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电影
抗战电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395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学术界、宜宾学院学报、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等;抗战电影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袁庆丰、邵瑜莲、周晶等。
抗战电影
-研究学者
- 袁庆丰
- 邵瑜莲
- 周晶
- 周海婴
- 姜小凌
- 张育仁
- 韩琛
- 高晓春
- 黎风
- 丰云鹏
- 史博公
- 吴晓东
- 张全之
- 翟兰兰
- 蒋尧尧
- 万芊
- 三土
- 付传海
- 付晓
- 何小明
- 信使
- 傅姗姗
- 冯清贵
- 刘建平
- 刘志良
- 刘春林
- 厉震林
- 周平
- 周斌
- 周洋西
- 唐丽娟
- 姚国强
- 姜庆丽
- 孙晓芬
- 宋健君
- 康悦
- 张捷
- 张昆
- 徐光煦
- 徐文明
- 新井一二三
- 曹磊
- 朱成玉
- 李一君
- 李俊
- 李响
- 李建华
- 李龙
- 杨德大
- 杨阳
-
-
谢松晟
-
-
摘要:
无论是1938年“中制”版《八百壮士》对抗战现实的迅速反应,还是1976年台湾“中影”版《八百壮士》中妄图重塑政治认同的最后挣扎,抑或是2020年《八佰》在和平年代对战争中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入探讨,相同的故事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尽相同的艺术表达,深刻诠释了历史影像的双重属性下历史真相与艺术表达之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有机联系,也为当下影像史学视域下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
-
贺小燕;
董迎春
-
-
摘要:
电影的语言由人与物构成,“物”叙事是电影艺术中人物角色叙事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叙事维度。作为战斗场景、剧情等都在夜里或暗中进行的电影,人物角色叙事性不强的《铁道英雄》凸显的即是“物”的叙事。在不同物共时性的横组合层面上,物的叙事铺垫了《铁道英雄》的背景,构成了电影情节推进与人物冲突的驱动力。在同一物历时性的纵聚合层面上,物的叙事揭示了《铁道英雄》的本质主题与象征意义。对当代电影叙事的创新而言,《铁道英雄》凸显的物叙事方式有重要的探索价值。
-
-
黄娟
-
-
摘要:
在抗战电影中运用喜剧性片段不是抗战喜剧片的专利,新世纪喜剧性抗战电影有四种类型:深刻讽刺型、恶搞娱乐型、翻转变奏型、简单点缀型。前两类代表了审美趣味上的两个极端——严肃与戏谑;后两类代表了审美姿态上的两个极端——进取与退化。展望未来,喜剧性抗战电影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顺应时代和艺术发展的需要,遵循“合适”的原则;平衡喜剧与非喜剧的发展方向,丰富艺术形式;重视喜剧性与剧情的结合及多义性呈现,深化艺术效果。
-
-
郭红敏
-
-
摘要:
曾任四野师长,解放军第46军军长,西藏军区司令员、自治区革委会主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的开国少将曾雍雅,是2015年8月上映的抗战电影《诱狼》中“狼诱子”的人物原型。该片以黄土岭战役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1939年11月,时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三支队支队长的曾雍雅,率领“曾支队”诱歼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经典战例。
-
-
袁庆丰
-
-
摘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前以启蒙民众、宣扬抗日救亡为己任的国防电影,成为不受限制地正面表现中国军民英勇悲壮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抗战电影,并成为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缘政治和文化生态的不同,1940年之前的抗战初期,内地出品的抗战电影更多地是展现中国军民正面战场上的奋勇抗击和流血牺牲;就现存的、公众可以看到的文本而言,香港的抗战电影侧重表现热血青年投身游击战和刺杀汉奸特务的爱国行为.由于有官方中国电影制片厂投资背景,《孤岛天堂》体现出在内地主流电影主导和文化辐射下的香港电影本土化制作特征.
-
-
袁庆丰
-
-
摘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战前已然形成的中国新电影形态,在整体上并没有被战火摧毁,只是被分割进入并依附不同的地缘政治继续发展前行.上海"孤岛"和沦陷区接受容纳了新市民电影和国粹电影,同时复兴了战前被新电影淘汰出局的旧市民电影,共同构成其畸形繁荣局面.此前由左翼电影转型提升而来的国防电影自然延伸为战时的抗战电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香港受到市场和内地文化辐射的双重激励,曾一度跻身主流电影;国统区抗战电影的生产完全依赖于三家官方制片厂,启蒙民众、激励军心民心和政治宣传并重.现存的、公众可以看到的抗战电影文本只有6个,香港和"中制"出品的各占一半.《日本间谍》的特殊性在于,在反映东北地区抗战上与《塞上风云》中的北部边疆抗日形成地域呼应,在涉及他国的关系上,主人公的意大利籍身份,又与《东亚之光》中日本反战士兵的国族背景相呼应.
-
-
王若璇;
袁庆丰
-
-
摘要:
"抗日神剧"的出现与热播是过去十年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当下角度而言,它既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动向之一,也是中国影视文化的组成部分."抗日神剧"从何而来?从电影史的角度而言,通过梳理1949年前左翼电影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的形态特征,可以追溯"抗日神剧"的源头与雏形.1949年之后,"十七年"时期的抗日题材电影在继承抗战电影形态的基础上,演变出"抗日神剧"中单调而丑陋的汉奸与日本士兵形象.新世纪之后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汲取了同时期该题材电影的喜剧化元素,在"泛娱乐化"的催生之下,发展出了"抗日神剧"的荒诞情节.我们需要批评的是罔顾历史事实的、违背常识的抗战情节,而并非抗日题材电视剧本身.
-
-
姜小凌;
张昆
-
-
摘要:
无论是抗战电影的国际传播实践,还是抗战记忆“二战”化的官方诉求,都流露出“承认的焦虑”.面对文化的全球传播和记忆的全球争夺,抗战电影需要重新调适其叙事方位与话语方式.作为一种叙事艺术,电影文本包括话语、故事和主题价值三个层次.面向国际传播的抗战电影,也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调适和重构.具体而言,在故事维度,由“抗战”叙事向“二战”叙事挪移;在价值维度,由抗战价值、中国价值向人类共同价值位移;在话语维度,由国家表达向国际表达位移.
-
-
-
-
蒋尧尧
- 《2017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
摘要:
“抗战电影”,即是在抗战期间为了抗战需要而创作的电影.那么,抗战电影必然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意志和精神向度,它的美学品格无疑是国家想象和民族政治需要.抗战电影正是以民族存亡为己任的电影界知识分子政治美学的艺术实践.抗战电影的主题就是“救亡图存”,这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政治.与压倒一切的“救亡图存”主题相适应的则是它所彰显的政治美学特征,影像话语权力的初建以及呈现出的纪实美学形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