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隐喻分析
批评隐喻分析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专利文献177018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时代人物等;
批评隐喻分析的相关文献由106位作者贡献,包括郜丽娜、高鸿雁、刘丰等。
批评隐喻分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7018篇
占比:99.95%
总计:177104篇
批评隐喻分析
-研究学者
- 郜丽娜
- 高鸿雁
- 刘丰
- 刘青
- 周世清
- 张倩
- 张志江
- 张磊
- 方碧月
- 杨娟
- 潘丽娟
- 王小芳
- 章柏成
- 赵时笑
- 陈红
- 万思思
- 严莉莉
- 余敏
- 凤群
- 刘兴兵
- 刘悦怡1
- 刘海波
- 刘金明
- 单理扬
- 史慧丽
- 吴唯
- 吴文倩
- 吴星梅
- 周福伟
- 唐萍
- 姚艳玲
- 孔新柯
- 孙炬
- 孟令茹
- 孟凡军
- 宋义国
- 宋雨欣
- 尚丹蕊
- 常晶
- 张嘉伟
- 张培
- 张帆
- 张楠
- 张跃1
- 张辉
- 徐莹
- 房薇薇
- 曹春燕1
- 曾建松
- 曾蕊蕊
-
-
桂丽丽
-
-
摘要:
战争隐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最常用的隐喻之一。该文以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美国《纽约时报》关于疫情概况的主题报道为研究语料,以批评隐喻分析为研究框架,重点分析报道中的战争隐喻。研究发现:报道中的战争类词汇激活了“治愈战”、“自愈战”、“研发战”和“预防战”四类隐喻架构,各自发挥不同的认知和语用功能。这些隐喻架构均属于表层架构的范畴,对它们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挖掘新闻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即“严父”道德观、“他者”思维及个人主义价值观。
-
-
王涵铮;
赵鑫铮;
顾慜婧;
张嘉伟
-
-
摘要:
信息传播是媒体新闻语言的重要责任与功能,对于社会关系的维系有着很大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公众对于以新冠肺炎为突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关注度居高不下。本研究以《中国日报》英文版对新冠疫情的报道为语料,运用批评隐喻分析来识别和分析语料中出现的各类隐喻关键词,并对其进行隐喻描述和阐释。研究发现,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应用对于准确传达事件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传递官方信息与态度有着建设性作用。
-
-
沈川莉;
刘兴兵
-
-
摘要:
本文基于多模态隐喻意义构建理论,分析环保宣传片中使用的概念隐喻类型及其所传达出的生态观。通过从隐喻识别、隐喻解释、隐喻阐释三个步骤对生态话语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研究,发现环保宣传短片主要使用了冲突隐喻、拟人隐喻、建筑隐喻、身体部位隐喻和疾病隐喻等,说明环保宣传片的制作目的多是揭露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冲突。多模态隐喻的使用,起到了唤醒并增强民众环保意识的效果。
-
-
王淑雯;
颜镇源
-
-
摘要:
本研究以我国英语主流媒体China Daily在“十三五”期间有关“扶贫”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将批评隐喻分析与国家形象建构相结合,分析“扶贫”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分布特征和自塑的国家形象。研究发现:我国“扶贫”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共有七种类型,包括冲突隐喻、旅程隐喻、人体隐喻、建筑隐喻、植物隐喻、书籍隐喻和圆形隐喻。概念隐喻类型分布不均衡,源域共鸣值及使用比例最大的是冲突隐喻,其次为旅程隐喻,而人体隐喻、建筑隐喻、植物隐喻、书籍隐喻和圆形隐喻的总占比不足10%。China Daily中有关“扶贫”的新闻报道自塑了勇于担当、稳步发展、持续成长及和谐共建的国家形象。本研究对于我国新闻媒体对外自塑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声音、提升软实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谢瑨;
曾建松
-
-
摘要:
本研究收集《中国日报》中2021年有关湖南的英语新闻报道作为语料,以概念隐喻理论和批评隐喻分析为理论基础,以Wmatrix5.0为检索工具,并采用“MIPUV语义识别程序”来识别和总结相关语料中的主要概念隐喻,再结合语境分析来展现其所塑造出的湖南经济形象,探索湖南形象的构建现状,以此探讨湖南该如何利用新闻媒体进一步扩大海外知名度、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
-
马新
-
-
摘要:
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探讨文本中隐喻的使用并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研究逐渐形成热门。自Charteris-Black提出批评隐喻分析开始,国内外学者不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了批评隐喻研究范式,形成了以政治语篇为基础,经济、科技、法律以及多模态语篇为辅的多样化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展开对话语背后意识形态、话语策略以及身份建构的探索。本文回顾国内外现有批评隐喻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研究现状,提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学科交融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
-
刘海波;
王运华
-
-
摘要:
小说《夜行货车》是台湾作家陈映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事文本中蕴含着大量隐喻性语言及意象.基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解读小说中的概念隐喻及意象,分析其映射的目标域,揭示小说在叙述爱情故事的表象下,对西方新殖民主义的渗透侵蚀、资本主义商业社会的病态及人的精神异化的批判.同时呈现概念隐喻在凸显小说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增强作品可读性等方面的作用,扩展概念隐喻在该小说解读中的阐释力.
-
-
范武邱;
邹付容
-
-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的过程中,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外交话语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实现工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对中国国家领导人在2007—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的隐喻类别、使用频次进行了量化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国家身份的构建情况.为此,研究者收集了这些致辞,自建成51767字的小型语料库,识别统计致辞中的隐喻使用情况,并对典型例证作定性分析.研究发现,在这些致辞中,建筑、旅程及拟人3类高频主导隐喻的使用帮助中国构建起建设者、旅行者和成长者的国家身份,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建设性、进取性和发展性特征.此外,与第一阶段(2007—2012)相比,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二阶段(2013—2018)的开幕致辞中使用的隐喻种类和频次均有显著增加,并且出现了中国特色隐喻,话语修辞潜能不断增强.这表明我国在外交话语中发出了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展现出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型塑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
-
-
黄一峰;
姚艳玲
-
-
摘要:
隐喻在政治演讲语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中美两国首脑的演讲语篇。本文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2013年至2019年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的演讲为语料,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运用隐喻误别步骤MIPVU,考察了语料中的隐喻类型和分布以及典型的映射模式和隐喻表达特点。研究表明日语政治演讲语篇中的隐喻使用频率较高。隐喻类型有拟人隐喻、旅程隐喻、自然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等,其中拟人隐喻的使用频率最高,并且语篇通过运用不同隐喻模式建构同一重要概念,以达到凸显目标认知域不同侧面的目的。
-
-
莫丽莎;
唐萍;
梁宝月
-
-
摘要:
隐喻是概念性的,能反映人的认知机制,所以媒体话语内的隐喻能反映隐喻蕴含的态度和思想。据此,将以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的新闻为语料,整理收录入自建语料库;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支撑,以批评隐喻分析为研究方法,进行隐喻识别,隐喻阐释和隐喻说明,探讨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冠疫情的认识,进而揭示隐喻语言背后世界卫生组织对本次疫情的态度观点,即在隐喻源域的选择上普遍映射出消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