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挛缩

挛缩

挛缩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6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73篇;相关期刊191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国康复、实用手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国第九次针刀医学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等;挛缩的相关文献由1569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大海、刘凯、叶斌等。

挛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7 占比:68.6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173 占比:30.67%

总计:564篇

挛缩—发文趋势图

挛缩

-研究学者

  • 胡大海
  • 刘凯
  • 叶斌
  • 朱雄翔
  • 杨英果
  • 马燕红
  • 刘玉杰
  • 周怡
  • 张立宁
  • 柴家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凡; 张乃臣; 张文忠; 王天亮; 袁超群; 陆一鸣; 刘宏君
    • 摘要: 目的 探讨治疗手指瘢痕挛缩屈曲畸形的新方法,评估改良Z字改形+瘢痕松解术治疗手指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9-2021年收治的8例手指瘢痕挛缩患者采用改良Z字改形+瘢痕松解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指体感觉正常,指间关节伸屈基本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6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采用改良Z字改形+瘢痕松解术治疗手指瘢痕挛缩,具有无需切除瘢痕、减少血管神经损伤、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手术次数、无需植皮等优点,适宜临床推广。
    • 樊川; 王红胜; 袁海平; 袁勇
    •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迷你Ilizanov外固定架治疗虎口挛缩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月采用迷你Ilizanov外固定架治疗虎口挛缩23例,术后第2天开始调整装置,缓慢撑开虎口,矫正虎口挛缩。结果23例均获3~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虎口挛缩明显改善。按侯书健等的虎口恢复评定标准评价功能:优19例,良3例,中1例。其中2例虎口开大速度过快,出现血流受阻及疼痛加重,减缓速度后恢复;3例出现针道周围皮肤红肿,给予清创换药后愈合。结论使用迷你Ilizanov外固定架可以有效地治疗虎口挛缩
    • 李梅; 郭艳谱; 范伟; 刘斌; 张艳斌; 孙栋; 刘兰瑞
    • 摘要: 目的 研究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在关节部位烧伤瘢痕挛缩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五医院收治的52例关节部位烧伤瘢痕挛缩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6例,瘢痕松解后观察组采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对照组采用中厚皮移植术,比较两组自体皮成活率,并取人工真皮聚酯纤维膜下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比较两组植皮区温哥华瘢痕评估表评分(VSS)、功能活动情况、感染率、创面愈合时间及供皮区愈合后VSS评分.结果 观察组自体皮成活率(92.31%)与对照组(84.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6个月及1年VSS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及1年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活动优良率(100.00%)高于对照组(76.92%)(P<0.05);两组感染率(3.85%vs 7.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皮区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供皮区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供皮区愈合后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应用于关节部位烧伤瘢痕挛缩患者中,可改善患者植皮区、供皮区瘢痕情况,缩短供皮区愈合时间,改善烧伤瘢痕挛缩关节功能.
    • 陈佩; 杨水涓; 吴红; 袁林; 谢卫国
    • 摘要: 腋下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容易出现瘢痕挛缩导致肩外展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功能.佩戴肩外展矫形器是一种有效的腋下瘢痕挛缩干预手段,但目前临床常用的肩外展矫形器调节范围有限,定制静态矫形器只能维持相应的肩外展角度.且以上2种矫形器都只能单侧进行牵伸,对于两侧需要牵伸的患者,治疗比较耗时.针对上述情况,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设计了一种组合式肩外展矫形器,根据患者腹部、上臂部及后腰部测量数据,裁剪低温热塑板材并塑形、组装,形成组合式矫形器.该矫形器不仅可以渐进性大范围牵伸腋下挛缩瘢痕,从而有效预防腋下瘢痕挛缩,且可根据患者肩部外展挛缩受限情况,选择单侧牵伸或双侧牵伸,节省了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治疗时间.
    • 田海源; 左秀芹; 尹飒飒; 贾子善; 张立宁; 谢惠敏; 王璐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时长的静态渐进牵伸对大鼠创伤性膝关节挛缩的治疗效果.方法 28只雄性Wistar大鼠制作右后膝关节挛缩模型.造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n=7),A组为对照组,B组予以牵伸20 min,C组30 min,D组40 min.分别在造模成功后次日及牵伸5次、10次、15次之后次日行关节活动度的测量;四组随机各取3只大鼠,在造模成功后次日及牵伸15次后次日均予以CatWalk步态分析.结果 牵伸治疗后,四组右膝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且C、D两组改善优于A组,C组优于B、D两组;牵伸治疗的前10次,四组大鼠膝关节活动度都存在明显的改善,后5次的改善趋缓;脚爪的最大接触面积、脚爪平均压力、步幅以及摆动速度较治疗前均增大,且C组最优.结论 静态渐进性牵伸治疗有助于改善大鼠创伤性膝关节的挛缩,适宜的牵伸时长可取得最佳效果.
