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矿
放矿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511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冶金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8907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采矿技术、金属矿山、中国矿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第四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等;放矿的相关文献由127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国建、任凤玉、张治强等。
放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907篇
占比:99.73%
总计:79120篇
放矿
-研究学者
- 张国建
- 任凤玉
- 张治强
- 刘欢
- 葛启发
- 刘兴国
- 徐连生
- 邵安林
- 何荣兴
- 冯兴隆
- 刘育明
- 张志贵
- 王光进
- 陈小伟
- 刘华武
- 夏长念
- 张杰
- 吴爱祥
- 周吕欢
- 王李管
- 周志华
- 孔祥云
- 胡爱华
- 叶义成
- 叶洲元
- 李兵磊
- 李刚
- 李少辉
- 王运敏
- 赵冰峰
- 陈庆发
- 陶干强
- 高樾
- 代光俊
- 侯攀
- 刘艳章
- 史松海
- 叶海旺
- 吴明
- 周叔良
- 周宇龙
- 夏寒冰
- 尹业华
- 巫乔顺
- 张维国
- 徐伟
- 徐自军
- 朱志根
- 李广辉
- 李瑞鸿
-
-
孙浩;
朱东风;
金爱兵;
尹泽松
-
-
摘要:
为揭示不均匀块度分布条件下的崩落矿岩运移演化机理,开展矿岩散体流动特性物理与数值试验研究。从放出体形态变化规律和矿岩散体空隙率、平均配位数及其概率分布等方面对不同块度级配和堆积体系下的崩落矿岩流动特性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不同散体块度级配取值范围内,散体平均粒径越大,则放出体最大宽度越大;矿岩散体堆积体系的空隙率随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颗粒平均配位数均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颗粒平均配位数的概率分布符合高斯分布,峰值范围内的颗粒平均配位数约为7-11;随着散体堆积状态由自然堆积向密实堆积转变,散体堆积体系结构的各向异性程度变大,放矿所得放出体形态由倒置水滴形转变为正置水滴形,放出体最大宽度变小。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基于矿岩颗粒体系结构特征的统一放出体形态表征模型提供有力支撑。
-
-
魏殿恩;
马姣阳;
张庆嵩;
王朝勇;
李磊;
陈生鑫
-
-
摘要:
为探究矿石粒径、湿度、料位高度和溜井角度对溜井结拱的影响,基于矿山溜井的比例尺寸,设计制作了方形溜井放矿模拟器,进行了四因素五水平的溜井放矿正交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溜井结拱概率大小的主次顺序为:矿石粒径>料位高度>矿石湿度>溜井角度;当矿石粒径2~4 mm、湿度1%、料位高度50 cm、溜井角度85°时放矿效果最佳.
-
-
满健铭;
沈振中;
林杰;
杨超
-
-
摘要:
为研究排渗设施部分失效条件下放矿对尾矿库渗流场的影响,以河南省某钼矿尾矿库工程为例,基于渗流有限元分析理论,研究特定条件下放矿量对尾矿库渗流场的影响.结果 表明:排渗席垫渗透系数降为0.8倍时,设计放矿强度下放矿不超过7d,仍然能满足尾矿库安全需求;越靠近放矿口处,渗流场受到放矿强度的影响越大;放矿强度超过入渗强度时,矿浆水部分渗入堆积坝内,另一部分汇入库中.研究成果可为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及尾矿库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
-
丁文俊;
安东亮;
靳西传
-
-
摘要:
为解决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过程中矿石损失贫化大的问题,通过对损失贫化进行分析和探讨,放矿过程中废石的混入进行研究,得出采场结构参数对矿石损失贫化影响最为显著,放矿过程中改进放矿方式控制废石的混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回采率,降低矿石贫化率.
-
-
孙浩;
陈帅军;
高艳华;
金爱兵;
覃璇;
巨有;
尹泽松;
李木芽;
赵增山
-
-
摘要:
进一步揭示远场条件下金属矿山崩落矿岩运移演化机理,综合利用物理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构建单口放矿模型开展近-远场崩落矿岩流动特性研究.首次基于离散元软件PFC3D和刚性块体模型构建放矿数值模型,并通过近场放矿物理试验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刚性块体模型在崩落矿岩流动特性研究中的可靠性与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对远场条件下松动体形态变化规律、矿岩流动体系内的应力演化规律及其力学机理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近-远场条件下的松动体形态变化均符合倒置水滴理论.在放矿初始阶段,松动体最大宽度随高度增大呈幂函数形式快速增加;随后,松动体最大宽度随高度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加.2)崩落矿岩流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应力拱效应.随着矿岩散体松动范围不断扩大,松动体外围一定范围内的垂直应力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水平应力逐渐增大并在松动区域到达前出现激增现象;而松动体内的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则急剧下降至较低水平.
