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的相关文献在1936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史、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895篇;相关期刊824种,包括台湾工作通讯、时事资料手册、统一论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史学——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暨纪念近代史所成立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中国国民党的相关文献由186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键兴、陈予欢、田湘波等。

中国国民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6 占比:47.4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895 占比:52.50%

总计:5514篇

中国国民党—发文趋势图

中国国民党

-研究学者

  • 陈键兴
  • 陈予欢
  • 田湘波
  • 杨飞
  • 连战
  • 叶永烈
  • 易靖茗
  • 刘作忠
  • 刘红
  • 张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蒿艾莉; 陈蒙
    • 摘要: 作为近代中国的两大政党,国共两党不同的历史命运历来为学界所关注。本文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从组织建设的角度分析国共两党的殊途命运。国共两党同是以俄为师,在组织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国共两党在组织原则、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等组织建设的主要方面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最终使国共两党发生了权力易位。这为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借鉴。
    • 秦静
    • 摘要: 近日笔者发现一件来自台湾地区的档案,内容是1947年“国立北平艺专学生自治会”呈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秘密报告,报告指控徐悲鸿掩护共产党及民盟追随者而解聘国民党籍教授,经与吴铸人商榷,要求速将徐悲鸿撤换、续聘国民党籍教授。吴铸人(1902—1984),原名寿金,江苏盱眙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并成为骨干分子。1946年,作为国民党中央派系的代表,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以下简称“中统”)的支持下当选国民党北平市党部主任委员。任内,利用过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高级班学员的人脉以及“中统”的力量积极反对中国共产党。
    • 刘南燕
    • 摘要: 致力黄埔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到1927年上半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邓演达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反帝反封建的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贾书衡
    • 摘要: 在从1919到1949年的30年间,中国国民党曾多次对五四运动进行诠释。总体来看,检讨和批判是国民党五四运动诠释的基调,建构三民主义记忆是国民党五四运动诠释的重点,自相矛盾是国民党五四运动诠释的常态。对国民党五四运动诠释的特点进行归纳,有助于研究国民党的五四运动诠释为何会走向破产。
    • 王锐
    • 摘要: 在探讨现代中国的政治进程时,国民党“改组派”的言说有着颇为重要的意义。为保持1924年国民党改组之后的革命性,避免国民党走向士绅化、权贵化、军阀化,“改组派”详细分析“清党”之后国民党变质的过程与原因,提供了人们审视“清党”前后国民党发生蜕变的绝佳视角。而为了重建国民党的活力,“改组派”成员在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探讨。虽然他们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切中时弊,从国民党内部来看极具批判性,但由于始终不敢直面现代政治活动与政党建设当中的关键问题,加之为了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进行区隔,导致其言说难以真正根治国民党的症结。重新思考“改组派”的政治主张,十分有助于审视中国现代史上的政党、阶级、意识形态等关键问题。
    • 周游
    • 摘要: 在近代中国,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政权(或政治力量)的标识,以党派旗帜为国旗,会给该政治力量带来更多的政治资源。国民革命开始后,国民党以党旗代国旗,将悬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认同党治和革命的象征。因革命理念、政党关系和政治诉求的不同,中国青年党、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易帜”都有回应。他们在诠释旗帜象征意义、表达对旗帜认同的同时也展开政治互动。在国民党“易帜”过程中,对旗帜象征的诠释和运用成为三个政党进行政治博弈的方式之一。各方对旗帜的理解、认同、意义诠释和运用,反映了三个政党不同的政治诉求,也体现了此间旗帜、象征与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 摘要: 《正道沧桑》本书是以战略思维多角度梳理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史的重磅力作。作者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与复兴”的宏大背景下,以大历史视野,集中呈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联共(布)、共产国际、日本军国主义以及美国等力量激烈碰撞的历史。本书从鲜活的故事切入,评述犀利生动,于复杂中见本质,立体化、通俗化、细节化再现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奋斗史、创新史、胜利史,向读者展示出一条从百年沉沦到民族复兴的沧桑正道。
    • 周游
    • 摘要: “抗战建国”是中国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御敌策略。对于“抗战建国”的要义,中国国民党提出“抗战与建国并行”,号召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完成建国的任务。对此,中国朝野纷纷发表见解,表达自身的诉求。总体而言,朝野都能认同“抗战与建国并行”的理念,但在抗战与建国、国权与民权等关系上存在不同见解。中国朝野对“抗战建国”的不同理解和意见表达,反映了他们在建国理念、利益诉求上的差异,也预示了抗战胜利后在“抗战建国”上具有不同理念的政治力量的分裂。
    • 简奕
    • 摘要: 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泸顺起义有着特殊意义。这次起义以中国国民党的名义发动,立足配合北伐战争,矛头直指四川军阀,持续时间长达六个多月,是中共早期武装斗争的一次重大行动。
    • 李玓
    • 摘要: 第二次反共高潮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共高潮。期间经历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皖南新四军遭到重创,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岌岌可危。成功打退这次反共高潮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民党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共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转机,也对中国抗战的政局和战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