‘侈”恶行合法化为“求富”的新愿望.新富贵族不仅奢侈消费,还以财富跨等级地招徕人才与人口,建立起新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集权君主.“求富”思潮的兴起与扩展是氏族国家制度崩解的缩影与战国政治思想的重要主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