    • 徐仁杰; 张玉鑫; 施加加
    • 摘要: 目的:对比常规康复基础上分别辅以小腿三头肌低强度离心收缩训练或跟腱牵伸训练对制动引起的跟腱挛缩的影响.方法 :选取踝关节骨折后制动引起跟腱挛缩的患者4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牵伸组和离心组,每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牵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站斜板训练,离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小腿三头肌低强度离心收缩训练.比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ROM)、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AOF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闭眼单腿站立时间.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踝关节背伸活动度、AOFAS评分、闭眼单腿站立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VAS评分均降低(均P<0.05).离心组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AOFAS评分和闭眼单腿站立时间均较牵伸组提高更明显(均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康复方案辅以小腿三头肌低强度离心收缩训练治疗制动引起的跟腱挛缩疗效优于辅以跟腱牵伸训练.
    • 周锦烽; 郝超; 杨蓊勃
    • 摘要: 目的 评估A型肉毒毒素不同干预方式对移植皮片术后挛缩的影响.方法 雄性SPF级SD大鼠24只,采用直接抽选法分为创缘注射组、创基注射组与皮内注射组,每组8只.在每只大鼠背部建立2个大小相同的全厚植皮模型,随机选择一侧为治疗侧,另一侧则为对照侧.各组治疗侧分别以A型肉毒毒素行创缘注射、创基注射及皮内注射进行干预,对照侧不做干预.于植皮术后2、4、6、8、10、12周测量、对比各组皮片面积.同一治疗组和不同治疗组间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4、6、8、10、12周,创缘注射组大鼠的治疗侧和对照侧皮片面积差异较大,除术后2周外,其他时间点2侧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6、8、10、12周P值均<0.01;术后12周,治疗侧皮片面积为(4.106±0.320)cm2,对照侧为(2.885±0.264)cm2.皮内注射组大鼠的治疗侧和对照侧皮片面积,在所有时间点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周,治疗侧皮片面积为(3.443±0.678) cm2,对照侧为(3.503±0.577) cm2.创基注射组大鼠在所有时间点上治疗侧皮片的面积均大于对照侧,但在术后2、4、6周时2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8、10、12周时2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5);术后12周,治疗侧皮片面积为(3.660±0.434) cm2,对照侧为(2.914±0.528) cm2.结论 初步实验表明,在创缘、创基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抑制植皮片术后的挛缩,尤其是在创缘注射效果更明显.
    • 杨崇林; 徐向阳; 黄强; 郭常军; 李星辰
    • 摘要: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32例经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跗骨窦综合征合并腓骨肌挛缩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9.3±10.9)岁(范围13~56岁),病程(2.1±1.7)年(范围1~1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跗骨窦疼痛和腓骨肌腱痉挛;25例病因为踝关节扭伤,4例下肢神经损伤,3例原因不明.根据患者的初始症状分为三组:单纯腓骨肌挛缩患者,先行跗骨窦清理,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融合组);腓骨肌挛缩合并其他症状者,先行跗骨窦清理和其它对症手术,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腓骨肌痉挛性平足患者,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直接融合组).分别评估术前和术后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日常活动中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36个项目的 简短健康状况调查(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随访时间87(40,133)个月.清理+融合组14例,先予以跗骨窦清理,术后平均7.7个月复发,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15例,除跗骨窦清理外,3例行跗骨联合切除,3例行跗骨窦失神经支配,6例行距下关节稳定,3例行腓骨肌腱松解,术后平均6.4个月症状复发,最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直接融合组3例,初始症状严重,表现为腓骨肌痉挛引起的僵硬性平足,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32例的AOFAS踝与后足平均评分从术前(27.86±10.79)分增至末次随访(86.34±7.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05,P<0.05);VAS评分从术前(8.00±1.57)分降至末次随访(1.91±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07,P< 0.05);SF-36评分从术前(35.84±12.12)分升至末次随访(86.20±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03,P<0.05).结论 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由于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优先选择跗骨窦清理或联合对症手术方法;如果症状复发,选择距下关节融合术,可以最终获得长期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