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左翼电影

左翼电影

左翼电影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396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学术界、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等;左翼电影的相关文献由183位作者贡献,包括袁庆丰、李峰、刘永昶等。

左翼电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6 占比:9.3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2396 占比:90.59%

总计:2645篇

左翼电影—发文趋势图

左翼电影

-研究学者

  • 袁庆丰
  • 李峰
  • 刘永昶
  • 欧孟宏
  • 罗素敏
  • 陈播
  • 万传法
  • 乔洁琼
  • 吕欣桐
  • 周安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广
    • 摘要: 城市及城乡关系是现代性研究的重要一翼。左翼之前的国片复兴流露出明显的厌城崇乡倾向,认为乡村是电影自我指涉的城市模式的理想他者。左翼电影的阶级叙事将乡村作为城市空间的延伸而加以怜悯,对城市现代性抱有压抑、批判、憧憬和暧昧的复杂心态,这实际上是左翼电影对城市的人民性和社会主义城市的“憧憬式”建构。对城市的袪魅与附魅其实是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互动对话,也是左翼影人对现代性的矛盾接纳,体现着电影叙事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同音共律。
    • 陈丽君
    • 摘要: 以表达主流意识形态为主的左翼电影和新主流大片,因时代和市场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美学风格。左翼电影重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本质,新主流大片力图塑造的是我国的大国形象。在电影的表现手法上,二者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左翼电影善于运用累积式戏剧冲突和影像表意手法,新主流大片则偏向于运用进阶式戏剧冲突和数字视觉奇观的手法。
    • 揭祎琳
    • 摘要: 夏衍一向重视电影批评,他认为只有严肃而公正的批评,才能使中国的电影有进步。作为左翼电影的领导者、组织者,夏衍在20世纪30年代积极投身电影评论事业,曾发表了一系列影评文章。这些文章可谓是其电影批评观乃至电影创作观的思想载体,从中得以一窥左翼电影人的时代使命和价值追求,时至今日,仍有指导意义。
    • 乔洁琼; 沈悦
    • 摘要: 史东山导演的电影《青年进行曲》典型地体现了左翼电影的情感结构。影片从家庭伦理、爱情自由、个人前途三个方面对传统的儒家情感结构进行批判和改写,力图践行一套以革命和启蒙为核心的情感范式。在影像语言的表达上,《青年进行曲》体现了史东山融形式美学于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在场景设置、场面调度、剪辑方法等方面围绕影片力图表达的情感结构内涵进行创作。《青年进行曲》是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对中国的未来想象和民族寓言。
    • 黄芳芳
    • 摘要: 左翼电影在早期共产党人的引领下,在事关民族危亡的1930年代,通过本土化、大众化和功能化三重维度,建构起红色话语体系在文艺阵地上的表达,形塑起中国革命与抗战场域的影像符号,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血性与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红色电影的发端,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瑕不掩瑜,依然可以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观照当下,反思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 陆淑敏
    •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内外的动荡局势及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思想浪潮加剧了旧市民电影的衰败,对此“明星”电影公司制定了与左翼文学合作的制片路线。左翼作家茅盾的《春蚕》引起电影界的关注,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及揭示的思想内涵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同时,夏衍对《春蚕》的散文化改编是新文学与电影的第一次握手。左翼电影更加注重对社会意识的表现,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去创作,以增强电影艺术的感染力,从电影《春蚕》的改编或许能窥探出左翼电影的艺术特征。
    • 吴媛媛
    • 摘要: 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特殊土壤,离不开中国特有的民俗风情。20世纪30年代,一批以左翼电影人士为主的进步艺术工作者加入电影创作队伍,他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立足点,倡导仁道、王道、礼教等儒家思想,积极挖掘富有民族意蕴的生活素材,创新传统理念,革新创作技术,创作出了一批故事性强、思想深邃、意识鲜明、内涵丰富的民族电影精品,把中国电影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有力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进步与发展。电影《渔光曲》就是代表作之一。
    • 蔡沛霖
    • 摘要: 作为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代表作品,《马路天使》在视听语言方面进行了探索。对上海都市空间的表现是影片的突出之处,影片用富有意味的镜头语言呈现了上海的摩天大楼、街坊小巷等都市空间及相应的人际关系网络,并通过空间的对比反映阶级问题;在声音的表现方面,影片用对白、配乐、歌曲、声响共同编织了一张底层上海市民的音响图景。而无论是都市空间还是声音的表现,我们都可以从中窥见导演的平民立场及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这构成了本片的现实主义特征。
    • 王若松
    • 摘要: 左翼电影时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具有较高水平的反帝反封建的影片,电影音乐也进入了一个创作高潮期.电影歌曲作为本时期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留下了许多传唱至今的名篇.在这些优秀的电影歌曲背后,必定有着十分优秀的作曲家的支持.本文通过梳理左翼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两位作曲家的创作特点,以期了解他们所属群体的创作特征异同.
    • 李芳瑶
    • 摘要: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左翼电影运动向来是不可被忽视的一个存在,在其带领之下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深远至今,这其中自然是各方电影人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合力所致,然而左翼电影之所以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一个巨大的拐点,并且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绵延数十年乃至今日,其背后所助推的一股力量不容忽视,那就是左翼电影人在以报刊为主的公共领域之内所进行的影评活动。其中,以《晨报》副刊"每日电影"的影评人为代表的左翼影评人所独创的一套"理论体系",更是对后来的中国电影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或许我们可以说,正是这一系列"知识体系"的形成以及其所带来的实践,让中国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