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政治
生活政治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7591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理论界、社会科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实践与反思:社会管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1年年会等;生活政治的相关文献由10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承、陈华兴、韩育萍等。
生活政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591篇
占比:99.70%
总计:37704篇
生活政治
-研究学者
- 朱承
- 陈华兴
- 韩育萍
- 付念
- 张敏
- 徐勇
- 沈湘平
- 潘萍
- 焦若水
- 王楠
- 程倩
- 胡颖峰
- 谭江华
- 郑少东
- 郑红娥
- 郭剑鸣
- 韩敏
- 黄丽芬
- 丁晓卿
- 上官酒瑞
- 乔丽英
- 亢莹
- 付超
- 侯恩宾
- 凌逾
- 刘毓航
- 刘莉
- 博玫
- 卫小将
- 周德清
- 周超
- 孙培军
- 孙浩
- 孟泉
- 宋雁慧
- 岳璐
- 岳阳春
- 庞浩
- 廖业扬
- 张和清
- 张晓静
- 张海满
- 张猛
- 张米兰
- 张震
- 彭靖茗
- 徐琴1
- 才凤伟
- 易臻真
- 朱承1
-
-
王进文
-
-
摘要:
现代性进村背景下,村庄社会的流动与分化、发展与竞争态势日渐明显,发展能力有限的农民家庭开始通过重组家庭结构来激活家庭功能,“两栖”老人现象由此兴起。调研发现,“两栖”老人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家庭代际支持的一种新方式,包含了家庭功能整合与关系调适双重旨趣。就其主要特征来看,“两栖”老人具有以家庭代际团结为价值导向、以夫妻分居为生活模式、以“一家三制”为家计结构的特征。而家庭目标扩大化下的经营教育(发展逻辑)、家庭生计最大化下的劳力配置(积累逻辑)、家庭政治生活化下的关系调适(情感逻辑),是该现象的生成逻辑。通过“两栖”老人在城乡之间周期往返,家庭由此表现出“撑开”形态,这种撑开使得家庭内部的关系调适策略与社会结构中的城乡关系议题发生了关联,使得县域范围内的城乡融合发展有了现实可能。对此,既要以县域为实施单元,优化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方向与效率,也要因循城乡关系性质的保护型取向,夯实“半工半耕”对农民家庭生活筹划以及中国渐进城镇化道路的支持功能。
-
-
李永萍
-
-
摘要:
代际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随着家庭资源逐渐充裕和家庭渐趋少子化,家庭矛盾从传统时期聚焦于家庭资源的竞争逐渐转向代际之间的日常生活摩擦,家庭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向。生活政治主要源于两代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聚焦于生活话语权的争夺,体现在消费观念、育儿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日常化、微观化、私人化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伴随着家庭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型,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也发生转变,进而形塑新的代际关系样态,呈现出“亲而不密”、私密化以及个性化与多样化等特点。生活政治的启示在于,转型期农村代际关系的样态并不完全由家庭资源和家庭伦理决定,而是取决于两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相处之道。因此,代际关系研究要深入探究转型期农民家庭关系的实践逻辑,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揭示农村代际关系的变迁形态。
-
-
沈湘平
-
-
摘要:
“元宇宙”的火爆为人们整体反思智能数字虚拟技术对当代人类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元宇宙在为人类打开新的可能世界的同时,也因极致的现实倒置、所谓“增强现实”的遮蔽导致原初现实的隐退,世界及世界中的人都被改写。在元宇宙,人们把握世界更多依靠感性的知觉,对象则是信息化、符号化的观念,而把握的主体日益变成孪生的数字分身、数字人。元宇宙将带来公共生活的部落化、公共空间的领主化、公共领域的非批判化和价值共识的“粉丝”化,构建元宇宙秩序本质上是对人的想象进行治理,这将要求政治哲学转向。元宇宙是所谓技术“人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日益“宅”“卷”在意向性世界,为工具理性所支配,反智和愚钝化,这些都是“人性的,太人性的”悖论的体现。个体意向性与外延性的交互关联,技术创新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使得个人的自由选择都牵涉存在问题,必须吁求再道德化,再道德化的基点则是个体修养。哲学工作者面对元宇宙既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又要保持思考的姿态。
-
-
沈湘平;
张海满
-
-
摘要:
生命政治理论是一种批判权力对生命的压抑与戕害,诉求生命解放的政治哲学,在当代社会,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显示出了强大的现实解释力.但是,由于其哲学本质与批判性旨趣,生命政治理论在生命主体性的直接关照、现实问题解决以及总体理论视野方面都存在着局限.生活政治理论则是基于高度现代性条件下个体生活方式选择的、具有社会学性质的政治叙事,直接凸显了全球化背景下个体生活的存在性、道德性问题.作为显学的生命政治理论,若能吸纳生活政治理论的重要成果,在政治主题、政治形式、叙事对象与理论视野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就能克服其理论局限,更充分地释放其理论潜能.同时,生活政治理论作为更具现实关怀和操作性的政治叙事,应该获得更多、更深入的探究.
-
-
黄丽芬
-
-
摘要:
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婆媳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运用吉登斯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理论,建构家庭政治和生活政治两个框架来理解不同时期的婆媳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婆媳关系经历了从以公平性为核心的家庭政治向以自主性为核心的生活政治的转变.当代婆媳关系具有非剧烈性、细碎性、差异性、个体性的特征,与之相对应,婆媳关系实践向角色预期合理化、角色距离常态化、角色互动策略化调整.对婆媳关系的理解,有利于深度了解家庭转型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
-
张敏
-
-
摘要:
作为西方国家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新政治形式,生活政治虽然吸引了众多的理论关注并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学术界依然缺乏一个对生活政治的总体性说明,对其认知也处于不甚清晰的状态,对生活政治进行整体性认知很有必要.在源起上,生活政治的滥觞是晚期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同危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体化兴起多种因素引致的,并由生活方式变革的集体行动而形成;在本质上,生活政治关切人的存在主题,为解决人的存在性焦虑提供方案,因此可以理解为一种存在性政治;在影响和意义上,生活政治构成了西方社会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一次重大政治变迁,形塑着人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生活政治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通过生活政治的构建以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
-
-
胡清波
-
-
摘要:
在空间理论的视域下,空间在现代城市中不再是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建构的动态过程,主导空间流转与重构的是政治、资本和意识形态等。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城市书写广泛涉及中国城市内部所蕴含的空间政治,既揭露了被空间的权力政治所掩盖的权力寻租、资本黑洞等负面现象,又展现了被生活政治所裹挟的空间流转和身份转换等个体生存困境,表现出深刻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
-
-
周超;
颜学勇
-
-
摘要:
当前,中国已经从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进入了城市社会,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的重心正逐渐从城市建设转向城市治理.如何实现城市的善治,使城市真正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依托,是城市社会时代的重要议题.以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思考为出发点,从"解放政治"的角度探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历程,发现其经历了服务于政治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两种解放政治的城市化逻辑;从"生活政治"的角度展望城市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应重构人在城市中的主体性,关注人在城市中的生态、身体和自我认同等议题,并经由对话民主走向更好的城市治理.
-
-
黄丽芬
-
-
摘要:
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婆媳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运用吉登斯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理论,建构家庭政治和生活政治两个框架来理解不同时期的婆媳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婆媳关系经历了从以公平性为核心的家庭政治向以自主性为核心的生活政治的转变。当代婆媳关系具有非剧烈性、细碎性、差异性、个体性的特征,与之相对应,婆媳关系实践向角色预期合理化、角色距离常态化、角色互动策略化调整。对婆媳关系的理解,有利于深度了解家庭转型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