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肌
拮抗肌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685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大众投资指南、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服务模式经验研讨暨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针灸推拿学术交流会、2005中日脑瘫学术交流大会暨康复新技术论坛、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等;拮抗肌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任世光、张建奎、李佩芳等。
拮抗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685篇
占比:99.41%
总计:13766篇
拮抗肌
-研究学者
- 任世光
- 张建奎
- 李佩芳
- 李华伟
- 马丙祥
- 刘悦
- 周炳和
- 孙培养
- 张友贵
- 文亮
- 杨基海
- 柳刚
- 浦芳
- 王乐军
- 王恩龙
- 王涛
- 王淑哲
- 王颖
- 章劲松
- 董赟
- 邢新阳
- 郑沛
- 陈丽梅
- 霍洪峰
- 黄松春
- 齐慧萍
- 龚铭新
- E·C·马丁内斯-比利亚尔潘多
- H·M·佐默尔
- H·M·赫尔
- J·A·韦伯
- 丁哨卫
- 于丹
- 于秀梅
- 任宏伟
- 何丽君
- 余丽芬
- 俞荣发
- 冉鹏飞
- 刘伶俐
- 刘俊娥
- 刘刚
- 刘宇
- 刘忠象
- 刘旭强
- 刘晓云
- 刘洋
- 刘立安
- 刘笑宇
- 刘雅玲
-
-
郑沛;
邢新阳;
霍洪峰
-
-
摘要:
背景:足外翻激活练习是足踝康复领域重要的干预途径,在康复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其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尚不明确.目的:探究足外翻肌群激活练习后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方法:选择大学生自愿受试者18名.使用弹力带进行足外翻等长收缩练习,干预前后即刻采用手持肌肉状态测试仪MyotonPRO对标记区域肌肉弹性、张力及硬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疼痛、踝背屈活动度测定,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处理.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河北师范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所有受试者均己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与结论:①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肌肉张力振荡频率值显著降低(P<0.05),硬度分值和肌肉弹性分值显著升高(P<0.05);压痛区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降低(P<0.05);踝背屈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②结果说明,足外翻激活干预即刻可降低肌肉张力及硬度,增强肌肉弹性,对改善运动疲劳、提升运动表现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交互抑制效应可降低疼痛分值,改善踝背屈活动度,对缓解疼痛症状、降低损伤风险具有潜在意义.
-
-
郑沛;
邢新阳;
霍洪峰
-
-
摘要:
背景:足外翻激活练习是足踝康复领域重要的干预途径,在康复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其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尚不明确。目的:探究足外翻肌群激活练习后对拮抗肌产生的交互抑制效应。方法:选择大学生自愿受试者18名。使用弹力带进行足外翻等长收缩练习,干预前后即刻采用手持肌肉状态测试仪MyotonPRO对标记区域肌肉弹性、张力及硬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疼痛、踝背屈活动度测定,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处理。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河北师范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所有受试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与结论:①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肌肉张力振荡频率值显著降低(P<0.05),硬度分值和肌肉弹性分值显著升高(P<0.05);压痛区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降低(P<0.05);踝背屈活动度显著改善(P<0.05);②结果说明,足外翻激活干预即刻可降低肌肉张力及硬度,增强肌肉弹性,对改善运动疲劳、提升运动表现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交互抑制效应可降低疼痛分值,改善踝背屈活动度,对缓解疼痛症状、降低损伤风险具有潜在意义。
-
-
袁野;
张姗姗;
李沿江;
毛翔;
熊中豪;
周源
-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针刺拮抗肌穴位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选取常规穴位配合常规内科及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选取拮抗肌穴位配合常规内科及康复治疗,两组每次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6次,6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后患者肌张力、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张力、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10 m步行测试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相比较,观察组对患者肌张力、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10 m步行测试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电针针刺拮抗肌穴位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显著。
-
-
于丹;
王梅;
阿木拉;
李海龙;
马振旺;
蔡绍杰;
翟美莹
-
-
