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抽油泵

抽油泵

抽油泵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72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工业经济、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3篇、会议论文57篇、专利文献20356篇;相关期刊233种,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内蒙古石油化工、石油矿场机械等; 相关会议46种,包括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三届年会 、第十四届石油工业标准化学术论坛、第十六届五省(市、区)稠油开采技术研讨会等;抽油泵的相关文献由732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魁、马宝忠、吴法祥等。

抽油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3 占比:4.28%

会议论文>

论文:57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20356 占比:95.45%

总计:21326篇

抽油泵—发文趋势图

抽油泵

-研究学者

  • 刘建魁
  • 马宝忠
  • 吴法祥
  • 李洪坤
  • 胡桢
  • 高宏
  • 鲁广立
  • 唐裔振
  • 李进玉
  • 许家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户春影; 韩霞; 李庆达
    • 摘要: 目前,我国部分油田已进入开采中后期,随着石油勘探技术发展,地表层的石油储量明显减少,迫使抽油泵的工作环境愈加严峻,地面抽油装备负荷急剧增加。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机械采油系统的工作效率、降低开采成本,研究小组提出了一种多级自补偿式软柱塞抽油泵,阐述其上下冲程中的工作原理;以软柱塞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有限元计算聚醚醚酮软柱塞的受力变形,得出最大应力与最大应变;构建两级自补偿式软柱塞抽油泵试验模型,探索抽油泵泵效随出口压力的变化规律,同时验证了多级软柱塞抽油泵的可行性。
    • 张兴沛; 张慧山; 马成龙
    • 摘要: 在抽油泵柱塞环槽结构中,不同的槽深、槽宽、环槽位置、槽距以及槽数会对漏失量产生不同影响,合理设计抽油泵柱塞环槽,有助于控制柱塞和泵筒间隙所产生的漏失量,促进抽油泵运行效能提升。本文通过建立几何模型,并联合使用层流方程、漏失量计算方程,经计算和分析,得出槽深、槽宽两项因素对环槽中涡流影响最大,而环槽位置、槽数、槽距参数的变化基本不会对涡流形状产生影响,同时,流失量会先随着槽宽和槽深的增加而逐步下降,当达到一定程度,槽宽及槽深再次增加将不会对漏失量产生明显影响。
    • 段志刚; 司志梅; 叶红; 赵庆婕; 任兴; 罗伟; 孙浩宾
    • 摘要: 游梁式抽油系统的柔性控制技术是一种变速驱动技术,其目的是改变抽油机工作进程、提高采油效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以往的柔性驱动方案,通常从抽油机悬点出发,并没有结合油井的地层参数及抽油泵结构等因素,不适用于不同井的不同生产时期。鉴于此,为寻找合适的柱塞运动规律曲线,实现“一井一策”的目标,提出“曲线寻优”的方案。根据井下流体物性参数进行供液协调分析,确定最佳采油协调点,进而确定合适的沉没度和动液面;以油井基本参数、流体物性参数及抽油泵结构为基础,通过傅里叶展开式,结合遗传算法对柱塞运动曲线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得到最优柱塞运动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按优化后曲线运行的泵效、井下效率分别比优化前高了3.5%和2.7%;所提出的优化方法能在不缩短油井检泵周期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泵效。研究结论可为游梁式抽油系统的柔性控制策略提供一定的指导。
    • 陆锦锦; 张伟; 景满军; 杨凯; 何平
    • 摘要: 针对单作用抽油泵石油钻采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双作用往复抽油泵,抽油泵采用直线电机驱动,在一个周期吸油、排油2次,确保了石油周期性连续供给。介绍了抽油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借助AMESim仿真平台对其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了其进、出油阀阀芯启闭特性,上、下泵腔容积及流量特性等,并探究了不同出液阀阀芯质量与弹簧刚度对降低阀口反向溢流的影响。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抽油泵的流量特性与供给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抽油泵具有良好的线性度与稳定性,在10~60 min范围内,抽油泵流量可在138~884 L范围内线性调节,且流量精度在±5%范围内,满足石油钻采系统的工作需求。
    • 韩幼健; 郭琦
