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
戴季陶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3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共产党、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5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上海党史与党建、炎黄春秋、钟山风雨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戴季陶的相关文献由27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洪河、贾双林、万郁文等。
戴季陶
-研究学者
- 李洪河
- 贾双林
- 万郁文
- 张玉萍
- 黎洁华
- 佚名
- 刘利民
- 刘继兴
- 徐冰
- 李占才
- 王民权
- 石川祯浩
- 马广志
- 丁言模
- 于维君
- 侯红莲
- 傅国涌
- 刘文丽
- 吴兴毛
- 吴筝
- 吴跃农
- 夏里
- 左婷
- 李玉林
- 李美霞
- 李迅
- 杨一民
- 枫叶
- 沙文涛
- 滕峰丽
- 潘剑冰
- 范小方
- 许同文
- 谭军
- 陆米强
- 陈孝琪
- 陈志刚
- 陈秋生
- 陈红民
- 高士振
- 鱼在水
- HE Yuan
- 一凡
- 丁三
- 丁言模1
- 东方明
- 严肃
- 严雄飞
- 丽阳
- 云川
-
-
任彬瑶
-
-
摘要:
五四时期,国民党革命派代表戴季陶逐渐靠近社会主义并开始了积极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其政治思想的转变,既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暴露的伪善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冲击的因素,在于国内社会需要“一剂缓解民生又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弊病的良方”,也源于戴季陶本人的思想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相通点。他以阶级斗争学说分析劳工问题,以唯物史观阐释中国阶级状况,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其积极作用表现为:(一)推动了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的思想启蒙;(二)推动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建设;(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进程。然而,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造势并非出自信仰,这也使得他五四之后回归国民党反动阵营,并日渐同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
-
-
王宪明
-
-
摘要:
近年来,有学者把《星期评论》当作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把其主编者戴季陶当作这一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人物。考察《星期评论》创刊的语境与宗旨,研析戴季陶在该刊所发文章及其思想主张,证明戴季陶及其主编的《星期评论》不仅不能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先进分子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高水准,甚至根本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衡量一个人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否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他知识上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熟悉,而是要看他是否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愿将之付诸实践。
-
-
陈晨
-
-
摘要:
1920年4月底,上海法租界白尔路(今顺昌路)三益里走来一位身着长衫、手提小皮箱的青年男子。他身材瘦削,结实精干,肤色黝黑,国字脸棱角分明,一头乌发梳得纹丝不乱,举手投足带着一股书卷气。此人是陈望道,时年29岁。他是受《星期评论》社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等人邀请,前来担任该刊的编辑。
-
-
冯正薇
-
-
摘要:
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对日本民族的信仰、特性、外交政策、审美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通过该书中对明治维新的论述,可以发现戴季陶是想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来“告诫”中国,强调中国革命若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信仰”,而这一信仰其实就是他在书中多次赞许和宣扬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
张瑞田
-
-
摘要:
有思接千载的文化深度,有现代人文的精神立场,是民国文人独立、自强的艺术体现。一篇缅怀"80年代"的文章,记载了一段对话。有人问高晓松:你大学毕业后要去大公司工作吗?高晓松做了反问式的回答:我看起来气质很庸俗吗?后来,高晓松从清华大学退学,成了音乐人,也成了那个时代有水准的叛逆者。
-
-
王明智
-
-
摘要:
导语:戴季陶的一生,是歧路徘徊、首鼠两端、自相矛盾的一生。初入世事,他是批判封建帝制.鼓吹民权的名记者;头角峥嵘,他得到孙中山赏识,追随左右,是备受倚重的机要秘书;他曾以研究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著称,并参与过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但之后很快站到了其对立面。以“戴季陶主义”的出笼为标志,戴季陶与马克思主义彻底决裂,走上公开攻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道路。1949年2月,绝望的戴季陶吞服安眠药去世。
-
-
-
-
摘要:
广州市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为纪念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一所纪念性学校,廖仲恺、胡汉民、孙科、蔡元培、林森、李大钊、戴季陶等人都是学校校董。广州市执信中学是广东省重点中学,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2017年底,广州执信教育集团成立,形成“四校区”(执信路校区、水荫路校区、二沙岛校区、天河校区)“七成员校”(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广州市执信中学南沙学校、广州市执信中学增城实验学校、南海执信中学、番禺执信中学、从化区流溪中学、清远市清新区凤霞中学)的宏大执信版图。
-
-
逄金一
-
-
摘要:
由戴季陶引荐初见蒋介石,一介书生步入政坛,与蔡公时同车赴济,次日五三惨案爆发何思源(1896—1982),山东菏泽人,自称"曹州府人",祖上曾出过多名进士、朝廷官员。到何思源父亲一代,虽家道中落,但仍书香不绝。何思源1915—1919年读书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
-
邓苗苗
-
-
摘要:
1941年的夏天,处于抗战大后方的四川尚保有一丝平静与安宁。蝉鸣嘒嘒声中,梁思成与助手刘致平一行再次来到四川一角的广汉。这是营造学社第二次来到广汉,应戴季陶之邀,为重修县志测绘古建筑。上一次是在两年前,广汉还只是长达半年的川康建筑考察中的匆匆一瞥。而这一次,梁思成与刘致平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广汉城内所有的古建筑,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
-
吴跃农
-
-
摘要:
—个为中共的创建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的人,却最终没有参加中共都说浙江出商人,实际上,国民党的政要出自浙江的更多。有三位国民党人与中共创建关系极为密切,他们都是浙江人,这就是戴季陶、邵力子和沈玄庐。三人中,沈玄庐和邵力子都于1920年创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时加人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名字永驻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