摘要: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为中风常见后遗症之一[1],相对于肢体运动功能更容易被忽视。认知功能障碍以理解力、记忆力、注意力等的部分缺失为主要表现,中风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对家庭及社会的影响极大,如不进行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症[2]。我国中风患者出现认知障碍者占50%~70%[3]。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干预、抑制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西医常用干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肌剂[4]、兴奋性氨基酸受体[5]、胆碱酶抑制剂治疗[6],效果一般。本文观察改良八段锦对于中风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并努力推广应用。
-
-
马丙祥;
王芳芳;
李瑞星;
李华伟;
张建奎;
谢克功
-
-
摘要:
目的:观察抑强扶弱推拿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抑强扶弱推拿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两组均给予基础综合康复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运用徒手肌力评定量表(MMT)、改良Ashworth量表(MAS)、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2版(PDMS-2)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平均值(RMS Mean)评估患儿上肢功能,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徒手肌力评分、肌张力评分、精细运动发育商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上肢肌力、肌张力及精细运动能力;抑强扶弱推拿法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法,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
邹颖(译)
-
-
摘要:
与脑卒中相关的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是手指伸展无力。既往涉及大脑半球卒中患者的研究表明,机器人训练在治疗效果上与传统疗法相当。由于肌肉振动可以增强运动感觉和痉挛肌肉的松弛,本研究评估了机器人联合肌肉振动训练的治疗效果。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为18~80岁,首次发生皮质或皮质下卒中。Fugl-Meyer上肢评分基线时为6~43(FMA-UL评分,卒中后>5周)且患肢腕部和至少一根手指可自主活动。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18~30分钟的安慰剂干预或机器人+振动训练。在机器人训练过程中,该设备以80脉冲/s的速度提供辅助运动、生物反馈和拮抗肌肌肉振动,然后是6s 60脉冲/s的训练。评估指标包括卒中影响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Ranchos Los Amigos和FMA-UL。主要结果变量是FMA-UL评分从基线到随后随访数据的变化。比较了完成至少15次训练的22名参与者的数据,与安慰剂组相比,测试组的FMA-UL评分显着提高(P=0.01)。安慰剂组与治疗组的得分差异超过了最低临床重要差异(MCID)。在第二阶段,交叉组的FMA-UL评分有显著改善(P=0.003),同时上肢力量评分也有改善。结论:这项对脑卒中亚急性期中重度上肢损伤患者的研究发现,机器人训练结合振动可产生临床意义上的功能增益。
-
-
王欣;
胡川;
卢秀艳;
尚颖
-
-
摘要:
目的 观察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四通道FES及电针拮抗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包括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步态时空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及肌电检查等.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CSI评分[(7.9±2.5)分]亦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4±2.4)分和(10.1±2.7)分](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步态时空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H反射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Hmax/Mmax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39± 1.96) ms和(0.36±0.11)]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四通道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踝关节痉挛病情和步态,提高踝关节稳定性及步行功能.
-
-
李盛楠
-
-
摘要:
目的 艾灸痉挛肌联合针刺拮抗肌在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7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34,常规治疗+艾灸痉挛肌联合针刺拮抗肌)和对照组(n=33,常规治疗+传统针灸),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下肢痉挛程度低于对照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痉挛肌联合针刺拮抗肌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下肢痉挛程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
-
黄涛;
刘晓云;
邓羽平;
李严兵;
钟世镇;
黄文华
-
-
摘要:
评估前臂屈、伸拮抗肌在被动拉伸下的生物力学性能。测试样件取自20只猪的新鲜前腿,沿肌肉纤维方向解剖获得前腿最大的屈肌和伸肌组织并制备成厚10mm、宽10mm、长50mm进行准静态拉伸试验,采用光学非接触法在样品表面上标记了9个黑点,计算分析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变化测量应变并计算应力响应。
-
-
-
-
-
任世光;
王淑哲
- 《2005中日脑瘫学术交流大会暨康复新技术论坛》
| 2005年
-
摘要:
在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主要针对拮抗肌群的按摩或用肌兴奋仪刺激,缓解痉挛、纠正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建立效果更好.提示有可能拮抗肌是主要瘫痪肌,是早期脑性瘫痪的主要矛盾:痉挛为失衡释放;痉挛型脑性瘫痪早期治疗应主要针对拮抗肌.部分研究已支持此观点,进一步证实有待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