-
-
吴宇轩;
陶干强;
张淦
-
-
摘要:
为解决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回收率低的问题,以中厚倾斜矿体为研究对象,针对矿岩散体中废石的混入特征,提出了改流体放矿技术.设计了6种改流体放矿方案,通过自制室内相似模拟试验装置,开展了改流体放矿实验,得到了效果较好的改流体放矿方式.为进一步验证该技术效果,在矿体倾角45°~55°及分段高度10~14 m条件下,与常规截止品位放矿实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流体放矿技术能有效阻止废石流动,矿石回收率提高20%左右.研究成果为中厚倾斜矿体的高效开采提供了新的思路.
-
-
谭宝会;
张刚刚;
李明润;
钟立鹏;
任阳
-
-
摘要:
崩落矿石散体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是确保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矿石回收率的基本条件。某矿山采矿方法由下向分层胶结充填法转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崩落法采场在进行首采分段进路掘进过程中发现采场严重渗水,加之矿石崩落后碎成粉矿,粉矿遇水发生黏结,大大降低了矿石的流动性,这将严重影响崩落法的矿石回收效果。经井下现场勘察,查明导致崩落法采场首采分段渗水严重的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采场上盘F_(8)断层在进路掘进过程中被揭露后发生了透水,二是首采分段上部原充填采场遗留采空区中存在大量积水并出现下渗。最后,根据采场渗水来源制订了相应的疏水方案,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因提前释放了首采分段周边的水源,排水效果良好,爆堆处于干燥状态,为首采分段的矿石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
-
吴涛;
侯克鹏;
汪德文;
冯兴隆;
赵冰峰
-
-
摘要:
崩落采矿法形成的冰碛补给型泥石流作为发育在高寒山区的特殊地质灾害类型,给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研究崩落空间发展过程与泥石流之间的关系,开展了相似模拟试验,模拟降雨条件下崩落采矿法的放矿过程,研究矿石、冰碛物、水等3种因素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矿的进行,矿石中混有地表冰碛物的量越来越多,放出的矿石量逐渐减少,单位质量物料放出的水的质量具有随机性;最大降雨强度条件下,在矿石放矿过程中不能形成泥石流;而当放出的矿石和地表冰碛物的量差值最大时才会形成具有较大能量的泥石流。
-
-
-
-
朱志根;
吴爱祥
- 《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
| 2006年
-
摘要:
从散体力学的角度,分析矿石块度大小、粗颗粒矿石含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深入研究了放矿过程中崩落矿石块度对放矿规律及放出体大小的影响,得出了矿石块度组成是影响放出体形状和大小的重要因素的结论,对现场生产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
-
-
-
刘晓飞;
孟庆森;
樊志刚
- 《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
| 2006年
-
摘要:
南芬露天矿作为一个多分期开采的大型矿山,开拓运输系统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南芬露天矿现正处于从山坡露天开采向深凹露天开采的过渡时期,文中针对南芬露天矿面临的矿石开拓运输系统转型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的方法,对矿石开拓运输过渡方案进行了优选和论证.然后用决策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对最优方案的确定.推荐南芬露天矿矿石运输采用新建矿石倒装站方案.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对南芬露天矿的生产和公司的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
刘晓飞;
孟庆森;
樊志刚
- 《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
| 2006年
-
摘要:
南芬露天矿作为一个多分期开采的大型矿山,开拓运输系统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南芬露天矿现正处于从山坡露天开采向深凹露天开采的过渡时期,文中针对南芬露天矿面临的矿石开拓运输系统转型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的方法,对矿石开拓运输过渡方案进行了优选和论证.然后用决策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对最优方案的确定.推荐南芬露天矿矿石运输采用新建矿石倒装站方案.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对南芬露天矿的生产和公司的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
刘晓飞;
孟庆森;
樊志刚
- 《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
| 2006年
-
摘要:
南芬露天矿作为一个多分期开采的大型矿山,开拓运输系统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南芬露天矿现正处于从山坡露天开采向深凹露天开采的过渡时期,文中针对南芬露天矿面临的矿石开拓运输系统转型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的方法,对矿石开拓运输过渡方案进行了优选和论证.然后用决策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对最优方案的确定.推荐南芬露天矿矿石运输采用新建矿石倒装站方案.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对南芬露天矿的生产和公司的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
刘晓飞;
孟庆森;
樊志刚
- 《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
| 2006年
-
摘要:
南芬露天矿作为一个多分期开采的大型矿山,开拓运输系统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南芬露天矿现正处于从山坡露天开采向深凹露天开采的过渡时期,文中针对南芬露天矿面临的矿石开拓运输系统转型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的方法,对矿石开拓运输过渡方案进行了优选和论证.然后用决策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对最优方案的确定.推荐南芬露天矿矿石运输采用新建矿石倒装站方案.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对南芬露天矿的生产和公司的决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