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液面

动液面

动液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39416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煤层气、石油石化节能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年会、2015中国石油石化仪表与自动化技术及管理交流会等;动液面的相关文献由106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乃禄、周伟、李太福等。

动液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39416 占比:99.96%

总计:539642篇

动液面—发文趋势图

动液面

-研究学者

  • 张乃禄
  • 周伟
  • 李太福
  • 易军
  • 范琳龙
  • 周盼
  • 高宪文
  • 孟智彬
  • 张元涛
  • 翟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从领; 王帅星; 白璐; 方平
    • 摘要: 针对分析示功图校液面技术原理陆梁油田隔抽井无法测取动液面的难题,建立了抽油机井悬点静载荷差与动液面的数学关系,通过读取示功图的上静载值、下静载值,并由上静载值减去下静载值即静载差计算动液面,经实例验证稳定可靠。同时解决了因死油环等原因导致动液面测不准的问题,规避了人工测试的低频与繁琐,有利于油井实现供排协调,提高油田开发综合效益。
    • 王亚鹏
    • 摘要: 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我国采油产业发展带来了可靠支持。油井在长期采油过程中会出现动液面下降等问题,对采油效率和质量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文本针对动液面影响因素和控制方法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对动液面的油井进行优化控制,保证油井动液面的有效调节和控制,同时特提高参数调节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在自适应模糊控制系统的应用中,满足油井动液面动态控制需求,也提高了动液面控制的智能化水平,为石油开采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支持,满足新时期石油产业的健康发展目标。
    • 梁新玉; 张乃禄; 姚景超; 王文涛; 孟智彬
    • 摘要: 稠油、凝油和疏松砂岩油藏含砂量高、渗油缓慢,因地层供液能力不足导致射流泵空抽。现有的射流泵控制方式大多根据人工测量的油井动液面来调节射流泵的工作频率,但油井动液面实时变化,人工测量的液面高度的实时性无法保证,不能实现对采油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控,不能满足数字化油气田建设和自动化建设要求。分析油井动液面和套管压力的控制特点并结合同心射流泵采油工艺及其设备特点,提出基于动液面的同心双管射流泵智能排砂采油控制系统。该系统对动液面和套压分别采用模糊控制和位控制策略,其主要由STM32为核心的智能控制器、安装在井口的油井动液面及套管压力监测仪、变频器及电磁阀构成。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实时准确获得动液面的高度和套管压力值,自动调节电机频率和井口电磁阀,实现最佳采油状态的控制,大幅度提高采油效率。
    • 刘世奇; 方辉煌; 桑树勋; 胡秋嘉; 段卫英; 贾慧敏; 毛崇昊
    • 摘要: 随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多煤层合层排采受到广泛关注。合层排采管控工艺是确保煤层气合采井高产稳产的关键,而多煤层组合条件下复杂的地质条件增加了合层排采管控的难度。数值模拟技术是研究煤层气井合层排采管控工艺的有效手段,科学、可靠的模拟结果可为合采井排采管控提供依据。考虑温度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有效应力作用对煤层流体运移规律以及渗透率等煤层物性参数的影响,建立煤层气直井合层排采生产动态过程多物理场耦合数学模型,并进行有限元法的多物理场耦合求解。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煤层气合采井组的模拟,探讨不同排采速率下煤层气直井合层排采产气效果及渗透率等煤层物性参数动态演化特征,提出煤层气直井合层排采工程建议。模拟结果显示,郑庄区块3号、15号煤层整体含气量较高,煤层气合采井组具有较大增产潜力,提高排采速率对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效果不显著;排采过程中,煤基质收缩效应对渗透率的影响强于有效应力作用,是提高煤层气井排采速率的保障,在确保排采速率不超过煤层渗流能力上限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排采速率可实现煤层气井增产。基于模拟结果,建议排采速率的调整以控制动液面或液柱压力为主;以3号、15号煤层气合采井增产为目标,产水阶段和憋压阶段,郑庄区块煤层气直井合层排采速率以液柱压力降幅0.12~0.20 MPa/d或动液面降幅12~20 m/d为宜,既可实现煤层气增产,又可避免储层伤害。
    • 刘正奎; 王利敏; 刘洪涛; 李军; 涂爱勇; 李晓平
