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府信任

政府信任

政府信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380篇;相关期刊312种,包括陕西行政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公共行政评论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大学2012政治学行政学博士论坛暨国家的治理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电子政务与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等;政府信任的相关文献由6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砚忠、王强、朱春奎等。

政府信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7 占比:16.9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380 占比:82.93%

总计:2870篇

政府信任—发文趋势图

政府信任

-研究学者

  • 李砚忠
  • 王强
  • 朱春奎
  • 边晓慧
  • 麻宝斌
  • 宋典
  • 马永强
  • 毛万磊
  • 芮国强
  • 谢治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贾青
    • 摘要: 利用CSS2019数据,探究政府透明度感知、政府信任对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透明度感知、政府信任均正向影响公民制度化政治参与,负向影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但政府透明度感知的负向影响不显著。政府信任在政府透明度感知和两类政治参与的作用路径中均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通过对政府透明度、政府信任和政治参与行为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提出建议和对策。
    • 刘芳; 朱玉春
    • 摘要: 基于江苏、湖北两省694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和Bootstrap方法实证分析农户参与度对生态政策获得感、社会政策获得感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农户参与度对生态获得感、社会获得感均有显著提升,其中部分通过政府信任对生态获得感和社会获得感产生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用的29.89%和18.97%。(2)正式制度在政府信任对社会获得感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非正式制度在政府信任对生态获得感和社会获得感的影响中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研究提出农村环境治理应加强农户对政府的信任建设,需要制度为农户参与赋权赋能,激活农户参与的内生动力,更要借助非正式制度达成村集体治理共识,强化农民与政府关系网络,提升农户政策获得感。
    • 曹柠梦; 孙炳海; 乐国安; 李伟健
    • 摘要: 民众对政府信任在政府维系社会稳定、开展高效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项目组2021年3月的民调数据和网络大数据资源分析发现,疫情期间我国民众政府信任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现出“信任缺失—恐慌蔓延—信任修复—信任扩大”的动态变化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差序化”格局。分析成因发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体主义文化基础、群体社会比较心态和现代化技术助力是疫情危机下我国民众政府信任总体提升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未来政府工作需重视民众政府信任动态变化,规避政府信任差序化的潜在风险,灵活应用群体社会比较心态,以进一步深化危机情境下的政府信息沟通机制,完善政府信任治理体系。同时,还需警惕疫情危机带来的“信息疫情”和“心理疫情”对民众政府信任造成的冲击。
    • 郑建君; 马璇; 刘丝嘉
    • 摘要: 从自我决定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来看,个体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参与表现是其获得感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二者的关系机制会受到哪些条件的影响呢?通过来自3个省、40个社区(村)的1944份实证数据,论文分析了公共服务参与对个体获得感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并特别关注了政府透明度和政府信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在公共服务参与对个体获得感提升的正向影响中,政府透明度和政府信任分别表现出显著的调节作用和高阶调节作用。具体来看,只有当政府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时,个体的公共服务参与才会对其获得感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当个体对政府信任和政府透明度的评价水平都比较低时,其公共服务参与对获得感的影响作用将不再显著。论文聚焦于公共服务供给的参与环节,拓展了个体获得感提升的研究视角,对把握政民互动情境中的获得感提升路径、营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治理格局具有实践启示。
    • 张洪涛; 孔祥军
    • 摘要: 大学生的政府信任是影响中国梦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将会深刻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和政府信任状态,探讨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对政府信任度的影响,采用社会资本问卷和大学生政府信任度问卷对52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和政府信任处于中等水平,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社会资本是其政府信任的重要预测变量。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政府信任
    • 蒋心怡
    • 摘要: 运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分析获得感对青年群体政府信任的影响,可以发现,一是社会公平感对青年政府信任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青年在社会中感受到公平感越高,则对政府信任程度越高。二是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与青年政府信任呈负相关。为此,应通过提高政府履职质量、提升政府运行绩效以及推动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等方式,来提升政府信任
    • 薛忱恺
    • 摘要: 近年来,互联网+政务平台和“网络问政”逐渐兴起,增加了政务服务和信息公开的便民性和效用性。尤其是领导留言板成为了行使政治权利、参与电子政务的新途径。对于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而言,民意诉求在互联网的直观呈现也面临着风险和机遇。通过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探讨了平台赋能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逻辑和机制,即:数字平台通过赋予公众互动参与过程中的外部效能感和参与获得感,优化政府服务水平,实现政府的回应性并达成政社合作共治,建立一种双向赋能的互惠信任。
    • 上官莉娜; 徐云鹏
    • 摘要: 互联网的使用推动了社会风险的流动和交织,增强了社会风险治理的难度。加强公众风险感知研究既能补全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风险治理研究的短板,又能为提升我国风险治理水平提供参考。文章基于2017CSS数据,从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视角,运用熵值法指标赋值和Process链式中介检验,探究了互联网使用与公众风险感知的作用机理,以及网络政治参与、传统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互联网的使用对公众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信任,对互联网使用与公众风险感知的关系起到链式中介作用,传统政治参与则无此影响,但其本身对公众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为降低公众风险感知,政府应当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和能力,提升其对政府的信任,从而达到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和社会风险治理的目的。
    • 边晓慧; 胡文哲; 张靖
    • 摘要: 社会公平理论提供了审视政府信任的结构化视域,其核心是关注个体相对剥夺的社会比较心理及其政治性后果,有效弥补了以政府绩效绝对水平为主导解释政府信任的诸多不足。社会公平与政府信任存在复杂的关联与调节模式,具体表现为:主观看法决定信任评价、个体期望制约政府信任、多元公平影响效应不一、阶层差异分化政府信任、职能归因形成差序信任。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当代背景下,基于公平路径改善和提升政府信任至关重要。
    • 黄清; 胡明鑫
    •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建构公众接触不同信源影响其政府信任的效应模型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根据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网络调查数据发现:在信源接触对政府信任的直接效应中,公众接触主流媒体、职能部门和医疗机构信源的频度与政府信任水平正相关,但接触国际NGO信源的频度与政府信任水平负相关,而接触用户生成内容(UGC)与人际传播信源的频度与政府信任水平不显著相关;在以正面情绪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中,接触主流媒体、医疗机构和人际传播信源的频度可以提升政府信任水平,其余三种信源(职能部门、国际NGO、UGC)的接触频度对政府信任水平的间接效应则不显著。上述间接效应中引入了情感因素,凸显了公众正面情绪的重要性。这种在直接效应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间接效应的新模型深化了信源接触对政府信任影响的研究,对于提升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具有一定的可应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