    • 摘要: 伴随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类能源需求日益扩大,因此油田开采企业生产规模也在逐步扩张。这就对油田井下作业抽油泵打捞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形势复杂,这些因素都造成了井下作业的难度提升,增加了油井开采过程中油爆打捞技术的难度系数。在生产实践当中,油田井下作业抽油泵打捞技术以及工艺条件受到很多设备及施工场地的限制,最终影响石油的开采效果。因此,结合生产实践从油田井下作业抽油泵打捞技术常见问题出发,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改善策略。
    • 吴非
    • 摘要: 稠油生产井在冲砂、堵水、蒸汽吞吐等措施作业中需多次起下管柱,存在措施成本高、生产时率低的问题。为此,结合现场实际需要,研制了投球式多功能抽油泵。在常规管式抽油泵的基础上,研制了开放式固定凡尔总成,对滑块套、支撑弹簧、固定凡尔座等核心部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形成了3种规格的投球式多功能抽油泵。投球前带泵管实施油井相应措施,措施后投入固定凡尔球,下抽油杆及活塞即可直接转抽生产,省略了起管柱再次下泵这一作业环节,满足了油井注汽、冲砂、堵水等工艺一次管柱完成的现场需求。该工艺累计应用29井次,成功率为100%。投球式多功能抽油泵可有效简化作业施工工序,降低作业成本,提高油井生产时率,可为稠油油井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 叶卫东; 史佳豪; 宋玉杰; 王杨; 祖海英
    • 摘要: 油田在高含气油井开发过程中,通常采用气锚对井下气液混合介质进行进泵前的气液分离。在气液两相流理论基础上,研究重力型气锚在井下的分离效率。将套管、气锚和抽油泵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分析在抽油泵整个工作循环气锚的分离效率。建立套管、重力型气锚和抽油泵的一体化三维流体域模型,气液分析模型选择流体体积法(VOF)。为了更接近实际工况,在保持套管动液面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出套管入口流速作为仿真模型的入口边界条件。用动网格技术对抽油泵柱塞设置曲柄连杆运动作为仿真模型的计算边界条件。仿真分析在高气液比井中,入口液体流速越大,气锚分离效率越低。气锚结构参数对气液分离效率影响较大,相同尺寸的套管,选择尺寸越小的外管,气锚的分离效率就越好,中心管的尺寸大小对气锚分离效率影响很小。
    • 张晓明; 陈德照; 陈磊; 麻宇杰; 刘智伟; 黄蒙; 徐占军; 赵军辉
    • 摘要: 气体在井下抽油泵中脱出是影响抽油泵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井筒中增加气锚可以有效减少气体对抽油泵的影响。螺旋式气锚由于采用了滑脱效应和离心分离原理,相比重力式气锚,分气效率进一步提高,但由于自身结构限制,螺旋式气锚对于油气混合液中小气泡分气效率较差,对气油比高、小气泡多的油井,不能有效解决气体影响的问题。为了提升螺旋式气锚的分气效果,在气锚下部安装破泡短接,井均泵效提升了9.3%,较好地解决了螺旋式气锚对小气泡分气效率不高的问题。
    • 刘向鹏
    • 摘要: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对大量能源的依赖,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油田开采工作已成为常态工程,但是受到复杂地质结构以及技术和设备限制,油田井下作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对田井下作业中抽油泵的打捞技术的应用情况和油田井下作业中抽油泵打捞技术的改进策略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 刘洪斌; 李伟; 王辽; 黄肖
    • 摘要: 抽油泵是有杆抽油系统中的重要装置,由于泵筒两端存在压力差,泵筒和柱塞之间为往复运动的间隙配合,其在工作时就会有漏失产生。由于所选用理论基础不同,现有抽油泵漏失理论并不完善,无法保证漏失计算的准确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间隙漏失特性和抽油泵的漏失试验结果,研究了间隙漏失理论。并建立抽油泵间隙流体的三维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对柱塞在不同的运动速度时间隙内部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速度分布情况;然后由漏失理论分析了影响漏失量的各个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新的抽油机驱动方案,并通过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漏失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冲程时剪切漏失方向与压差漏失方向均沿泵筒向下。间隙漏失量随泵筒两端压差、泵筒直径、泵间隙宽度、偏心率和柱塞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液体黏度和柱塞长度的增加而减少。所提出的驱动方法可以减少间隙漏失量。研究结果为油田抽油机驱动方式的选择和实际生产中的节能增效提供了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