    • 摘要: 单项流体油井根据泵沉没度确定产液量,多项流体油井根据IPR曲线拐点确定产液量,都未考虑负压对长期稳产的影响。针对地层各项参数影响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井底负压对稳产的影响较大等问题,将试井流压换算为环空动液面下降高度,绘制QS曲线,回归曲线得到产液量随动液面下降高度变化的油井地层流体渗流方程及方程曲线曲度系数表达式。实际应用时,先计算QS曲线的曲度系数,选定渗流方程,然后计算油井解堵最小负压,将解堵最小负压换算成动液面下降高度,导入选定的渗流方程,计算的产液量即为合理产液量。在排2区块5口井的应用显示,投产产液量大于合理产液量进行生产的油井,出砂比较严重,解堵防砂有效期短,含水上升速度快;投产液量已接近合理产液量进行生产的油井,能够满足油井长期稳产的要求。
    • 杨志山
    • 摘要: 实现机采井生产数据自动化采集是油田数字化建设的必要要求。为能够自动采集示功图和动液面数据,基于电参数的工况诊断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可以利用机采井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的功率及转速等参数反演成电参示功图,再进一步根据电参示功图的载荷数据推算出动液面深度。同时该技术通过集成智能控制模块,可根据示功图饱满度对抽油机控制柜变频器发出调控指令,智能调节抽油机运行参数。为验证该技术的适应性,2021年A油田开展了现场试验。通过现场试验验证,该技术反演的示功图及动液面数据与人工测试数据对比,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1.4%和88.6%,且通过对油井运行参数的自动化控制,有效改善油井供排关系,最大程度挖掘了生产潜力,降低了抽油机井举升单耗。
    • 王振龙; 何岩峰; 王相; 窦祥骥; 李秉超; 陈真
    • 摘要: 常规油田中后期开发往往存在油井压力不足、油井供液能力与抽汲能力不匹配等问题,现有间歇采油、变频控制等方法难以充分考虑多种油井监测数据的动态变化。为此,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油井生产参数智能调控方法,结合采油工程理论知识,筛选了示功图、动液面和产液速度3种指标用于指导油井生产参数调控。根据示功图,建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油井供液程度智能识别模型,将示功图量化为供液程度;对筛选出的3种时序数据开展分析,建立油井生产参数调控单因素决策因子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多种因素对调控决策的综合影响,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决策因子计算方法,实现了油井生产参数调控多因素量化决策。现场应用表明,使用油井生产参数智能调控方法后,油井供液程度平均提升13.6百分点,动液面下降137.903 m,产液速度上升0.510 t/d,供液稳定性明显提升,有效实现了油井生产参数与供液情况的自适应匹配,采油效率明显提升。
    • 叶卫东; 史佳豪; 宋玉杰; 王杨; 祖海英
    • 摘要: 油田在高含气油井开发过程中,通常采用气锚对井下气液混合介质进行进泵前的气液分离。在气液两相流理论基础上,研究重力型气锚在井下的分离效率。将套管、气锚和抽油泵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分析在抽油泵整个工作循环气锚的分离效率。建立套管、重力型气锚和抽油泵的一体化三维流体域模型,气液分析模型选择流体体积法(VOF)。为了更接近实际工况,在保持套管动液面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出套管入口流速作为仿真模型的入口边界条件。用动网格技术对抽油泵柱塞设置曲柄连杆运动作为仿真模型的计算边界条件。仿真分析在高气液比井中,入口液体流速越大,气锚分离效率越低。气锚结构参数对气液分离效率影响较大,相同尺寸的套管,选择尺寸越小的外管,气锚的分离效率就越好,中心管的尺寸大小对气锚分离效率影响很小。
    • 梁鑫; 张著洪
    • 摘要: 油井动液面深度计算一直是油田行业关注的重要课题,高效、准确地获取井下液面的动态深度信息对石油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针对油井动液面的深度测算受环境噪声的影响而导致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研究基于声波法的油井动液面深度估计与预测算法.通过设计改进型短时能量过零函数和三电中心削波函数,以及融合多渠道液面位置估计信息,获得动态液面的深度估计算法;将此法获得的液面位置和平均声速作为LSTM神经网络的输入,以及实测液面深度作为期望输出,获得可预测液面深度的预测模型.比较性的实验结果表明,所获液面深度计算算法较之短时能量和短时能量过零函数法,更能有效测算动液面深度;得到的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不同时段声波下的液面深度.
    • 李翔宇; 袁春华; 高宪文
    • 摘要: 针对有杆泵抽油井采油过程机理复杂、高度非线性的特点,以伯努利方程的推广形式描述油井流入动态,基于物质平衡方程描述油套环空液面变化规律,综合考虑有杆泵抽汲过程中泵腔内气体可压缩性、泵腔压力变化、泵阀局部阻力等因素,描述流体进泵运动规律,建立有杆泵抽油井采油过程动态机理模型,采用数值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仿真分析与矿场实验表明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